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1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捷表面的污染。1.2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2.1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2.2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1患者的隔离: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3.2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4.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4.1患者的隔离: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4.2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附录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疾病名称传染源传播途径隔离预防空气飞沫接触生物媒介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隔离衣防护服鞋套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乙型、丙型、丁型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携带者#±±+麻疹麻疹患者++++++++流行性腮腺炎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脊髓灰质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苍蝇、蟑螂++++流行性出血热啮齿类动物、猫、猪、狗、家兔++++++±±狂犬病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伤寒、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霍乱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白喉患者、恢复期或健康带菌者+++++++百日咳患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鼠疫肺鼠疫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病人+++鼠蚤+++±+腺鼠疫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病人+鼠蚤±±+±+炭疽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病人+++++±+流行性感冒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肺结核开放性肺结核++++++±+SARS患者++++++±+++HIV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手足口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梅毒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健康带毒的禽+++++±++注1:在传播途径—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士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也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疾病名称潜伏期(天)隔离时间密切接触者观察常见最短~最长病毒性肝炎甲型3015~45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甲、戊型,急性乙、丙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6周乙型7030~180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并且HBVDNA、HCVRNA、HDVRNA转阴丙型8周2周~26周丁型6周~12周3周~12周戊型4015~75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麻疹106~21自发病日起至出疹后5d,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诊后10d医学观察21d流行性腮腺炎14~218~30自发病日起至腮腺消肿为止医学观察21d脊髓灰质炎5~143~35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d,第1周呼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医学观察20d流行性出血热7~144~46至症状消失-狂犬病1月~3月5d~19年至症状消失-伤寒7~143~60体温正常后15d或症状消失后5d、10d便培养2次阴性医学观察21天副伤寒8~102~15细菌性痢疾1~4数h~7d症状消失后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医学观察7天霍乱1~3数小时~7d症状消失后6d并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医学观察5d,便培养3次阴性并服药预防猩红热2~51~7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d,且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医学观察7d白喉2~41~7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2次(隔日1次)阴性,并至少症状消失后7d医学观察7d百日咳7~102~21自发病起40d或痉咳后30d医学观察21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31~10症状消失后3d,不少于病后7d医学观察7d鼠疫肺鼠疫1~3数h~12d症状消失后痰培养6次阴性接触者医学观察9d,预防接种者观察12d腺鼠疫2~51~8淋巴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炭疽1~50.5~14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间隔5d)阴性医学观察8d~12d流行性感冒1~3数h~4d体温正常2d或病后7d医学观察4d肺结核14~70隐性感染可持续终生症状小时后连续3次痰培养结核菌阴性医学观察70dSARS4~52~14症状消失后5d~7d医学观察14dHIV2d~10年数月~15年终身采取血液隔离医学观察6个月手足口病2~7治愈医学观察7d梅毒2d~3周10~90完全治愈医学观察90d,90d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素治疗。淋病2~51~14感染的新生儿、青春期前儿童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后24h;成人治愈医学观察14d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3~43~7目前尚无人传染人医学观察21d
本文标题: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75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