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需要与动机人们行为背后的秘密是什么?(一)需要1.需要的内涵及表现形式•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需要是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缓解甚至消除紧张满足需要指向一定的对象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诱因动机产生行为动机、兴趣、抱负水平、信念、价值观等都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2.需要的特点与种类•特点:客观现实性、主观差异性、动力发展性、整体关联性•种类按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需要的理论民谣:“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是20世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也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须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下图1954年生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1.生理的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指获得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要,包括受人尊重和自我尊重两方面。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的需要,即获得精神层面的臻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要。•1970年马斯洛在新版书内把需要层次改为七个层次,即: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知的需要:(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F、美的需要(只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围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G、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评价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无私的人”。思考:关注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他们需要什么?据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记者李菲)记者从全国妇联获悉,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由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1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6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调查中,那些外出务工年限在“1年以内”的家长多属于年轻人,他们的子女目前还比较小,如果没有大的变化,他们今后继续外出务工经商的可能性非常大。•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都是需要惹得祸”这样的说法,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如何有选择性的满足学生的需要?你总是骂我没出息今天,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又吵架了。我是就事论事,而你为何一吵架就践踏我的人格呢?从小到大,每次遇到我们意见不和时,你不是骂我在哪件事上做错了,而是直奔主题地说我这么固执,那么倔强,说我这样以后走上社会怎么能混出个人样来?你骂我也好,打我也好,但请你不要伤害我的心灵,不要刺痛我的灵魂。以后我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全家过得比较幸福,不好吗?案例欣赏我不是不孝顺,虽然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击我,可我还是希望尽力让你和妈妈以后的生活更美好!现在我们说另一件事。还记得我读初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我考了200名(全年级400名)。你在吃午饭时把我骂得狗血淋头,我暗暗下定决心,要考出个好成绩来!下学期期末考,我考了58名。成绩出来那天,我兴冲冲跑回家。我第一个就想告诉你,你不在,我打你单位的电话。我说:“爸,成绩出来了,我考了58名!”“会不会老师记错了!”“不会,不会,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也许是同学们骗你的!”让我怎么说?你宁愿老师记错,相信同学在骗我,你也不肯相信我会考出那样的成绩。等到成绩单寄到我们家时,在真实的成绩单面前,你没别的话可说,说要奖励我。可是你知道吗?有时候,失去的不一定能重来!进入了初三毕业班,我虽贪玩,但也知道这一年很重要。为此,我放弃足球、电视,挑灯夜读,成绩稳中有进。终于,在模拟考试中我挤进年级前列。7月,中考成绩出来了,621分!我自认为成绩不错,而你却四处打电话打听其他同学的成绩。当你知道你那些同事、朋友的孩子(你眼中的“高材生”)都考得比我差时,你才稍微放心了。放榜之日,我考中了!而对你来说却像是爆了个大冷门!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天你兴冲冲跑进房间,给我看一张证明,一张医生的证明,证明我有——智障!原来你居然怕我考不中而走后门去求了个证明,以便于让我复读!顿时,我觉得内心深处被刺得很痛、很痛,然而我说不清是哪里痛,可能是痛久了,麻木了吧!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转眼,我已上高三。虽然,我还不是很成熟,成绩也不是很拔尖,但对于大学和专业,我早就构造了我的梦想!为了实现它,我将全力以赴。我不敢奢求你对我有什么希望,事实上你也从来没有相信过我的能力。在你眼中,我只不过是一个整天做白日梦的小子而已。但是,即使得不到你的支持,我也会朝着梦想前进,一直、一直!(《视野》2005.1期余XX文)勒温的需要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假定个人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勒温(K.Lewin)的需要理论紧张——移动——平衡(需要——活动——缓和)需要分为两种:需要——客观的生理需要准需要——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默里(H.A.Murray)的需要理论需要: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这种力量引起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使原有的紧张情绪解除,具有定向目的性。需要分为两类:基本需要。又称身体能量需要。次级需要。又称心理能量的需要。他指出,需要这种力量渗透到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调节控制着其他的心理活动。他认为,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是个体行为所必需的。由于需要和个体的不平衡状态相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个体总是处在一种不平衡状态,因此需要经常推动个体活动的进行。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三种基本需要是:•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阿尔德夫认为,人类的三种需要并不是完全生来就有的,有的需要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产生的。这三种需要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它们是一个连续体,并不是层次等级。他指出,各种需要获得满足越少,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越强烈。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当人在生理需要满足后基本需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排列层次和重要性是因人而异的。例如,资历高的经理成就需要强烈,对合群的需要相对较低。他认为,高成就需要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并且组织了训练班,取得一定的效果。(1)动机(motive):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二)动机1.动机的内涵及功能、动机与活动的关系•(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3)动机与活动的关系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动机与活动的目的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好工作——赚钱、高社会地位、贡献社会)动机与活动的效果也非一一对应关系。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2、动机的形成•引起动机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即:内部条件(基础):需要(推)外部条件:诱因(拉)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根据动机的地位和作用:主导动机辅助动机根据动机引起的原因:内部动机外部动机3.动机的种类与相互作用(1)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起源: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2)动机的相互作用动机之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动机的联合与冲突。动机的联合:当个体同时产生的几种动机与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基本一致时,就会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个体的行为。动机的冲突: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对立时,动机冲突就会产生。动机的冲突种类•A、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如,晚上既想看书,又想看球赛。这就是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例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不愿早起;又怕因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这就是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又必须作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就是指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的活动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目标,每一目标对他都形成趋避冲突,无法作决定,但个体仍必须就二者或多个中作一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亲生母亲巧判断宋朝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有一次碰到一个棘手的案子:两个妇女都称自己是一男孩的亲生母亲,双方争执不下。包公眉头一皱,心生一计,叫差役在公堂之上用石灰画一个圆圈,令小孩站于圈中,对两个妇女说:“本大人也不知道你们到底谁是男孩的生母,现令你们分立男孩两边,各执小孩一手,等惊堂木一拍,你们将孩子往自己方拉,谁将其拉出圆圈,孩子就判给谁。”一声令下,两妇女各自用力拉。•被拉男孩随妇人的用力而剧痛,于是大哭,哭声随双方用力加大变为惨叫。听到孩子如此惨烈哭叫,其中一妇人放手不拉,孩子自然被另一妇人拉出圈外。正在此妇人得意之际,只听包公大声喝道:“慢走!此孩判给放手不拉的妇人。天下哪有亲生母亲眼见儿子惨状而不动恻隐之心,死拉不放的?”观者叹服。包公此举揭示了关于人类动机的冲突理论。
本文标题:需要与动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7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