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
论文题目:现代业制度与会计改革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会计改革,措施一、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随着现在企业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它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更多地与投资决策联系在一起,其作用也鲜活的变现了出来。在传统的企业运营模式中,比较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对于内部管理很多是针对领导管理员工这方面,要求员工很好的完成领导的指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等于领导的行政性指令。领导决策层对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及发展规划一般不会形成文字上的东西,大部分出现在领导的脑海里,领导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情况适时做出判断,从而决定一个企业的最终发展前景。这种管理模式并不绝对意味着企业的失败,一个思想比较清晰的、逻辑判断能力超群的企业,即使没有把思想落实到纸面上,同样也能把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现时社会上也不乏这种成功企业的范例。伴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出现、壮大,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经营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在现在企业管理中,强调集体的力量,决策的程序化和科学化,保证最终的决策成功能够更加与企业的现实盈利能力相契合。传统人治的企业的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企业带来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必须建立在杰出管理人的基础之上,在企业越来越多的今天,这种人才毕竟还是少数,就是说,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企业都会遇到发展的困难,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为大多数企业获得成功提供了可能,企业的领导者,可以是一个才能相对平庸的人,只要他能够很好的遵守现代企业的运行规则,他同样能够很好的经营企业。逻辑的力量是强大的,当我们一直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处理实情时,这种逻辑思维就会在我们的思想中落地扎根,现在企业制度就是为我们提供一种经验的力量。二、会计改革的必要性(一)是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使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速,我国在会计制度方面实施了以《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制度改革,实现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和过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同时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二)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分步实施会计制度改革,实现传统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相对体制外来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复杂性和涉及商广的特征。传统的会计制度建立于传统计划经济之中,依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其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将会计工作作为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来认识,会计工作服务于财政经济工作。表现在会计与财政税收的关系上,就是财政税收决定会计,会计制度直接以传统的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为依据制定,为其贯彻执行服务。由于传统的会计制度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涉及到传统经济体制的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因素多,难度大。对于体制内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采用渐进的方式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局部进行改革,从局部改革的成功再推进会计制度整体和全局改革的进行。其表现则是通过会计制度中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改革的积累,达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基本改造;通过局部内容改革的积累,达到传统会计制度整体改革的目标。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会计制度明显特征就在于“三段平衡”、“专款专用”,强调会计核算为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服务。如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根据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将资金平衡表由原来的“三段平衡”,改为总额大平衡;会计报表格式和报表项目也根据当时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改进措施,虽然都是在末突破传统会计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则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实际,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如融资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等。这种使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形式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会计核算的需要,对会计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为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进行思想和理论的准备,正是通过对传统的会计制度部分内容的改革,逐步实现对传统会计制度的根本性改造,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制度模式的转换。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及会计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所应进行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对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涉及到企业内部会计改革和企业外部会计改革两个方面.要重视现代管理会计,时务与会计一分为二,完善内部审计与监控手段,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与企业责任会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会计更好地为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服务。(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政府部门是会计的唯一使用者。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政府制定计划,合理分配资源服务的。会计核算以监督国家计划执行为目的,会计信息由基层企业逐级向上级汇报直到政府部门,呈纵向流动格局。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的三大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并存,使我国企业会计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形势,且在相同事项的处理上存在较大差距。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预计存货变现损失的规定,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额等等。加之市场的主体是国家而不是企业,造成会计信息横向的企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也呈封闭状态,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显著,甚至不具有某些质量特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享有极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的资产配置,产品生产、销售、定价等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均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实际自主地。会计信息的流动由过去的以纵向流动为主的格局向以横向流动为主的格局转变;同时,会计信息也由封闭转向公开。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横向流动和公开化,即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提出了要求。我国已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诸如: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就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特征做出了规定。《准则》中的这些原则,要付诸于会计实践之中,则依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企业的股东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贷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有关企业盈利状况、资金流动状况、偿债能力,资本保全状况和投资报酬等会计信息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因此,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素具有全面性,即各质量要素均能充分体现出来,又要求会计信息的各质量要素具有相融性,即不相互排斥,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的日益公开化,对企业报送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将更加严格,除了企业会计核算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提供相关可比且可靠的会计信息之外,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还必须受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查鉴证,以保证其公允性、真实性和合法性。因此,完善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要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社会监督评价体系也成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对资本保全的再认识国有资产流失,从根本上讲还是根源于旧的经济体制及其派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迅速建立起相应的能有效组织和运作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理顺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入手,在国有企业中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的流失和保值增值问题。资产保值的关键是实现资本保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资本保全提出了两种概念:一是财务资本保全又叫名义资本保全;二是实物资本保全。在财务资本保全下,营业收入是以现时购买力核算的,而对已发生的成本费用则按前期货币购买力计量,即按历史成本会计计算损益,在物价不变,即币值不变的前提下,财务资本保全是实际意义上的资本保全。但在物价上升幅度较大时,财务保全不可能继续维持简单再生产过程,这时的资本保全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资本保全。公有产权的代理人不像私有企业那样关心资产的保值增值,因而我国的资本保全实质是名义资本保全。在会计改革中,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存货成本计价的后进先出和固定资产摊销的加速折旧法来抵消通货膨胀的部分影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资本规模成了衡量企业的标准,外部利害关系集团的利益不尽一致,因此企业应具有实物资本保全的意识。实物资本保全是在物价变动会计下生成的资本保全概念。在这一概念支持下,企业的损益是在“扣除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企业的期末实物生产能力必须大于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才算赚的利润。”因此,要做到实物资本保全必须采用现行成本的计量基础。由于我国通货膨胀比较温和没有达到恶性膨胀,同时受成本与效益及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我国目前还不适宜以现行成本的计量基础,采用物价变动会计来提供会计信息。但并不排除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运用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反映物价变动引起的资本补偿不足的情况。由于物价上涨是客观存在的,我国的资本保全只能是名义上的资本保全,这不仅涉及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同时也涉及到所有者的权益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妨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那么,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如何使名义资本保全靠近实物资本保全,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呢?通常方法是在有关科目下设二级科目,例如:根据物价变动总指数测算资本补偿不足部分,在“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下,均可设二级科目“资本金补偿资金”,作为实收资本的附加补充账户,而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汇总在“实收资本”项下,并在附表中加以说明。这样使名义资本保全成为实物资本保金,会计信息质量得以保障,产权所有者的权益也实现了保全。同时,对于“未分配利润”项下的资本金补偿基金的部分,已不能作为利润来分配,而应做作为维护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三)现代企业制度与税务会计的建立税务会计是以现行税法为准绳,根据财务会计的有关资料(必要时依法要求重新计算),核算和监督企业税务资金运动(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和退补等),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全面进行税务筹划,为企业利益服务的。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二者紧密联系,核算征税数额要通过会计核算来体现,同时计税依据也依赖于会计提供的信息。而当会计提供的计税依据与税法规定的纳税依据相符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所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就不存在所谓税务会计的问
本文标题: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7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