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纲呈现考点展示实践应用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2.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及江苏省省辖市的名称和分布区域的含义(1)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与描述(2)区域地理特征差异的比较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差异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和区域差异比较课时跟踪检测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题规范培养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规范考点(一)区域特征分析和区域差异比较由图表忆基础1.读甘肃省年降水量、干湿区划分图,回忆相关知识。(1)区域概念在的基础上,按一定和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图中a是,b是。地理差异指标方法湿润区半干旱区(2)区域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形状地理环境条件2.读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区域图,回忆下列知识。(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比较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位于我国东部的平原地区不同点位置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___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气候土地______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_______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贫乏_____等矿产丰富季风区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水稻土黑土石油(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类型_____耕作业_____耕作业主要作物____、油菜、棉花____、春小麦、大豆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___________特色产业水产业西部_________工业_______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不发达水田旱地水稻玉米一年一熟畜牧业综合性由问题引知识[一题串知](2015·上海高考·改编)中亚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读图回答问题。(1)简述中亚地区的位置特征。(2)中亚地区的地形有何特征。(3)中亚地区降水分布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和城市分布的影响。[解析]第(1)题,联系教材知识可直接作答。第(2)题,由中亚地形图可进行分析概括。第(3)题,降水情况要联系中亚的地理位置和具体的地形、地势以及所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来分析。第(4)题,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从降水量和地形两方面来考虑,中亚地区深居大陆内部,降水较少,由图1可知,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带。[答案](1)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地处北温带;地处亚欧大陆东西交通要道上,交通位置十分重要。(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3)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300mm以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600mm以上。(4)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降水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该区绝大多数地方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一站归纳](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5步法(二)位置特征描述的4大方面(三)自然地理特征描述的4大要素(四)人文地理特征描述的5大要素由高考到模拟(2015·江苏高考·节选)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东亚)和西部沿海(西欧)都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错;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但城市化水平高。东部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西部位于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因此选B;东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西部资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达,故C错;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西部乳畜业发达,故D错。答案:B(2018·扬州统考)2016年11月13日,由中国投资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正式开航。从瓜达尔港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铁路将与其他三条能源运输线路一起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保障。读图完成2~3题。2.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建设瓜达尔港,直接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协调性D.开放性3.关于四条能源通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通道途经地区全年气温高,沙漠广布B.乙通道源地靠近波斯湾,建设成本低C.丙通道途经地区山高谷深,森林茂密D.丁通道途经马六甲海峡,运输效率高解析:第2题,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建设瓜达尔港属于地区间的合作,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D正确。第3题,丙通道途经地区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茂密,沿线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多山地、盆地、高原等,故C正确。甲通道途经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乙通道途经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等地区,且距离波斯湾较远;丁通道运输距离较远,海运速度慢,运输效率低。故A、B、D错误。答案:2.D3.C(2018·连云港统考)读我国传统民居邮票图(如图),回答4~5题。4.图示我国传统民居典型分布省份的简称是()A.甲—秦、晋B.乙—陕、吉C.丙—苏、皖D.丁—浙、赣5.从图示四地传统民居的取材和外形结构可以推知()A.甲地土层深厚,植被茂密B.乙地地形平坦,草类茂盛C.丙地降水量大,河网密布D.丁地气候湿热,台风频发解析:第4题,民居往往反映了自然环境特征。甲图是窑洞,分布于黄土高原一带,乙图是蒙古包,分布于内蒙古草原上;丙图为北方地区的四合院,丁图为云南傣家竹楼,故选A。第5题,根据上题可知,甲地为黄土高原一带,地表植被不茂密;乙为内蒙古草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草类茂盛;丙地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性缺水严重,河网密度小;丁地为云南,受台风影响小。故选B。答案:4.A5.B考点(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由图表忆基础读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1)阶段一,由于河流、湿地的存在,交通不畅,农业、工业发展。缓慢(2)阶段二,此期间该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其主要优势是,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3)阶段三,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加剧、、_____遭到破坏。资源面临枯竭湿地(4)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主要表现为:①工业结构的调整: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出现工业。②工业布局的调整: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方向或河流下游移动,并趋于集中。③生态建设:建立,绿化防护带等。减少电子东北自然保护区由问题引知识[一题串知]读某城市近30年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abcB.cabC.cbaD.bac(2)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A.采矿业B.食品工业C.制造业D.电子工业(3)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解析]第(1)题,a时期第一产业比重约为55%,第二产业比重约为20%,第三产业比重约为25%;b时期第一产业比重约为20%,第二产业比重约为55%,第三产业比重约为25%;c时期第一产业比重约为15%,第二产业比重约为30%,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发展的最早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然后逐渐以第二产业为主,后期以第三产业为主,故选A。第(2)题,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最有可能是食品工业。第(3)题,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b时期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较多,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时期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b~c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大幅降低,说明有大量企业外迁现象。[答案](1)A(2)B(3)D[一站归纳](一)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特点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由高考到模拟一、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出,1978~1990年,三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相同,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西部地区居中,C错;2000~201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错。读图可知,B、D正确。第2题,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1978~2000年,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东部地区增速;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高,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答案:1.BD2.AB(2014·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3~4题。3.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4.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4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3.A4.C二、名校模拟重点研究——明趋势(2018·扬州中学测试)有的学者将区域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示回答1~2题。1.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本文标题:(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实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6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