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实用文阅读及教学设计(王荣生)
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实用文章阅读及教学设计一、“实用文章”的含义主体与对象的关联如何阅读阅读主体阅读对象阅读与学习阅读阅读活动阅读主体文本类型阅读活动与文本类型实用文章文学作品现当代散文文言文文类文学作品现当代散文实用文章实用文章清代吴乔说:“文为人事之实用”,“诗为人事之虚用”实用文章张志公《现代汉语》实用性文体“不是一般常说的那种‘应用文’”,它与“文艺性文体”对举,“除了文艺性文体之外的,都是实用性文体”。“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实用文。”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论集》“主要诉之于情”的文学作品,与“主要诉之于理”的各种“应用性的文章”加以区别:“无论是政治的(宣传什么或反对什么)、科学的(介绍什么、说明什么、反驳什么)、社会交际的(公关)以及日常应用的(信、公文等),都属于应用性的体裁。”散文“被剩余”,散文“无规范”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实用文章(纯文学)(杂文学)(非文学)实用文章的特点1实用文章的亚文类与体裁1二、实用文章阅读现象描述阅读散文是主导文类写作体式是小文人语篇撑起另一半天——实用文章阅读1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体式问题文学阅读实用文阅读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品其言才能会其意得其意可以忘其言实用文章的阅读类型检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举例目前的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混杂抽象技法观肢解来路不明目前的实用文章阅读教学散文化僵化以新闻报道为例:获取事实信息学习新闻结构揣摩语句内涵学习表达技巧关于“获取事实信息”获取新闻报道的事实——关于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的信息,是不需要在中学语文课特意教的。中学语文课需要教的,是把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也就是说,在新闻阅读教学中,所谓获取信息,主要不是指报道的事实信息,而是指在报道的叙述中乃至报道的背后所隐蔽的信息。因此,新闻阅读教学的要点,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关于“学习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结构是必要的,但了解的目的,不仅仅是明了“引题”“导语”等知识,而要把明了的知识转化为阅读图式的自觉。过去的新闻教学,基本上是走“为学写而读新闻”的路子,所谓“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又被狭隘地理解为按所读新闻的结构模式学写新闻。把新闻写作当成一个结构模仿的问题,这是十分肤浅的,而且导致了一个很不正确乃至有害的观念:新闻的真实性被简单地理解为表层的真实——“事实”的被建构性,“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发掘事实的真相,这些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关于“揣摩语句内涵”一方面,新闻报道追求“直达读者”,崇尚简练质朴,一般情况下没有微言大义,因而也不需要揣摩。另一方面,揣摩语句内涵在新闻阅读中通常不含褒义色彩,新闻阅读是理性的、分析的,“揣摩”实际上是鉴别、是分拨,以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有一些看起来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在新闻作品中应该是可被感觉的,一般也不需要“揣摩”;即使需要“揣摩”的,也要指出它们在新闻报道中的“独特”、它们对文学笔法的“借鉴”。关于“学习表达技巧”第一,技巧不仅仅是写法,它不能被简单地还原为章法、句法。“技巧有它自己的位置,它的正确作用是帮助准确传播。”所谓好词好句,离开了特定的目的和语境就会变成辞藻的玩弄。第二,所学习的表达技巧要对路。在新闻作品中学习表达技巧,要学习的是其准确而客观的写实技巧,比如“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滥用大量副词修辞动词”,“区分报道语言与评论语言”,“在直接引语和转述中寻求平衡”等。课例讨论议论文教学的十五堂课文章体式七年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励志文我若为王杂文论逆境哲理散文读书杂谈杂谈八年级纪念白求恩悼词敬业与乐业演讲辞(阐释文)多一些宽容报刊言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随笔九年级:成功杂感创造学思想录随想录学问与智慧论辩文(正式的论)论美哲理散文最苦与最乐论辩文一般流程找语句(知内容?)指方法(说知识?)图拓展(积论据?)作号召(听激情?)纪念白求恩----悼词仪式感作者身份——逝者身份目的——纪念、感染、激励、教育现场感庄重感体式感(正式)口语体我若为王------杂文由一点联想开去(开掘)针砭现实(讽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随笔(希望年轻人有精神的追求)观点凭空而来核心概念宽泛结论是个人性的轶事个人观感抒情笔调成功---杂感(励志)(我所体会的成功公式)题目就不是论文式的我在这里只谈成功我得到下面这个公式我除了……不敢赞一词我看,……就以我为例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我认为……我希望,大家都……多一些宽容---报刊言论(树立舆论)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展开——互谅、互让、互敬、互爱补充——辩证读懂它说了什么谈论自己的认识读文的启示(用件)培根哲理散文论逆境论美创造学思想录(关于“创造”的原理)创造学随想录阐释与论辩敬业与乐业是这样/不是这样明白人都同意的道理(事情本来就是这样)最苦与最乐正确的看法/错误的看法存在相反相对观点(我的主张)正式的论:学问与智慧论辩的核心,是所提出的观点能够成立,能够被原本持不同观点的人同意。而之所以成立,之所以被同意,关键是证据和由证据支持观点的论证过程。三、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者按:由上海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国家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本(试编本),经过近2年的艰苦工作,已接近尾声。从2006年第5期起,本刊陆续刊登该课本的试编样章,目的是促进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我们欢迎各界人士提出批评,尤其期盼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实地试教的反馈意见和建议。编写组成员:王荣生、倪文尖、李海林、郑桂华、褚树荣。胡勤、黄伟参与了编写组的前期工作。本样章版权,属编写组和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的发展方向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第一,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第二,在合理解读文本的前提下,“转个为类”,提炼出与文本体式相应的阅读态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技能,确定某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课程内容。第三,核心课程内容的较系统展开,通过潜藏式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整合与建构”相应的阅读态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技能。呈现的结构准备与预习课文整合与建构应用与拓展链接文言练习新闻二篇: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别了,“不列颠尼亚”准备与预习1查阅历史教科书,了解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2浏览一份近日的报纸,了解报纸的排版形式及各版面的内容。3说说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的含义。新闻二篇: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别了,“不列颠尼亚”整合与建构一要闻重读:历史时刻的再现1新闻是最新消息的报道,也是历史的真实记载。让我们重温香港回归这一时刻。(1)听老师扼要讲述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2)参阅链接材料,再现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有条件的话,观看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实况转播的录像片。(3)试着模仿播音员读两篇新闻。(2)逐一画出《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的事实,并标上序号。(3)想一想:所报道的这些事实,记者是如何采访到的?采访12两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对香港回归进行了报道。分析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在下图中填写《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报道的事实。(2)逐一画出《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的事实,并标上序号。(3)想一想:所报道的这些事实,记者是如何采访到的?3香港回归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周围同学讨论:(1)两篇新闻在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这一事件的划时代意义?(2)它们是如何体现的?1二新闻结构:阅读图式的自觉1请指出《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交代背景的语句,并具体说说它们对所报道事件的作用。2假设你是报纸的编辑,由于所用版面逐渐缩减,不得不一再对《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加以删略。你将:(1)从前面开始删,还是从后面开始?为什么?(2)有次序地逐段删除,还是在各段中分别删略一些语句?为什么?(3)如果只能保留一段的话,应该是哪一段?为什么?(4)如果要对《别了,“不列颠尼亚”》加以删略的话,你的做法会不会跟刚才不太一样?请分别概括两篇新闻的结构:14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例,与一般文章作比较,完成下表。5下面是研究者得出的三个结论,请用你的阅读经验予以验证,并试着概括新闻的阅读方式。很多新闻报道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被阅读过。阅读标题和导语所产生的回忆性效用和阅读整篇报道所得到的回忆性效用一样。人们一般只能记住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只有在特定情况下读者才注意重要细节。1应用与拓展1再次阅读你课前浏览过的那份报纸。(1)统计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总数。(2)挑选其中的两篇新闻,使用彩色笔:用红色涂报道的事实,用蓝色涂背景信息,用黄色涂直接引语,用绿色涂转述的信息。2看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3有条件的话,上网浏览香港回归5周年的报道。教材样章:《谈中国诗》1呈现的结构准备与预习课文整合与建构应用与拓展链接(文言练习)《谈中国诗》准备与预习1想一想:假如请你作《谈高中生》的演讲,你会讲什么、怎么讲?2参看链接材料,认识作者钱钟书。如果有条件,翻一翻链接中所列举的钱钟书著作。3默读一遍课文。然后:(1)如果你还能想起自己阅读时出现回视和受阻的地方,做出记号。(2)不看课文,回忆其大致内容和你阅读时的感受。一当作学术演讲来听1活动:假设你是准备着这篇演讲辞的钱钟书。(1)听众分析——(2)希望达到的演讲效果——2活动:假设你是旁听者,正在通过同声翻译听钱钟书的演讲。(1)边听课文朗读的录音(或老师的朗读),边做要点笔记。(2)请说出:演讲的要点——你印象深刻的地方——你觉得有趣的地方——1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讨论:(1)有教材把“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之前的部分都删去了,你觉得钱钟书讲这一部分有必要吗?(2)谈中国诗,作者先扼要讲述其总体特点,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三个方面的次序是根据什么安排的?(3)在讲演中,作者用了很多新鲜的比喻,挑出五个,说说它们的意思。这些比喻是不是你听的时候印象深刻或觉得有趣的地方?(4)作者频繁地引用外国学者的言论,他想达到什么样的演讲效果呢?(5)本文虽是演讲辞,但用语典雅,甚至古奥。听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依你想象,钱钟书在演讲时是怎样的神态?二当作学术文章来读1阅读学术文章,需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请说说下列术语的含义;如果你觉得一时较难说明,则列举出可能会有解释这些术语的词典、辞典或参考书。史诗戏剧诗抒情诗田园诗古典主义纯粹诗2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加了一些注释。如果你觉得还有人名和专业术语需要注释的,查阅辞典或问老师后,请加在脚注中。13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是对文学现象的概述,理解这些语句,应该与你的经验关联起来。下面的概述,请各举出一个实例来:(1)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3)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4)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14作者学贯中西,举例信手拈来;但我们理解的时候,最好能够熟悉摘句所出的诗篇。(1)联系诗篇,试一试“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结句的三种标点法,并作相应的解释。(2)有条件的话,上网查查下列的摘句出自哪一首诗:“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应用与拓展1活动:假设你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写一篇关于钱钟书《谈中国诗》演讲活动及演讲要点的报道。2本文选自《钱钟书散文》,当然也可以当作学者散文来欣赏。(1)背诵《荷塘月色》的片段,朗读《谈中国诗》的一段,体会学者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区
本文标题:实用文阅读及教学设计(王荣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6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