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一、教学内容:1、中国小说溯源;2、志怪小说繁荣的背景、繁荣状况;3、志人小说繁荣的背景、繁荣状况;4、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二、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小说孕育、发展的雏形期情况有较全面了解;2、掌握雏形期小说的特征、成就,为唐代小说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具体内容和要求:1、中国古代小说溯源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及繁荣状况.3、志怪小说的内容及形式特点4、干宝〈搜神记〉5、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繁荣的原因及繁荣状况6、刘义庆〈世说新语〉四、重点和难点:1、阐明优秀志怪小说所体现的人民性精华;2、《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魏晋的名士风流,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精神文化风尚,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是我们了解、认识魏晋社会一个很好的材料。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一、小说的由来与发展1、古代“小说”含义的演变。在我国,“小说”一词的出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是指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神话、寓言故事与史传三个方面勾勒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大致合理。2、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首先,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得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与这一时期社会动乱有关。其次,魏晋以来世族人士清谈之风盛行,人物的言谈举止、琐事轶闻,成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品评的重要依据。其三,叙事文学体裁的发展,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繁盛,也有直接的关系。3、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1)从小说创作观念来看,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还是出于实录,在艺术想象上不免有所欠缺;(2)在篇幅上比较短小,只是粗陈梗概;在情节上比较简单。第二节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志怪小说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小说的精华是民间故事传说,其艺术形式已粗陈小说梗概。已注意到了细节描绘与人物性格的刻划,许多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虚构性很强。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作品有干宝的《搜神记》等。关于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鲁迅指出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说明了志怪小说产生的根源。社会政治的混乱引起的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与志怪小说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干宝与《搜神记》干宝,晋代新蔡人,是一位很有学识、文笔优美的史官,也是一个有神论者,曾任过山阴令、始安太守、司徒右长史、散骑常侍等官职,著有《晋纪》20卷、《周易注》10卷、《周官注》12卷、《春秋左氏义外传》15卷、《搜神记》20卷、《干子》18卷、文集4卷等,其著述跨四部,学识博通。《搜神记》原书已佚,今存本为后人辑录,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等许多传奇、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干宝为什么会写《搜神记》呢?据干宝自己说,有两件事对他影响最大。一是他还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他父亲有一个小妾,很受父亲宠爱,这让他的母亲很是嫉妒。等到父亲下葬时,母亲把那个小妾活生生地推下墓穴埋了。过了十年,他的母亲也死了,需要和他父亲合葬。人们在开棺后发现,他父亲的小妾就伏在他父亲的尸体上,身上还有体温,面色容貌居然和活着没有什么两样,干宝把她救活后带回家中,她对干宝说他父亲常常给她拿水和食物,恩情和生前一样。从此她还能预言吉凶,都能验证,后来还嫁人生子,又活了好多年。另一件是他的兄长经常生病,有一次病得厉害,就死过去了。幸亏家人有经验,看他身有体温不见僵硬,如同长睡,就没有下葬。在已经断气好几天后,他的兄长竟然又奇迹般活了过来。醒来后对人诉说自己看到了天地间许多的神仙,就好像是做了一场梦,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两件事发生在家庭中的奇事,引起干宝对鬼神事的极大兴趣,他就从古书上搜集资料,又采集民间传闻,写了这部《搜神记》。《搜神记》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它记录了公元二、三世纪前中国早期的神话传说、鬼怪故事、奇闻逸事等,内容丰富,情节离奇。书中多述神仙鬼怪,但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美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如《董永卖身》、《相思树》、《干将莫邪》、《李寄斩蛇》等,在民间广为流传。《搜神记》的故事及其结构虽显简单,但却真实、典型地反映了早期中国先民们汪洋恣肆、自由无拘的想象力,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这些想象力以及故事素材本身,对后世的中国文学、中国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它们重要的艺术源泉。《搜神记》记载的部分志怪,有的被后来发扬、演变成戏剧、小说等的题材,如《三国演义》中的“左慈戏曹操”、“孙策杀于吉”,部分《廿四孝》的故事,关于彭祖长寿,葛永成仙,南海鲛人,神农架野人,相思树的故事,成语“含沙射影”的由来,“黄粱一梦”的故事,皆源自于《搜神记》。鲁迅先生所写的《故事新编》中的眉间尺和嫦娥奔月基本上也受到《搜神记》的影响。黄梅戏《天仙配》的主要情节也是改编自《搜神记》。1.《搜神记》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二是“采访近世之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人民反抗精神的故事。如《搜神记》中《干将莫邪》、《三王墓》。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事译文]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和莫邪夫妻二人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楚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宝剑铸了两把并分有雌与雄。干将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对妻子诉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楚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必杀死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话,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走出家门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剑就藏在巨石的背后面。’”随后就拿着一把雌剑前去进见楚王。楚王非常忿怒,命令人来察看宝剑,发现剑原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被送呈上来,而雄剑却没有送来。楚王暴怒,立即把铸剑的干将杀死了。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他后来长大成人了,就向自己的母亲询问道:“我的父亲究竟在哪里呀?”母亲说:“你的父亲给楚王制作宝剑,用了好几年才铸成,可是楚王却发怒,杀死了他。他离开时曾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家门后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宝剑就在石头的背后面。’”于是,儿子走出家门向南望去,不曾看见有什么山,只是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边的石块,就用斧子击破它的背后面,终于得到了雄剑。从此以后,儿子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报仇。一天,楚王在梦中恍惚看到一个男儿,双眉之间有一尺宽的距离,相貌出奇不凡,并说道定要报仇。楚王立刻以千金悬赏捉拿他。男儿听到这种情况,逃亡而去,躲入深山唱歌。路过的客旅中有一个遇到他悲歌的,对他说:“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痛哭得如此悲伤呢?”男儿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定要报这杀父之仇。”客人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购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这冤仇。”男儿说:“太好了!”说罢立即割颈自刎,两手捧着自己的头和雄剑奉献给客人,自己的尸体僵直地站立着,死而不倒。客人说:“我不会辜负你的。”这样,尸体才倒下。客人拿着男儿的头前去进见楚王,楚王非常欣喜。客人说:“这就是勇士的头,应当在热水锅中烧煮它。”楚王依照客人的话,烧煮头颅,三天三夜竟煮不烂。头忽然跳出热水锅中,瞪大眼睛非常愤怒的样子。客人说:“这男儿的头煮不烂,希望楚王亲自前去靠近察看它,这样头必然会烂的。”楚王随即靠近那头。客人用雄剑砍楚王,楚王的头随着落在热水锅中;客人也自己砍掉自己的头,头也落入热水锅中。三个头颅全都烂在一起,不能分开识别,众人于是分开它们的汤与骨肉,而埋葬了它们。故事揭露楚王心胸狭窄,残忍暴虐;歌颂了“赤”为报父仇,至死不渝,客不负诺言,见义勇为,英勇无畏,以身殉义的高尚品质和斗争精神。这个故事中所表现出的人民对于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精神,是中国文学中少见的。文中写干将莫邪之子以双手持头与剑交与“客”,写他的头在镬中跃出,犹“瞋目大怒”,不但是想象奇特,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以悲壮的美得到鲁迅的爱好,被改编为故事新编《眉间尺》。《韩凭夫妇》[原文]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译文]:宋康王听说舍人韩凭的妻子何氏容貌美丽,便将何氏强抢入宫。韩凭怨恨康王夺走自己心爱的妻子,康王得知,就下令把韩凭抓起来罚作筑城的奴隶。何氏痛恨康王的无道,思念丈夫,知道夫妻难再团聚,决心以死殉情。她暗中托人捎信给韩凭,说明心志。不料,消息走漏,信被康王得到。康王见信中写的是三句谜语:“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康王和左右近侍都不明白其含意,就拿去问朝中的大臣。有一个叫苏贺的大臣说:“其雨淫淫,中说心中的哀愁和思念像连绵的大雨一样无尽无休;河水深深,是说夫妻被拆分两地无法相会;日出当心,是说自己死志已定。”不久,韩凭自杀而死。听到丈夫自杀的消息后,何氏强忍悲痛暗中设法腐蚀自己的衣服。一天,康王让何氏陪伴登台游览,何氏趁康王不及提防,纵身跳下高台。在旁的侍女匆促中只捉到何氏的衣襟,但衣服已腐,应手碎裂。破碎的衣片随风飘起,瞬间化作只只蝴蝶而去。何氏死后,人们在她的衣带上发现她留下的遗言。“康王恼怒,命将二人分开埋葬,却故意使两坟相距不远,恨恨地道:“既然你们夫妻生前相爱,死后如果能将两坟合在一起,我不阴拦你们。”谁想一夜之间两个坟上便各长起一棵梓树,十天左右就长得一抱粗细而且根干皆相向而生,地上枝干交错,地下根脉相连,好像两个人弯曲着
本文标题:魏晋南北朝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4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