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选择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选择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宁波师范学校宁波师范附小联合课题组一、研究的背景1.从现实问题中引起的思考每样东西都很有趣味,然而不可能同时去做每一件事情,退而其次是轮流去试图精通许多个领域————马宁(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知识无限,人生有限(2)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追求完美,正视现实(3)从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分析——“认识你自己”只有认识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最完美的教学方法也抹不掉儿童能力水平上的个体差异3、课程论、教学论、方法论等有关理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理论基础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选择:指主体自主地在多样的事物或状态中作出的选定选择教育:指教育者以受教育者为选择主体,创设一定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引导或指导受教育者树立自主的选择意识,掌握正确的选择标准和方法,逐步具有科学选择能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育选择:指作为选择主体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有权利在多种多样的教育条件、教育机会、教育类型、教育情境和课程教材等教育的客体中作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选定。选择意识:是人根据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和抉择的自觉能动的反映。选择能力:指主体在形成自主选择意识的同时,正确把握选择标准、掌握科学选择方法、果断作出选择的主观条件。最近发展区、最宜发展区、最佳发展区1.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成人帮助(教学)所能达到的水平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2.最宜发展区指儿童的以先天禀赋和能力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最能体现儿童个人特长的主要能力的发展广度和深度的总和。3.最佳发展序指儿童的能被教学正确反映的与其潜能相符合的各种能力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同发展速度和进程的客观规律性4.儿童个体能力的整体发展区域扬长补短成人和儿童都有儿童研究时间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特点晋元中学99年9月准备,00年2月开始寄宿制高中生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两项措施:套餐式课程设置(基础型——必修,拓展型——选修,研究型——课题研究)和选择走班制本课题组99年4月准备,99年9月开始小学生探索儿童的“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促进儿童的最优发展两项改革:课程改革(必修课——打基础,选修课——分类型,特色课——分层次,师范生与小学生“一对一”——让每个学生有受到特别关注的机会以及教师指导“冒尖”相结合)和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强化学习目标、内容、速度、难度、负荷、伙伴的自主选择)(二)研究假设1、树立正确的选择教育观,初步构建选择教育的理论体系。2、明确办学目标,构建选择教育的实践模式,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3、创造多种多样的教育机会,让学生参与个体培养目标的选择、课程的选择、教育模式的选择等,探索每个学生的“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担(三)研究的目标4、构建操作性较强的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难度、学习负荷、学习伙伴、学习评价等的选择,让学生接受选择实践的锻炼,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5、在心灵的选择过程中,让师生体验选择的痛苦和欢乐,领悟选择所应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四)研究的原则:1、过程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主体性原则。4、创新性原则。5、审美化原则。(六)研究步骤1、理论准备阶段(1999.3—1999.8)2、实践探索阶段(1999.9—2000.7)3、深入研究阶段(2000.8—2002.6)4、总结交流阶段(2001.7—2002.8)(五)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更确切地说是试验法)等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一)转换研究视角,构建选择教育的理论体系从社会需要出发“全面发展”个体(塑造成型)从儿童个体需要出发“主动适应”社会(扬长补短)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深刻领会选择教育的含义。2、转换研究视角,明确受教育者的教育选择权3、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选择意识和科学选择能力,构建选择教育的理论体系使受教育者确立自主选择的意识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选择标准。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选择方法。使受教育者具有果断及时地作出选择的意志。4、承认个体差异,确立探索儿童“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二)落实教育措施,探索选择教育的实践模式1、明确办学目标,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性和示范性(1)开发校本课程,创建现代化特色学校(2)拓宽课程选择空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3)实行按需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4)建立科学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2、聘请名师导教,落实选择教育的课程计划(1)必修课——夯实基础。(2)选修课——分类型教学。(3)特色课——分层次教学。(4)师范生与小学生“一对一”帮教助学——让每个学生有受到特别关注的机会。(5)教师个别指导“冒尖”。3、创造多种多样的教育机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个体培养目标的选择、课程的选择、教育模式的选择等,探索每个学生的“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1)学生个体培养目标的选择。(2)课程的选择(3)教学内容的选择。(4)教学进程的选择。(5)教育模式的选择。(6)教师的选择。A、全方位观察了解•向家长作问卷调查,了解儿童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其对孩子的预测和期望•对儿童进行能力测试,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现有能力和潜在能力•班主任询问儿童的兴趣爱好,对全班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并建立个体档案•组织师范生和小学生一对一观察了解,逐步明确每个儿童的智能结构B、初步确定最宜发展区C、在最宜发展区内尝试并探索其最佳发展序(2)尝试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至少补到“合格”水平(3)调整探索---尝试---再探索---再尝试,呈动态趋势(1)探索基本过程介绍4、开展课堂教学选择性研究,让学生接受选择实践的锻炼(1)学习目标的选择(2)学习内容的选择。(3)学习角色的选择。(4)学习方法的选择(5)学习难度的选择。(6)学习负荷的选择。(7)学习速度的选择。(8)学习伙伴的选择。(9)学习评价的选择。5、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宽课程选择空间6、在心灵的选择过程中,让师生体验选择的痛苦和欢乐,领悟选择所应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五、研究成果(一)理论创新1、明确了选择、选择教育、教育选择的具体含义以及逐步扩大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培养受教育者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的重要性,构建了选择教育的理论体系。2、创造了“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的有关概念,提出了转换研究视角的新观念,初步形成了探索儿童“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的方法和途径。2、创造了“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的有关概念,提出了转换研究视角的新观念,初步形成了探索儿童“最宜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序”的方法和途径。。3、对审美背景下的选择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二)实践创新1、强化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发展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2、初步形成了选择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体系4、初步形成了选择教育理念下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5、构建了学科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促进了教师的发展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6、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形成了办学特色六、小结与讨论儿童发展方向的预测问题,如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虽然我们已初步拟定了数学基本能力测量表,但尚需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其他学科的基本能力测量表则更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又如在目前大班制情况下,任科教师的能力及精力的分配问题,特别是各学科教育中的课题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仅在部分学科中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创新,这些模式并非在每一学科的所有课堂教学中都适宜,需要教育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条件合理选择和使用,但是有了模式,至少能给广大第一线教师以借鉴和启发。
本文标题:选择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8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