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北京四合院和大理白族建筑
北京四合院和大理白族建筑一北京四合院二大理喜洲民居三大理观音塘四西藏大昭寺陈晋一北京四合院1四合院历史文化背景•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2四合院的独特结构•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后罩房有时建成二层楼房,称为后罩楼。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接沟通。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沟通。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3四合院特点——整体造型分析四合院的平面以矩形为主,根据等级地位的不同分为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和五进院等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后花园。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并非如此。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4四合院的构成要素宅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王府式大门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在封建社会,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如,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六十有三。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是乾隆帝的宠臣和冲的府邸,后来封赐给恭亲王,这座王府的大门是三开间,上复绿色琉璃瓦。影壁和照壁照壁也叫萧墙,萧在古代与“肃”相通,有“肃敬”的意思。萧墙的功能是阻挡外人的实现,相大门内窥视,也可以说是庭院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极具文化装饰的功能。照壁以前是王侯公卿的专利,明清时期普通人家的居室院落也开始修建影壁,一般认为是用来辟邪。根据民间传说,魑魅魍魉类的东西只能直行,不会转弯,一堵照壁,足可以抵挡妖邪的侵入。垂花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她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垂花门是指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联(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因垂花门的位置在整座宅院的中轴线上界分内外,建筑华丽,所以,垂花门是全宅中最为醒目的地方。垂花门整座建筑占天不占地,这是垂花门的特色之一,因此垂花门内有一很大的空间,从而也给家庭主妇与女亲友的话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庭院北京四合院是非常讲究绿化的,院内除通向各房间的十字形砖甬路外,其余都是土地,可以用来植树、栽花、种草。在十字形雨路的中心位置,常常放一只荷花缸或鱼缸,缸内植荷养鱼。在正房前的绿地上,一般都植两株树,常采用的树种有海棠、丁香、槐树、枣树、石榴等,春可赏花,夏可纳凉,秋季结果,可谓春华秋实。四合院里常种的花卉有菊花、牡丹、芍药、藤萝、茉莉、黄花、夹竹桃、榆叶梅,背荫处还可栽玉簪花。除去种在地上的花卉外,还有很多盆栽,可以任意搬动摆放,点缀庭院。四合院这一片小小天地,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花木扶疏,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情深味浓。二大理喜洲民居1喜州简介•大理市喜洲镇是洱海边的一个古镇,苍山万花溪清澈的溪水从苍山脚下一直流淌向喜洲。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保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称为“滇西的一颗明珠”。这里的白族居民的质朴文化,独树一帜的街道民居格局,和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无不展现喜洲的迷人风采,四时游人不绝。••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白族主要聚居地,杂居着少数汉族和回族。早在隋唐时期,白族居民就在这一带建造著名的城市——大理城,••白族民居、整齐、大方,白墙青瓦跃人眼目,民居建筑大量运用石头。石材不仅用于墙基、墙角,也用于门头窗头的横梁。墙面全用石灰粉刷,洁白光亮,山墙屋角以图案装饰,典雅大方。位于苍山脚下的喜洲镇距大理古城20公里,约半小时。喜洲的地理位置•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电影“五朵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从布局上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为主,兼有一向一坊、一向二坊、二向三坊、五福寿、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等格局式样。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为雕刻精细木刻花鸟。房屋装饰为粉白灰墙,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典雅大方。整体建筑艺术在白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上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三方一照壁”布局图2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其建筑形式也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建筑格局:如丽江等地也多见这样的建筑形式。喜洲名居实例——严家大院•大宅大门正门三滴水严家大院入口装饰门斗内雕花大门装饰檐角饰凤白族女主外男主内,女权比男人高进入严家大院则是一个三坊一照壁的院落穿过三坊一照壁进入的是四合五天井严家祭祖堂围栏栏杆式样三大理观音塘观音塘入口观音塘内部图片大理是一个观音的世界,大理最丰富的神话是观音的传说,在众多的寺宇中,最多的是观音的寺宇,南诏王是因受观音的“点化”而得王位,体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年号则使用“阿嵯耶(观音的别称,意为“密教观音”)。四西藏大昭寺•是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该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大昭寺文化背景•坐落在拉萨市旧城中心八角街,始建于公元647年。传说,在建寺之前,文成公主运用阴阳、五行,推测出西藏的地形似一仰卧的魔女,拉萨卧塘湖恰为魔女的心脏,在此填湖建寺才能驱魔。于是,松赞干布按文成公主的心愿,为公主入藏而修建了这座大昭寺。•大昭寺,藏语称“觉康”,意即释迎牟尼佛寺。后经历代修七葺扩建,才形成今日庞大建筑群。大昭寺占地2万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居中,高四层,上覆金顶。经堂、佛殿、传召机构绕殿而筑,大昭寺内珍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迎牟尼金佛。2大昭寺建筑布局•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从大昭寺正门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公元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主要内容是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矗立了一座白塔,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大昭寺寺内建筑•大昭寺寺内建筑•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小殿内置三世佛。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
本文标题:北京四合院和大理白族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3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