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末编:深度报道第十七讲2011—12—28主要内容一、什么是深度报道二、深度报道的分类三、深度报道的写作什么是深度报道1964年,美国学者高普里出版《深度报道》一书,始将新闻报道这一新闻品种固定下来。《新闻学大辞典》:“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深度报道其实就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的分类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Reporting)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称为美国主要的新闻文体之一。人们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成了解释性报道的出现。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一些突发性事件目瞪口呆,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东西。1985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正式推出了解释性报道的奖项。解释性报道的特点解释性新闻的“解释”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是用相关事实来解释,而不是用观点来解释。解释性报道的作者依然尊重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作者的观点和倾向始终隐藏在事实之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重要报纸的解释性报道的篇幅占了70%以上的新闻版面。案例1——“农村娃”难入名校坎在哪儿?近期,国内各大高校新生都陆陆续续开始报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开学伊始,关于“寒门子弟为何离名牌大学越来越远”的讨论愈发激烈。这一现象是否真的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地方重点高校和乡村中学,一探究竟。8月27日,是北京大学2011年新生报到的日子,3164名本科生中有多少人来自农村家庭,成为“寒门难出贵子”舆论关注的焦点,但遗憾的是,北大没有公布相关数字。来自北大学生资助中心的统计,新一届北大新生中约有20%来自经济困难家庭,这20%中近70%来自农村。北大农村生源虽然没有确切数字,但估计与清华大学之前公布的县级生源占1/7的比例不相上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横亘在寒门学子努力求学的道路上有多少道“坎”?自主招生:是“坎”,也是机会高中教育质量不均衡:一道最大的“坎”信息不对称:地域不同,“坎”不同师资结构不均衡:孩子“坎”在了“起跑线”案例2——中国的光棍村:在遥远的小村庄,看不到娶老婆的希望当然,他想娶老婆。但问他想找什么样的女人,段边生(音)一脸茫然。这个35岁的农民说:“我根本没什么要求。只要娶到老婆,我就很满意了。”他又说,他娶到老婆的希望“几乎是零”。在斑竹这个位于湖南中部的小山村中,有几十个单身汉——却没有一个适龄未婚女性。在全中国,数千万男子面临着一个娶不到老婆的未来。在这个生儿育女是生活中头等大事的国家,他们让人怜悯,而不是让人羡慕。段边生担心,年纪大了以后没人照顾自己。父母和邻居希望他结婚给他带来的压力让他焦虑不安。最糟糕的则是孤独感。这正是中国人长期以来重男轻女思想以及快速现代化的恶果。传统思想认为,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女孩出嫁后,就是夫家的人了。生男孩既是文化导致的选择,也有实际好处:你指望他传宗接代,而且在你老了以后赡养你。结果就是,因为杀害女婴或对女孩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行为,长期以来,一直是男多女少。最近20年来,因为孕期B超的推广,这一问题愈演愈烈。……出现光棍村,贫穷与扭曲的性别比一样难辞其咎。女性能够通过“高嫁”改变自身状况,很少有男人能够这样做。在贫困地区,本地女孩会离开,外面的女人不会进来。斑竹村的人均年收入是三四百元,而中国农民的平均年收入是5900元。虽然情况比20年前要好得多,但这些发展却加剧了单身汉们的困境。段边生的大哥走了很不寻常的一步,结婚后搬到另一个村子,和丈母娘一家住在一起。段边生的二哥现在外出打工,40岁了还没有找到老婆。只有段边生留在家里照顾父母。他说:“就算我说服他们搬到山下去,我们也没钱盖房子,没地种庄稼。等到他们去世,我的年纪就已经太大了,不能结婚了。我觉得自己一点希望也没有。”预测性报道(ForeseeingReporting)预测性报道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推论的新闻报道。大量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战争席卷了整个世界,人们普遍关心战争发展的走向。这就要求当时最重要的媒体——报纸对未来事态的发展作出分析和预测。一般认为,诞生于1943年的未来学和盖洛普的民意测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对于预测性报道的产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预测性报道把着眼点放在了某些可能发生的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它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等问题的分析上。预测性报道首先根据现有的背景材料,抓住其中所有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必然的结论。案例1——金砖国家为何可能购买欧洲债券?欧洲金融市场持续波动,新兴国家对欧洲实施金融干预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新兴国家救助欧洲的经济动因何在?可以说,席卷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危机风暴让全球各大洲的国家都感到不安。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后果仍在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希望危机重演。对中国来说,欧盟是其最大贸易伙伴,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如果欧洲的衰退影响了中国,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印度和巴西,因为这两个国家都与中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经贸关系。例如,中国已经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新兴国家来说,购买欧洲债券也是多元化投资的一种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达到3.2万亿美元,俄罗斯外储也高达5140亿美元,巴西为3500亿美元,印度为3200亿美元。这些资金大多投资于美国国债。事实上,多元化投资符合新兴国家利益。另一方面,投资于欧洲还有一个纯粹货币意义上的目的。力挺欧元,令其对美元保持坚挺,金砖国家就可以避免本币过度升值。经济分析人士卡伦·罗奇指出:“(救助欧洲)是保持欧元强势的一种尝试,这有利于(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关系。”此外,金砖国家还非常依赖来自欧洲老牌发达国家的投资。以印度为例,来自欧盟国家的投资占印度吸收的所有直接投资的20%。如果债务危机导致欧洲投资者撤资,恐怕会引发印度的全国性恐慌。新兴国家救助欧洲也有政治动机吗?二十国集团在欧元区出现流动性危机之际无法给出明确回应,而金砖国家22日举行的会议或许会给世界留下一个新兴国家立场一致、共同行动的印象。《经济价值报》归纳了救助欧洲对巴西的政治意义:(参与救助欧洲)可以(令新兴国家)以稳定世界市场的直接贡献者面目出现,从而证明世界经济的平衡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此外,中国则希望通过购买欧洲债券,换取欧盟在2016年之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获得欧盟的承认,将解除欧盟对中国投资和出口的一系列限制。但是,金砖国家集体救助欧洲并非易事。应该看到,金砖国家之间差异很大,问题不少。例如,俄罗斯的经济模式就与印度完全不同;中国将人民币过度低估的货币政策也造成金砖国家之间摩擦频繁;中国廉价的出口产品已经让巴西的制造业和南非的纺织业面临困境。事实上,金砖国家从来没有采取过一致的行动。一人之死真的要引发黄海冲突吗?“一种被民意驱动的愤怒民族主义在东北亚飙升”,西方一家通讯社多年前的这番警告最近两天在首尔找到了最好注脚。冲动的韩国右翼昨天继续到中国使馆前抗议,要求判“刺死海警”的中国船长最高刑罚;和右翼一样冲动的韩国舆论则要求中国正式道歉,北京一连两天表示的“遗憾”被它们当做中国炫耀傲慢放的“空炮”。“东亚国家的火气竟如此一点就着”,英国学者斯文森昨天发出这一感慨。但在一些东亚学者眼中,一起民间个案迅速升级成外交风暴发生在“国小雄心大”的韩国并不出人意料。案例2——……“一个人的死亡引发黄海冲突”,德国《南德意志报》14日以此为题的文章惊讶于一个事实: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但一名韩国海警之死一下子就能升级为中韩外交交锋。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问题专家斯文森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也吃惊于“东亚国家的火气竟如此一点就着”。这种情况因何出现?斯文森认为,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因历史原因总担心外交落败会使国威受辱,这种想赢怕输的民意让政府时常在对外交往时承受巨大压力。是什么导致韩国民间对中国的情绪一触即发?一名长期在韩国生活的中国学者的解释是,韩国历史上很长时间是中国的属国,总觉得被中国欺压。好不容易经济发展了,感觉自己比中国先进了,能凌驾于中国之上了,但中国快速崛起,还表现出看不起韩国,这让很多韩国人心里有气。此外,韩国民间还有另一种矛盾心态,认为中国既然是大国,在一些事上理应让着韩国,但中国没有理会韩国的感受。该学者称,分析韩国的火气不能就事论事,它更多是一种并发症。意大利国际新闻社2005年的分析认为,催生东北亚愤怒民族主义的三大原因是朝鲜核武野心、中国崛起为超级大国,以及日本一再拒绝承担战争责任。一名日本资深政治评论家14日对《环球时报》说,从最近几年看,更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崛起让周边国家心里有气,总觉得中国过于傲慢。由于体制与众不同,一些在海外的中国人的问题也会被立即联系到中国政府。日本TBS电视台14日采访的专家宣称,“韩国海警被刺”事件并非中国政府宣称的“个案”,“中国渔民是中国政府领海扩张的先头部队”。德国《全球观察》近日题为“中国龙摆动翅膀”的文章说,随着中国崛起,西太平洋各国对北京的温和时代已经结束了。“国小雄心大”,这是一些国际评论家对韩国这个拥有4800多万人口、国土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的评价。《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赴韩采访时,一名韩国前官员说,中日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单靠中日无法领导亚洲。他还暗示能担此重任的是韩国。……韩国《朝鲜日报》14日称,韩国政府正在同中国政府讨论,建立韩中两国高层对话机制,以阻止中国渔船在韩国海域进行非法捕捞。一名韩国政府消息人士称,中国政府已意识到事件严重性,并对建立对话机制表现积极。韩联社称,韩中日三国民间水产团体也正推动签署协议,以和平解决渔业纠纷。韩国YTN电视台援引北京“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中国外交部、农业部、公安部等部委已组成联合工作组,商讨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Reporting)调查性报道,是指以调查为手段,以揭露某些新闻事件的真相或某些社会问题的本质的报道。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美国当时国内经济垄断加剧,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揭露贪污、腐化、犯罪的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揭露性报道应运而生。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不少非常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西摩·赫什在20世纪60年代末对美军在越南的大屠杀进行的调查,震惊世界。《在美莱,我们发疯了》、《美莱四号:对一场大屠杀及其后果的报道》——1970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华盛顿邮报》于1972年6月18日起,历时22月的“水门事件”的报道,最终导致尼克松辞职。正是这些报道的影响,使一些学者称调查性报道是“报纸再生的希望之星”。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也设立了“调查性报道奖”,以奖励那些不畏千难万险进行调查的记者。调查性报道的特点:调查性报道的调查与一般报道的调查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报道只报道孤立的、公开的突发事件的表面结果,而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揭开那些被有意隐蔽、不欲为人知的内幕,它主动性更强,而对报道的时效没有严格限制。调查性报道的成功奠定了深度报道的主流地位,但它在操作上很具风险性和困难:调查对象的阻挠。调查对象总是受众握有权力的人,记者的调查内容也总是调查对象所不愿公之于众的。调查对象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挠记者的调查,甚至会采用极端的暴力手段。案例1——上海大火真相调查11月19日的上海,天气阴沉,4天之前的11月15日,一场致使58人罹难的高层建筑大火,让这座黄浦江畔的特大型城市,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巨资采购的高层灭火装备、“演练纯熟”的大火救援方案,却并未能逆转“11·15”特大火灾事故的命运,一
本文标题:末编:深度报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4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