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清皇家陵寝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明长陵,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建筑。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不仅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明长陵陵恩殿是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承托着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史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作为亡国之君,崇祯的思陵和明朝或清朝的其他皇帝陵寝相比,规制明显减少,花费银钱也是少得可怜。围墙只有五尺来高,在所有陵墓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fū),碑首有“敕(chì)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亲自撰写。顺治帝曾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明十三陵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朝16位皇帝,只有朱元璋孝陵位于南京,惠帝朱允纹葬出不明,景泰皇帝朱祁钰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其余13位皇帝都葬在明十三陵。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显陵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嘉靖四十五年建成,前后历时共47年,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3600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叠嶂之中,雄伟壮观,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品,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工艺浮雕美绝伦、一陵双冢举世罕见,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清东陵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清东陵的建筑恢宏、壮观、精美。有580多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宫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叹为观止,班禅大师赞誉为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宝库,慈禧陵三座贴金大殿,其豪华装修举世罕见,“凤上龙下”石雕匠心独运……整座东陵在木构和石构两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谓集清代宫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达18对,造型多朴实浑厚;乾隆的裕陵规模最大、最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裕陵是清入关后第四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170多万两。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陵墓构造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乾隆皇帝弘历继承父祖之业,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武功十全,拓疆两万里,使清王朝达到了极盛时期。他的皇陵,工精料美,富丽堂皇,雄伟与豪华程度已不必多言。且不说他陵前神路上石像生的数量超过了康熙的景陵。沉甸甸的石材因负载了虚无的信仰而变得飘渺,。乾隆曾自诩为菩萨转世,而两位皇后、三位皇贵妃的入驻,使得满墙的佛像和梵文,也无法淡化那充满于地宫的凡尘之情。定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裕妃园寝西侧,是清文宗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和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陵寝。两陵相连,建筑规制完全相同。清东陵各陵寝建筑中,慈禧陵最为华丽,如隆恩殿前的龙凤陛石,采用透雕手法,凤在上龙在下,龙翔凤舞,神态生动。东西配殿的内壁都嵌以砖雕图案,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绘等全部贴金。尽管陵寝的修建规制崇宏,典制齐备,在有清一代诸后陵中均属上乘之作,但西太后并不满足,她利用独自掌权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在光绪二十一年下令将菩陀峪万年吉地的方城、明楼、宝城、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燎炉全部拆除重建,将宫门、朝房、小碑楼、神厨库等建筑揭瓦大修,地宫各券及石五供也在维修之列,重修工程在慈禧死前几天才告结束,历时13年之久。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说清东陵是“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由远及近,步移景易,变化丰富,秩序严谨,相得相济,引人入胜,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艺术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顶峰。在这庞大的建筑群体中包容了中国明清两代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式,运用了最先进的工程技术,采用了最为珍贵的建筑材料,有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宫,更有采用最为珍贵的黄花梨木建成并为黄金装饰的慈禧陵三大殿,游人看后既被她那精湛的艺术所倾倒,更为她那宏伟的气势所折服。清东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财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规模庞大的石像生则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马开创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则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时代特征,定陵和惠陵则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写照;慈禧陵则是权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的那段特殊的历史。清西陵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盛京三陵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皇家陵寝,即福陵、昭陵和永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盛京三陵加上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清东陵、清西陵,构成了一组清朝帝陵体系,浓缩了清朝的历史。福陵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区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清幽。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阶;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北端,故又称北陵。经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昭陵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方城北端为宝城,宝城为月牙形,城内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墓室。登上宝顶四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永陵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但列三陵之首。永陵是满清皇族的祖陵,坐落于永陵镇。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陵宫由下马碑、前宫院、方城、宝城、省牲所、冰窑、果楼等部分组成。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明清皇室陵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2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