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ppt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全册教学重点四、全册教学难点六、全册课时安排五、教学措施八、单元教材分析七、全册教材结构二、全册教学目标一、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一共有8个单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以《标准》为依据,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知识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来设计的。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空间与图形、数与计算、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联系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使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观察数学、学习数学,对数学有更全面、更丰富的认识。如数与计算一共有三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这样从总体上有所变化,并且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考虑到容量要合适,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2、会看读写几时几分。5、发展空间观念。4、用数学。3、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1.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2.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3.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4.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5.为学生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6.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7.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激趣、激情的情景,让学生愉快的自觉的投入学习中去。9.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审题。一、位置································4课时二、20以内的退位减··················12课时三、图形的拼组··························2课时四、100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五、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七、认识时间····························3课时小小商店·····················1课时八、找规律·····························4课时九、统计································3课时十、总复习·······························5课时全册教学内容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形数与代数位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一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找规律摆一摆,想一想小小商店统计认识人民币全册教材结构12345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总复习678910认识人民币100以内数的认识图形的拼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位置摆一摆,想一想小小商店第一单元位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材1~9页4课时知识结构图:上下(通过长江大桥图认识“上、下”方位)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前后(通过排队上车图说明前后位置关系)习题左右(例1-例2)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位置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个。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认识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知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4、使学生辩别空间方位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1、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2、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十几减9”,第二部分:“十几减几”,第三部分:数学应用的教学,第四部分:20以内退位减法的系统整理和全单元的全面复习。课时安排:12课时知识结构图: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3“十几减几”例2“十几减9”例1口算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1、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2、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为此,计算和应用要结合编排。1、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流畅、准确。2、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课时安排: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3个例题,例1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例3通过拼搭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两课时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例1让学生体会例2感知平面图性的特征(是手工活动)例3通过拼搭活动平面图形的关系(是拼组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关系(也是拼组活动)平面图形知识结构图: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征。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1、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2、教学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如,知道球、圆柱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课时安排: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8课时数的认识加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例10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100以内数的认识例1、例2例3例4、例6例7、例9知识结构图: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诸多抽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经历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为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为学生提供如下服务。(1)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如,数数活动中的花生、小棒和小木块;读数、写数活动中的计数器等(2)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如,数的组成的教学,可让同桌的两人合作进行。一人用小棒摆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人说组成。又如,读数、写数的教学,应设计好每个学生都参与读数、写数的活动(3)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相应的数学概念。如,“比大小”的教学,通过应用实物──计数器──抽象的数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出比大小的基本方法。为后面学习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打下坚实的基础。(4)对学生进行爱护学习资源的教育。学生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素材(物品、图片等),应教育学生适时地进行整理和收检。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学具,可让学生课后统一放入垃圾箱内;如果是多次操作的学具,应让学生整理、收检好;如果是阶段性、有使用价值的学具,老师可将这些学具收藏好,留着给下一轮的学生使用。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这是因为,一方面读数和写数的过程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重要的概念;另一方面它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百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应抓好这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2)数位的意义。(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教学内容:课本P45页内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1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