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课程内容: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4.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背景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沃土之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它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互惠共存。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的太极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如何和谐共处。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对立统一,在内部两条鱼的边缘结合得天衣无缝,外围共同构成一个正圆。太极图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才能统一。两个对立面协调、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如此。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们对自然的损害就是损害人类自己,呵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值得注意的是,人类近代以来取得的工业文明成果,主要是在以人为自然中心的认识和发展理念下获得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人类历史进程表明,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基本矛盾不能在同一文明模式内解决,而必须超越旧的文明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扬弃和超越。从古代社会屈从、崇拜和顺从自然,到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环境意识的新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标志。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由于资源环境问题而引起。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2012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纷纷倡导实施“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增长引擎,以此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我们党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提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战略举措。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按照一般推理,生态文明应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危害首先在那里体现。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想却没在那里诞生,建设生态文明实践没在那里展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巨大投入治理环境,使自身生态危机得到缓解。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难以自发转向。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可持续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难以重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备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2.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先进思想和战略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休养生息,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走出一条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道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基本的环境质
本文标题: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7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