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余秋雨《文化苦旅》《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永州八记”篇篇不过数百字,篇制虽短,却如雕镂精微、纤入毫发的象牙雕刻。有远景,有近景,疏密相间得体;有虚写;有实写,轻重各臻其妙。•山水形象的变小,以及由之体现出的那一种“笼而有之”的心理,暗示出了《庄子》以来中国文化中“游”之涵义的微妙变化。它对山水形态的“精微”描绘,从文化精神到美感形式,都对后来的山水艺术,如诗文、绘画、园林、盆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人的精神历史看,发生在从晋到唐这段历史时期里的山水审美上的这种变化,分别由李白和柳宗元推出了它的两极。这就是“致广大”和“尽精微”的两极。虽然外观上大小迥异,但其内在精神却是统一的,那就是化自然的山水为人间的家园。这就让我们想到中国古代的园林美学。在这一点上,柳宗元所代表的“尽精微”的方向,比李白代表的“致广大”的方向更有现实意义。•柳宗元永贞元年的永州之贬和十年后的柳州之迁,标志着他人生的巨大转折和灵魂的永久磨难。•他在旷日持久的社会压抑和自我压抑中遭受到严重的“时间的损伤”,从而既表现出一种集苦闷、悲伤、忧愤于一体而难以言状的精神空落感,又滋生出一种受屈辱、苦难境遇激发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意识,并由此直接影响着其诗文以冷峭著称、几已凝固化了的偏执风格的形成。无边无际的愁思愁情缠绕着诗人,使诗人无法摆脱,终日生活在深愁苦海之中。为了摆脱这种压抑的生活,作者希望到山水中去寻求一乐,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然而看到美丽的山,清凌凌的水,又会自然引发自己的伤痛。表现在诗文中,闲适中有寂寞,恬静中有孤独,平和中有悲伤。•柳宗元不是纯客观地为欣赏山水而去描绘山水,而是把自己的生活遭际和满腔愤激之情融化到山水中去,使山水人格化、斤性化,通过对幽丽清奇的山光水色的精雕细刻,流露出牢骚不平,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人对生命看得愈重,由此导致的痛苦便愈深;人愈是执著于自我,便愈是难以摆脱焦虑和苦闷;人愈是痛感于时间的无情,无情的时间就给人愈为残酷的报复。少年聪敏参与改革命途多舛郁闷·悲愁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游记的一代宗师柳柳州柳宗元“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住在这个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随从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遍萦回曲折的溪涧。只要有幽泉和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互相枕靠着躺下;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睡醒就起来,起来就返回。自以为凡是这一州山水有点不同常态的,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自余为僇人僇(lù)人,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其隙也隙,空闲。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第1段:字词解释漫漫而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无远不到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第1段:字词解释醉则更相枕以卧相枕,互相紧靠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第1段:字词解释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于是就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草木丛,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山顶为止。我攀援着登上西山,席地而坐,观赏风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尺寸之界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四面望去,浑然一体。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译文)这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丘实非一类。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满酌而饮,摇晃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一无所见,而我还不想回去。此时心神凝定,形体仿佛已经消散和万物融合为一体。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始指异之指异,指点并认为它怪异。缘染溪缘,沿着。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木。焚茅茷焚,烧。茅茷(fá),茅草之类。箕踞而遨箕踞(jījù),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览,观赏。第2段:字词解释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皆在衽席之下衽(rèn)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岈然洼然岈(xiā)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第2段:字词解释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收缩。累积,重叠积压。莫得遁隐遁(dùn)隐,隐蔽、隐藏。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水。外与天际际,交会。第2段:字词解释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独特卓立。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lǒu):小土堆似的山丘。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渺远的样子。灏(hào)气,浩气,天地自然之气。涯,边际,极限。第2段:字词解释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洋洋乎,广大的样子。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第2段:字词解释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第2段:字词解释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的开始。问题2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问题3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作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顥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胜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之处,地层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它的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还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竹子,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译文:哦!我怀疑造物主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造物主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造物主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果真没有造物者吗?有人说:“这是造物主用来安慰那些贤德而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是都不相信的。主题思想作者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作者为小石城山叫屈,亦为自己叫屈,用曲笔表达了因身遭贬逐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流露出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破译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写作密码如何做到情美景雅如:地偏简要归纳:第一段写出了小石城山哪些特点?形奇声响势高貌美如:大自然热爱之情隐居闲适之情思考:这样的景色,可以寄托什么情感?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写作感悟:世界上只有固定的景,却没有固定的情,写文章需要因情设景。思考:由小石城山,引发一个什么思考问题?从写作的角度看,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个问题?问题:有神论与无神论目的:找到一个切入口,更好地切入自己的感情,同时又能含蓄地蕴含其中,达到一种“黏合”状态,这就是高超的象征手法。•读者阅读过程:小石城山很偏僻,偏僻产生荒凉,荒凉产生空旷,空旷产生幽静,幽静产生忧郁,而忧郁产生思虑,有思虑就有美。••作者写作过程:美需要思虑,思虑需要忧郁,忧郁需要幽静,幽静需要空旷,空旷需要荒凉,荒凉需要偏僻,偏僻需要选择小石城山。讨论:自己如何写出景美情深的小散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址《钴母潭记》原址《袁家渴记》原址《小石城山记》原址《石涧记》原址《钴母潭至西小丘记》原址《石渠记》原址《小石潭记》原址小石城山其实并不美,是作者心中有美,然后赋予了它一种奇特之美;赋予的目的,在于使小石城山能够寄托自己的情感。与其说是大自然很美,不如说是人类的心很美。写出好文章,必须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雅可以学,可以装;俗不可医,不可耐。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苏轼心中——眼中——文中心中有美境,才能眼中有美景;眼中有美景,才能文中有美趣。写作感悟:写景散文,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奇、雅),学会附庸“风雅”。如何做到语美句雅(柳文)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旧唐书·柳宗元传》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枳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
本文标题:小石城山记 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48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