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很大。《唐睢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等都是其中的名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六国大势已定,燕国势弱小,被秦吞并已不可避免。当初,燕王为交好秦国,曾将太子丹送秦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侥幸逃回,为抗秦,也为报“见陵”之仇,遂欲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的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已老,无法完成重托,便向推荐了荆轲,并以自杀激励荆轲。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秦王方还柱走(“还”通“环”,绕。)1、通假字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2、词类活用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文言句式省略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省略介词)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宾语)群臣侍(于)殿上者(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3、文言句式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尽兵(定语后置)3、文言句式进兵北略地则秦未可亲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臣左手把其袖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人不敢与忤视恐惧不敢自陈以今知古侵略亲近待遇把握前进忤逆陈述进兵北侵地则秦未可近也秦之待将军,可谓深矣臣左手握其袖樊於期偏袒扼腕而前曰人不敢与逆视恐惧不敢自述以今知古侵略亲近待遇把握前进忤逆陈述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自引而起,绝袖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王负剑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奉献开发断绝意料陈列背负创伤穷尽成就轲既取图献之开图,图尽而匕首见自引而起,断袖卒起不料,尽失其度诸郎中执兵,皆列殿下王背剑被八伤轲自知事不成奉献开发断绝意料陈列背负创伤穷尽成就一、开端:刺秦缘起(“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二、发展:刺秦准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三、高潮:刺秦过程(“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四、结局:刺秦失败(末段)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生动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张扬正义、反对强暴的思想感情。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悲壮感人的场面烘托人物形象运用简练传神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记·刺客列传》)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咏史》)陶渊明: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咏荆轲》)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发上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于易水送人》)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苏轼:胡为弃成谋,托国此狂生。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和咏荆轲》)刘克庄:把袖谋几售,开图计忽穷。空遗千古恨,不中祖龙胸。(《荆轲》)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刘伯承: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挽叶挺联)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在于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国事挺身而出、慷慨赴难的精神和气概。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从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这种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也是不可能的。《战国策》
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王(原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09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