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时间:2014年4月3日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A+310教室班级: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七(7)班老师:范天娟课前三分钟热身师:7班的孩子们,就在昨天,老师还接到电话,问我想用外国语的孩子上课,还是用一外的孩子,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把咱7班的孩子带来,知道为什么吗?生1:因为我们可爱(生笑)生2:范老师想让我们走出校门,长长见识。生3:因为老师一直带我们,我们之间有一种默契。生4:我们很乖呢(生大笑)师:好的,上课铃声已经响了,我们就开始上课吧。一、一起来读诗1.自由读诗师:没有情,无已成诗,不抒真情,算不得诗人。而徐志摩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一首好诗(师板书:读好诗),我们一起读题目——生:再别康桥师:我们更要读好他的这首诗,还犹豫什么呢?我们读起来吧!(生自由朗读诗)师: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到两个诗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陈希哲师:好的,请坐。师:郭雪宜,你来读一节师:好的,请坐。师:梁子怡,你来点评一下吧!梁子怡:郭雪宜读的时候,“轻轻的”读得太重了,没有与其他词区分开来,并且最后一句没有太投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师:恩,对,那你能不能再读一遍?师:谁来点评一下?生:梁子怡读得很有感情,但是我认为读诗应该有延长,也有轻快的地方,梁子怡读得有些拖了,如果再明快一点就更好了。师:点评得很好,梁子怡,你按照她给你提的建议再读一遍好吗?师:恩,这次好多啦!师: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们发现,我们读诗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读好诗呢?(板书:?)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2.结合背景读诗师:请看屏幕,请大家读读上面的背景材料,并且提炼重要信息。生1:徐志摩三次旅欧,并在康桥漫步生2:1928年,他最后一次重访剑桥,并把缅怀之情融入诗中。生3:整首诗表现了自己淡淡的哀愁。师:好的,那么在这首诗中,哪几个诗节表现了诗人淡淡的哀愁呢?生1:第一诗节。生2:第七诗节。生3:还有第六诗节。师:同学们能够读出其中的哀愁来吗?自己先试一试。(生自由读)师:现在有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生1:(读第一诗节)师:谁来点评一下?生:王锐霖的这一段朗读似乎有点太高亢了,不大符合这一小节的感情,最好再带入一些忧伤的情感。师:你点评得很好,王锐霖,你能再读一遍吗?(生再读,全班鼓掌)师:下面谁来读?(生读第7诗节)师:谁来点评一下?生1:田希涵读得没有感情,太随意了一点。生2:我认为他读得有点快,原来想表达哀愁的心情,却表达不出来。师:你说的真好,那么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好吗?(读第7小节,全班掌声)师:还有一个第6诗节没有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打量学生)我想再请个男生,史哲语你来读吧!(史哲语读诗)师:谁来点评一下?生1:读得有点快,随意了些,少了些悲伤之感。生2:史哲语读得太快了,感情不够丰富。师:你说的对,那你给大家读读!(生读,全班鼓掌)师:史哲语,你能不能再读一遍?(史哲语再读,掌声)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这是徐志摩第二次游历欧洲写下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老师截取了一部分,请大家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生1:我感觉康河的景色很美。生2:很舒适,很自由。生3:很闲适。师:对,大家说的真好,那么在这首诗中,哪几个诗节表露了这样的情感呢?生1:第三诗节生2:第四诗节,第五诗节生3:第二诗节师:同学们也去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样的情感来。(全班自由读)师: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生:我想给大家读2——5诗节。师:好的。(生读)师:谁愿意点评?生1:他读得太快了!生2:2——5小节的节奏应该是欢快的,但施齐读得感情像第1、6、7小节那样,有些哀愁。师:对呀,这可能与施齐最近的境遇有些关系(生笑)。还有其他同学愿意读一读吗?生:我读第二小节。师:读的不错!还有谁想读?生:我读第四小节。师:你读的时候,我发现你强调了“天上虹”,为什么这样处理呢?生:我觉得有递进的意思,应该强调重读。师:谁来点评一下?生:我认为顾桓的这个诗节读得非常好,他把“天上虹”重读,突出了潭水的美丽。师:还有谁想读?生1:我想读第三诗节。生2:我想读第四诗节。(全班鼓掌)生3:我也想读第三诗节师:谁点评?生:梁子怡读得有点拖了,不能很好的表现自由与闲适。师:你再读读。(梁子怡读)师:这是我听你读得最好的一次。生4:我想读第五诗节。师:读得真好!还有谁愿意读吗?(很多学生举手)我们请几个同学配合读一下。(分别请四位同学读2——5诗节。)师:有话想说吗?生:朱晨澜读错了。师:是的,但是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生鼓掌)知道为什么吗?生:朱晨澜是我们的组员,他平时不善言谈,今天能主动举手给大家大声的读诗,已经勇敢地跨出了一步,挑战了自己,所以老师希望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师:你说得太好了,这正是我想说的!师:看到大家这么愉快地读诗,我都想读一读了!(师配乐示范朗读,下面有孩子小声说:“她读诗就有配乐了”)(师读完,生给予热烈的掌声。)师:同学们,刚才有同学在下面愤愤不平地说,老师读诗就配乐了,现在音乐还没有停,你们也读一读好吗?(生配乐自由读诗,很投入)二、一起来谈诗师:同学们是不是开始喜欢上这首诗了?(生点头说是)师:一定是这首诗写的太好了,有那么多的东西吸引着我们,那么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上把握,也可以从内容上着手,既可以从整体入手,也可以从细节上触摸。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自己的想法。(小组合作)生1:我喜欢第二诗节的第一个分句,通常我们都是把柳枝比喻成长发,但是这里却把柳树比作新娘,我们都知道,新娘踏入殿堂的那一刻是最美丽,动人的,可见柳枝的形态深深打动了作者。并且这里柳树还用“金”一字点缀,呼应下一句中的“夕阳”,更是渲染了一种唯美的氛围。(有组员在下面急不可耐地想补充)师:好的,可可你接下去说。生2:柳树大家也写得很多,但是文中却写它是金柳,说它是金色的,是因为夕阳的光芒的照射,也因为在作者眼中,康桥的柳树就像梳妆精美的新娘,在他心目中,康桥河畔最平常的柳树都是美丽的。师:说得太好了!柳枝明明就是绿色,怎么会变成金色呢?(生齐说是因为夕阳)是啊,因为夕阳,柔美的柳枝被镀上了一层金色,于是,作者的眼里,他把柔美的柳枝与新娘联系了起来。生3:我喜欢“夏虫也为我沉默”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的哀愁,哀愁之情也渲染了整个环境。生4:我也很喜欢这首诗,它不仅写出了他对康桥的依恋与热爱,而且也激发了读者心中的向往。生5:我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从现实到寻梦,再到现实,结构非常精巧。整首诗的意境非常的梦幻。生6:“夏虫也为我沉默”写出了作者的哀愁。因为夏虫在我看来一般都是十分叫嚣的,连它都沉默了,可见当时的我充满了淡淡的哀愁。生7:我想补充一下顾桓同学的,正如顾桓所说,夏虫在平日里是喧闹而嘈杂的,而这里作者却用“沉默”,我觉得这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更凸显出作者的哀愁与寂寞。师:你说的太好了,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谁说的吗?(生摇头)是王国维说的。生8:我喜欢“我甘做一条水草!”“甘”有依恋的意思,水草是微小的,而我在康河里宁愿做一条水草,这体现出我对康河的爱恋。生9:第4、5诗节,作者用文字向我们展开了一篇绮丽的寻梦之画,绚丽如彩虹,梦幻如星辉,在斑斓里放歌,这是梦的升华。而第六诗节则是梦的幻灭。没有委婉缠绵的承接,一个“但”字,强硬地转折,将作者欲歌不能,欲罢不能,只能悄然沉默的惆怅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而这个“但”字,把作者从梦里拉回现实,也让文章再一次跌入忧伤的氛围。师:好一个“欲歌不能,欲罢不能”!你真会说,这一点像我!生10:第六诗节中的“笙箫”,“笙”和“箫”是两种乐器,曲调凄凉而悲哀,用在这里符合诗人“淡淡的哀愁”。师:你对乐器很了解,这两种乐器本身曲调忧伤,再加上前面的“离别”一词,更显得孤单与寂寥了。生11:我说的是“我甘做一条水草”“甘”是心甘情愿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与热爱。师:你说得真好,能再为大家读一遍吗?(生读)生:老师,我觉得他在朗读的时候没有强调“柔波”一词,不能够很好地表现依恋之情!师:说得真好,那你给大家读读好吗?(生读,全班掌声)生12:我喜欢“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大家都知道彩虹是五颜六色的,是美好的东西,把梦比作彩虹表达了作者在康桥时梦的绚丽多彩,写出了作者对它的赞美与怀念。师:说得真好!生13:文章开头两个“轻轻的”,结尾两个“悄悄的”,这里连用叠词将作者如丝如风的哀愁牵引了出来。师:好的,那么同学们看屏幕,有人认为“我轻轻的走了”更符合语言的表达习惯,你怎么看?生14:我认为是“轻轻的我走了”更好一点,因为这句话突出的是“轻轻的”这个形容词,但“我轻轻的走了”突出的是“我”,作者想默默地离开,并不想打扰到康河以及周围的景色。所以用“轻轻的我走了”更能写出他离别时的惆怅,表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师:你说的对!生15:结尾连用“悄悄的”表现了作者什么都不想带走的惆怅。师:是不想带走,还是不能带走?生继续答:我觉得如此美丽的康桥,让他怀念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景色,他似乎更愿意让它留在世人的眼里,从而成为长久的美丽。所以作者什么也不能带走,更不想带走。师:噢!你的回答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太精彩啦!(正想继续往下授课,还有一只很坚持的手高高地举着)师:田希涵同学还想说,他用眼睛瞪着我呢!(生笑)生:我喜欢“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是多么美丽的景象啊,作者用它来写离别,我觉得是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哀愁。师:好的,这个想法很别致,可以保留!师:现在我们跟着老师一同来读读这段文字:(师缓慢的读)(1920年徐志摩在伦敦结识风华绝代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和林徽因二人“曾结伴在剑桥漫步”。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8月归来。1928年11月,徐志摩作此诗……)(读完后,有学生窃窃私语:“什么意思?不懂。”几秒钟后,全班发出恍然大悟的“噢——”声。)师:你想说什么?生1:诗中“夕阳中的新娘”可能就是林徽因吧?生2:林徽因就像是美丽的康桥,是作者心中不能说的伤痛,也是心中不能忘怀的一份记忆,《再别康桥》别的不仅是康桥,也许也是已为人妻的林徽因吧。师:说的太好啦!是啊,有人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总是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也许是他太眷恋康桥,不舍那里的美丽景色,不舍那里的清新与自由,也许是林徽因的婚嫁彻底结束了那段美好的梦境,只能把这段记忆尘封在内心深处,不再提起。于是便“轻轻的”,“悄悄的”了,谁知道呢?徐志摩没有说,时间也没有给他机会说。三年后,他搭乘的飞机失事,年轻的生命从此陨落。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生深情地读——再别康桥)师:题目是再别康桥,可是这一别竟成了诀别,而这首诗也就成了绝唱。同学们愿意再读读这首诗吗?生:愿意!(有学生提议要配乐)师:好的,我还真没有准备,我来找找。(全班配乐朗读)三.读诗方法谈师:(为学生的朗读竖起大拇指)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读好这首诗的?生1:要揣摩诗人创作时的心理,全身心投入。师:对,我——就是诗人!生2: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就能把诗读好!(师点头赞许)生3:要换位思考!生4:不仅要换位,而且还要融入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自己的情感,两者结合,才能读出好诗来!师:大家说得太好了,如果老师想让大家提炼一下,你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生大声:理解!还有换位!(师借机擦掉板书上的“?”号,用红色粉笔写上:理解换位师:好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生:起立!师:谢谢同学们!生:谢谢老师!对爸爸的印象,从记事的时候,就有了,他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沉默少言的,但是脸上却始终有微笑,不管家里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有爸爸在,一切都能够雨过天晴的,小时候,家里很穷,可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我和哥哥),却很幸福。爸爸从来不会因为缺钱,而让我们感觉得些许的拮据和紧张,哪怕的低三下气的问人借钱,爸爸都会按时给我们交了学费,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兄妹俩拖欠学费。爸爸闲下来的时候,就会给我和哥哥讲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很苦很累,还经历过自然灾害,穷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在
本文标题:《再别康桥》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9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