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代管理理论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所谓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西方管理理论。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现代管理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以下因素作用的结果。[1]①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电子计算机进入工业领域,在工业生产集中化、大型化、标准化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工业生产多样化、小型化、精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联合化不断发展,工业生产对连续性、均衡性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变化莫测,即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管理改变孤立的、单因素的、片面的研究方式,而形成全过程、全因素、全方位、全员式的系统化管理。•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运输问题、机场和港口的调度问题、如何对大量的军火进行迅速检查的问题,等等,都涉及管理的方法。•③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层出不穷。••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赤裸裸的剥削方式逐渐被新的、更隐蔽、更巧妙的剥削方式所掩盖。新的剥削方式着重从人的心理需要、感情方面等着手,形成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问题的管理。•⑤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借助于多学科交叉作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原因除了技术进步、生产社会化等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外还有以下重要理论、实践以及研究者个体等方面的因素:1、管理领域复杂性的影响2、管理学者知识背景不同的影响3、管理实践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影响4、理论发展规律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脉络(一)管理理论的分散化。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了诸多的学派,被称之为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1、管理科学的崛起管理科学产生的背景。促使其产生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决策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企业管理,特别是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量的先进成果可以应用于管理决策,为提高决策水平、建立系统的管理科学提供了技术支持。2、管理科学的由来管理科学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3、管理科学的特点1、管理科学的核心就是寻求决策的科学化。2、注重定量分析,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3、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4、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学派,•(二)管理理论的集中化趋势。进入60年代后,提出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权变管理理论。1、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考察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代表人物为美国管理学者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JamesE.Rosenzweig)和约翰逊。卡斯特的代表作为《系统理论和管理》。•系统管理学说的基础是普通系统论。系统论的主要思想是:(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的层次性。卡斯特等人的系统学说。以普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包括系统哲学、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三个方面。•2、权变管理理论权变理论产生的背景。世界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方面,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经营的风险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也更加复杂。于是,权变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卢桑斯的权变管理学说。他提出一个观念性的结构,并用矩阵图来加以表示。这一结构由环境、管理观念与技术、它们两者之间的权变关系等三部分组成。(1)环境。(2)管理观念与技术。(3)权变关系。•现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1)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企业文化非理性主义倾向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经营风险增大,竞争激烈,管理日趋复杂,在西方管理理论界出现了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和重视企业文化的思潮。•(2)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前后,世界进入到科技、信息、经济全面飞速发展时期,同时竞争加剧,风险日增。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开始注重构建竞争优势。这样,在经历了长期规划、战略规划等阶段之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安索夫(Ansoff)的《公司战略》(1965)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到1976年,安索夫的《从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一书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3)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美国企业为挑战来自日本、欧洲的威胁而展开探索。1993年,原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企业再造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飞越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process)作根本的重新思考与彻底翻新”。•(4)“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相应诞生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想。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组织成员的五项修炼。在学习组织中,有五项新的技能正在逐渐汇集起来,这五项技能被他称为“五项修炼”。•现代管理理论的共性[2]现代管理理论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群,它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建立起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自适应系统。要使这一系统能够得到持续地高效率地输出,不仅要求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而且还要求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构成现代管理科学。•纵观管理学各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可概括如下:(1)强调系统化。这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系统化,就要求人们要认识到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所以,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从整体角度来认识问题,以防止片面性和受局部的影响。•(2)重视人的因素。由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人,而人又是生活在客观环境中,虽然他们也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中:工作,但是他们在其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可能与组织不一致。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意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组织中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集体,这个集体有约定俗成的信念,人们彼此感情融洽。利用非正式组织,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级主管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5)加强信息工作。由于普遍强调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所以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即强调及时和准确。主管人员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亿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6)把“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追求效率,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个组织的角度来考虑组织的整体效果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说的绩效(Pedonnance•(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所有这些是每个主管人员应尽的责任。主管人员要乐于接受新思想、新技术,并用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把诸如质量管理、目标管理、价值分析、项目管理等新成果运用于时间,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论,促进管理学的发展。•(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前馈控制,从而保证管理活动的J帧利进行。•(9)强调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现代管理理论对领导的要求[3]一、现代管理理论对领导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领导往往追求管理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组织的发展施以长远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领导措手不及。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领导必须有能力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组织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发展战略。•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惟有运筹帷眶,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因此,现代管理理论对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决策,必须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者要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客观事实的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预见能力。•二、现代管理理论对领导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领导者的素质,是指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心理素质、知识素质、思想品德修养、身体素质诸方面的基本特征。•1、领导者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对其领导行为有重要影响。领导的人格魅力也来自于好的人品。一个人格高尚的领导者,必然受到群众的尊重和信赖,说话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率领职工去实现组织目标。如果领导者只是依靠权力,而失去人心,说话无分量,身边元群众,必然指挥失灵,领导不力。•2、领导者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领导绩效。如果领导者具有决策能力,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正确决策等,就会有利于实现有效的领导,提高工作绩效。否则,若优柔寡断、错过战机,或盲目武断,错误决策,就难以实现有效领导,甚至给组织造成重大损失。•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作为领导者,要实现有效的领导,必须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管理知识及所负责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工作发生变动时,还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岗位需要,并提高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领导者需要有不同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二)管理者能力素质能力,又称智能、才能、才干等。领导人才主要需要具有领导才能。•1、决策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者,越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决策能力。领导者在率领群众去实现组织目标时,首先需要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提出行动方案,作出某种决定等,这都需要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领导者要具有高水平的决策能力,必须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创造力等,才能远见卓识,及时地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2、组织指挥能力。领导者要善于运用组织的力量,协调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3、协调能力。领导者需要具有处理
本文标题:现代管理理论(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5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