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國際關係理論李銘義助理教授講師介紹:李銘義博士•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博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席格中心訪問學者•義守大學助理教授•電子郵件:mylee@isu.edu.tw目錄•壹、前言•貳、國際關係理論的緣起•參、國際關係的研究途徑•肆、國際關係理論脈絡•伍、理論之架構•陸、結語國際關係定義•一九九六年牛津出版之政治學辭典,對國際關係解釋為研究國家間的互動與更廣泛意義的國際體系(internationalsystem)的理論與運作之學科。這定義顯然是採廣義的解釋國際關係之意涵,包括理論與實務層面的科際整合,均為其研究與應用領域。•然而國際關係之狹義內涵,僅為對國際政治行為體之政治互動關係與研究發展規律的科學,因此,國際關係又稱作國際政治學。學者看法•馬基維利(NiccoloMachiavelli,1469~1527)提出「君主論」(ThePrince)的論述,把政治學當作實踐學科,認為國家管理與價值判斷無關,必須採取科學方法,統治者使用一切可能的權術以達管理目標,使國家成為純粹的權力組織•國際間應該建立普遍永久和平計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觀察到國家權利對人民的強制性,然基於哲學之調和與和諧理念,必須承認國家成立的人類理性過程,主權應屬人民,國家則須保障人權,國家體制應採分權原則建立代議制共和國,希望藉由共和體制的人民理性作用,形成聯盟以防止戰爭,唯有如此,才能消除道德與政治的矛盾,將使人類擁有永久和平。學者看法•國家絕對主權論是布丹(JeanBodin,1530~1596)的重要政治主張,唯有永久存在的主權,才能保障安定的社會秩序,促使國家合法化。此外,國際間應積極維護國家權力的主體性•尚有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的政治思想,推論基礎為國家建立前的自然狀態下,人們原本擁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國家基於民意而形成公意,以實施直接民主制度,政府在國際叢林中依靠均勢維持秩序,甚或採取戰爭手段而非和平方式學者看法•克勞塞維茨(GottfriedvonClausewitz,1780~1831)的「戰爭論」,主張戰爭實是政治的工具,所採取的不同形式,因此軍事必須服從政治的理念與企圖,國際之間的政治關係,將不受限於戰爭的影響,軍事戰略必須受到國家政略的指導。•循由國內階級鬥爭而國際相互剝削的理論體系,必須追溯到馬克思(KarlMarx,1818~1883)以唯物哲學作為社會思維的分析起點,物質的具體而不可超越性,使其以經濟為基礎論證與社會鬥爭的必然趨勢,衍生成為國際間的相互剝削關係,同時可以輔證成立其科學方法與理論系統發展趨勢•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的交互影響與發展,歷經百餘年的科學論述研究,可以大致區分為理想主義系絡、現實主義系絡與馬克斯國際觀等系絡。•面臨不斷變動的國際局勢,基於近代科技文明的動力,藉由資訊的大量快速交流,形成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整合發展,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代不可逆反的潮流,尤其當前糧食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難民問題、人口問題、毒品、核武、國際恐怖主義、貿易保護、太空開發‧‧‧等重大問題,都是需要依靠全球共同解決的議題國際關係理論系統•舉凡人類的政治意識型態,可以概略區分為資本主義、保守主義與社會主義等不同取向,國際關係理論同樣可以循其脈絡區分為自由主義的哲學觀、保守主義的歷史論與馬克斯主義(Marxism)的世界觀,三者各自匯聚為不同的國際關係理論系統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促使自由主義與經濟互動得到空前的發展,形成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與社會型態,資本主義就是一個社會把它的經濟過程委之於私人經營,它是自由競爭、私有財產制、機器生產三者相結合,而以資本積累為目的底一種經濟制度,並將其利潤用之於生產,促使資本不斷累積的現象。然從哲學角度而論,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都是肯定天賦人權和懷疑他人的邏輯結論馬克思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興起後,馬克思社會主義自詡為「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與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主張階級鬥爭與無產階級專政,以消滅私有財產為目的,並主張世界的勞動者聯合起來,從事無產階級革命。自此就有社會主義的國際組織,進行無產階級的世界革命。迨至列寧起改稱共產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正統自居,迄今國際共產黨徒依舊獨佔了「共產主義」一詞,事實上奉行的就是馬列共產主義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者的抱負主要在國際政治方面。不過,他們既反對老共和黨人的“現實政治”,抱怨他們對外結盟時不問政權性質﹔又反對民主黨人的傳統國際主義,認為他們想依靠國際組織和經濟發展去推動民主是“天真”,他們看重的是“強力”。•新保守主義的政治哲學主要有兩條:其一,自由民主跟專制水火不容,民主國家應挺身反對暴政﹔其二,:美國及其價值觀至高無上,美國應擔負起它的“世界使命”。新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認為,政權性質比任何國際組織和國際安排都重要得多,對和平的最大威脅來自反對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國家,過去來自以蘇聯為代表的極權體制,今天來自“激進的伊斯蘭”(新保守主義覺得“恐怖主義”的概念模糊,而更喜歡稱“激進的伊斯蘭”)。•新保守主義者在冷戰時期之所以反對跟蘇聯搞緩和,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對專制主義的軟弱和對“反文化”的寬容。九一一事件之后,他們又一再強調,民主國家面對的暴政是各式各樣的,所以“要有憂患意識”,隨時准備回擊惡勢力的挑戰。由此可見,布希的“善與惡的戰爭”和布萊爾的“傳播自由才是對安全最好的保証”,正是新保守主義在最高政治層面的反映。休息一下理想主義(idealism)•理想主義(idealism)無法接受國際本質為無秩序的論點,因而主張國際秩序應制度化,以集體安全取代權力平衡的制度,而且反對國家主權無限制說,認為國家應該接受人民參與政治決策,以採取放棄戰爭的政策。理想主義的限制,流於理念性的哲學推論,往往無法契合現勢利益,因為無論世界是否具有秩序,國際間各自追求權力乃是一種事實,實在不應加以漠視;而且企圖以集體安全措施來抑制侵略行為,將使和平陷於危險之境。現實主義(realism)•一九四0到一九六0年代,現實主義(realism)一直是國際關係研究的主流,主張人性本惡,各國求最大權力的擴張,國際間呈現無政府狀態,國際間亦必然產生衝突,政治家須降低衝突,而此唯賴權力均衡。現實主義在政治理論中將難以界定權力與國家利益之定義,且概念多襲十八、十九世紀領導者統治技巧,過份強調政策偏好,不利研究層化與細化,易限制學術之客觀取向。行為主義•行為科學(behaviorscience)主張引進科學方法,注重採取量化、可操作性,劃分分析單位與理論之整體觀,以寬闊研究層面與視野,歸為科學主義(客觀與經驗化);在新科學新方法下有—系統論、控制論、博奕論、決策論、衝突理論、統合理論與統計理論之應用;如將本系絡理論在引用於實務探究,則難以提出更具體概念取代現實主義,同時,將科學機械觀念套用於人類情智與文化發展並不相宜,亦缺乏科學研究中的容忍性、相對主義與互補觀念。全球主義(globalism)•全球主義(globalism)注重行為體的自由與影響度,不滿行為主義的硬化與量化,不視國家為固定單位,而匯聚成「新自由主義」,主張全球化與國家相互依存關係,研究生態平衡、國際組織與跨國關係;匯合功能主義、區域整合、互賴理論而遂為整合理論•後續到80年代則有理性選擇、集體行為、互賴決策過程、博奕理論、國際制度(另衍生國際社會與建構主義等)學派、國際政經等理論發展。批判理論•來自馬克斯主義的批判理論,諸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理論(world-systemtheory)、依賴理論(dependencetheory)、依賴發展理論(dependentdevelopmenttheory)等,但是各種依存、組織與跨國關係,並不確保和平的必然性。馬克斯主義者雖然沒有明白說明國際社會的本質是什麼,但是特別強調社經關係,認為國家將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成功以後會消失。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檢視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後設成分,以方法論與批判思考進行學科自省與科際整合,側重國際政治的過程,而不侷限於世界現實之討論,從十八世紀至今的時空架構,進行過程與特質的分析,故注重現實語言、文化而否定超越歷史社會之客觀知識,並不推翻其他理論而是進行分析比較,關鍵命題為典範、透視與相對等主義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八○年代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堅持以國家為主軸,國際關係相同於政治的衝突與妥協、對立與整合,遂將相互依存理論(Interdependencetheory)置於相對守勢,認同政經互賴、科學方法,主要理論有霸權穩定論、結構現實主義。如應用於國際政治理論研究時,則較為欠缺獨立之理論思想體系,僅具有批判、澄清而非創造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批判新現實主義之唯有兩極才穩定論點,於是對現況進行研究,省思結構現實、自由主義與功能主義,主張不涉道德價值判斷,主要由國際制度(規則)影響各國行為,且應限於特定時空的解釋與預測,並可適用於安全和政經領域。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主張凡有關主體性與客體性、行為者與結構、人類與環境等議題,當論及人類意識或思想與外在物質關係時,只要主張此關係並非單方面被動接受而是相互影響建構的,便即具備了建構主義的本體論特質休息走長路理想主義•循由人性本善之推論,國際間並非無政府狀態,故應將國際間秩序予以制度化,建立集體安全制度,因而各國不可再求主權的無限制擴張,應該放棄戰爭,並使人民參與外交決策,建立民族國家作為國際關係之堅定基石。理想主義•互賴理論(interdependencetheory)•國家間相互交流具有人、財、物、訊息等多重管道所致的情境。其情境具有均衡與否的互賴關係,判斷標準為政策架構所承受的程度之敏感度,以及政策架構不變時的互動效果所致影響程度之脆弱度;進而提出複合互賴關係,強調不認同現實主義主張國家、軍力指導下層建築,因而提出相反論點為主張多重管道、議題並無層級區分、軍事角色的式微;故國家間聯結的因素擴充、議程設定愈顯重要、國際組織與跨國公司影響程度更形提昇。理想主義•整合理論(integrationtheory)•國際整合的因素基於共同的價值觀、政治制度運作的共識、或壓力威脅的存在而形成。基於此一形勢而使功能主義主張國際間各種專業合作及組織應運而生,不斷擴大甚至取代政府職能,功能主義此種理論直接衝擊現實主義利益至上、國際競爭及衝突不可免的假定,並提出一套以和平、合作為導向的國際政治觀,整合就是此種互動與合作關係增強的過程。理想主義•國際體制理論(internationalregimetheory)•國際典則必須在國際體系運作下,行為者藉由國際關係中的國際法治、規範、管理、決策等互動關係,發生聚合作用。在典則調節下,雖然可能發生和諧、合作、失序等情況,但是國家是理性的,所以國際典則將能調整阻礙因素,增加合作而減少衝突,使國際社會能建立責任、降低成本、增加資訊的情境,成為一個完全競爭市場,每個成員獲致最大利益與整體效用。國際體制認為各國不會因利益就發生戰爭,即使在利益衝突下,也因國家之間具有互賴關係,故仍可能進行某種程度合作。理想主義•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新自由主義是從體制觀察國家如何合作的博奕檢證。理論結構源自國際關係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進步思想和制度主義(institutionalism)的訴求與觀點。新自由主義的強調國際關係的研究應不涉入道德價值的判斷與爭議,其理論主張:國家是國際社會主要的個體,國際合作與國際道德無關,基於國際社會的需求而建立國際制度,國際制度並不會因國際權力結構的改變而必然的發生變化,國際制度如體制一旦建立,可以對國家行為或國際行動行使獨立的影響,並可從博奕理論(gametheory)「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的
本文标题:国际关系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3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