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9.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部落中的病毒HTLV属逆转录病毒科的RNA肿瘤病毒亚科。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发现的第一个人类逆转录病毒,有Ⅰ型(HTLV-Ⅰ)和Ⅱ型(HTLV-Ⅱ)之分,分别是引起T细胞白血病和毛细胞白血病的病原体。RNA肿瘤病毒亚科(HTLV-ⅠHTLV-Ⅱ属之)慢病毒亚科(HIV属之)泡沫病毒亚科:因其感染细胞后可诱导产生类似泡沫的大量空泡、多核细胞而得名。感染牛科、猫科、猿猴类的融合病毒,但不诱发肿瘤,分类逆转录病毒为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共同特性:1.有包膜,球形,表面有刺突,(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有关)。80-120nm;2.基因组为单正股RNA二聚体;3.病毒核心中有RNA依赖的DNA多聚酶;4.复制通过DNA中间体,并可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中。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I)一、生物学特性:1.HTLV-1为球形,有包膜,大小约100nm;2.病毒包膜表面有特异糖蛋白gp120(刺突),可与CD4受体结合,与病毒感染、入侵细胞有关;3.内层衣壳含P18、P24两种结构蛋白;4.中心含病毒+ssRNA及逆转录酶。gp120病毒RNA逆转录酶P24P18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两端均为LTR(长末端重复序列),不编码蛋白质,但含有启动子,增强子等调控元件。调节基因的产物除有增加病毒基因的转录和调节病毒基因产物表达作用外,尚能激活细胞的IL-2基因和IL-2受体基因的作用。HTLV-Ⅰ型和Ⅱ型的基因组的同源性约50%。二、HTLV的复制gap3,5,编码区polenvtaxrexLTRLTR结构基因调节基因与受体结合包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一)、进入宿主细胞包膜来自于宿主细胞脱壳逆转录酶发挥作用(RNAcDNA,并降解RNA)逆转录蛋白酶发挥作用cDNA再生成另一条互补链双链cDNA双链cDNA进入细胞核在病毒整合酶的作用下,切割细胞DNA,将病毒DNA插入,形成前病毒,并随细胞DNA一起复制,并传给子代细胞,引起终身感染。复制完成以“出芽”形式释放。整合只发生在靶细胞复制时!!!•HTLV没有很强的传染性,对靶细胞CD4+细胞的感染率也很低。三、HTLV的传播•1.在感染初期,通过调节细胞基因的表达,编码具有转录因子功能的Tax蛋白,使被感染细胞增殖。•2.通过感染的CD4+细胞与未受感染的CD4+细胞融合成巨细胞(合胞体)来达到传播。•3.诱导附近未受感染的T细胞增殖(旁观者激活),从而将病毒的DNA整合到增殖的T细胞中达到增殖。(一)、HTLV在体内的传播•1.血液或血制品的传播(介质为感染细胞而非病毒颗粒)。•2.母婴传播(分娩、哺乳)。•3.性接触和注射毒品。(二)、HTLV在个体间的传播•主要发生在地理位置相对隔离的人群中(如日本小岛上的小村庄)。感染人群在人口稠密地区传染性会降低。(三)、HTLV在个体间传播的特点四、HTLV的逃避策略•1.整合感染(建立CD4+细胞的稳定感染)•2.抗原漂变(具有错误倾向性逆转录酶)多为40岁以上的成人发病。T细胞大量增生,转化、癌变,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并发高钙血症、皮肤红斑、皮疹、结节等。HTLV-Ⅰ型相关脊髓病(HTLV-Ⅰassociatedmyelopathy,HAM)及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tropicalspasticparaparesis,TSP):HTLV-Ⅰ型引起,因两者相似,故总称HAM/TSP。HAM以女性居多,主要症状为慢性进行性步行障碍与排尿困难,有时伴有感觉障碍。用激素和IFN治疗可缓解。五、病毒的致病机理:HTLV-IHTLV-IICD4T细胞+T细胞转化T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正常免疫功能受损免疫缺陷和多克隆性B细胞激活热带下肢痉挛和B细胞淋巴瘤•病毒整合染色体也不激活癌基因,可能的机理是染上病毒的细胞大量分泌IL-2,过量的IL-2使得CD4+细胞大量增殖,在这些细胞增殖过程中,个别细胞染色体如发生突变,即演变为白血病细胞,该细胞克隆能无限增殖,发展为T淋巴细胞白血病。谢谢!
本文标题:9.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9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