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 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刘光凤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导入想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几步,分别是哪几步?1.理解诗句的含意,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练习背诵。3.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目标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收:收复。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字子美,河南人。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写作背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被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诗人用一气贯注、轻快活泼、朗爽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此诗也赞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说。涕泪:眼泪。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地方。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兵收复蓟北的喜讯。刚刚听到这个消息,便高兴到眼泪打湿了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随意地卷起。欲:将要。却看:回头看。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妻子:妻子和孩子。“满”和“狂”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满”字表现了诗人初闻喜讯时激动得喜极而泣,老泪纵横的状态,而“狂”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激动过后的喜悦心情。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由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到破涕而笑,欣喜若狂的转变。由此可见,当时诗人的心情之激动。1、这句诗中的“满”和第二句诗中的“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明丽的春天。放歌:放声歌唱。白天,我要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纵:尽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即刻。我们要立即从巴峡东下,穿过巫峡。然后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奔向故乡洛阳。2.这句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情感的?首先,运用联想和想象,诗人尚未出发,便已设计好路线,表现了诗人的急切盼望;其次,“即从”“穿”“便下”“向”四个动词也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四川河南河北襄阳巫峡巴峡蓟北洛阳黄河长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浓郁的爱国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如何表现诗人听闻收复蓟北后的喜悦之情的?1、本诗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2、从诗中找出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变化的词?喜欲狂忽传初闻却看漫卷拓展延伸首联的一个“满”字,颔联的一个“狂”字,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喜极而泣和欣喜若狂。颈联和尾联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搜集杜甫的诗,选择一首喜爱的理解后背下来。1.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背诵古诗《示儿》。3.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学习《示儿》学习目标: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示:告诉。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被后人称为“诗魔”。《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是。九州:中国。元:本来。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同:统一。万事空:什么都没了。《示儿》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反衬,“元知”和“但悲”二词相对比,以此突出诗人内心深深的遗憾。首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没有丝毫感到恐惧和痛苦。“但”字笔锋一转,表明还有事放心不下,那就是直到老死也未能见到祖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知乃翁。家祭:祭祀祖先。乃:你的,你们的。王师:南宋军队。待到南宋军队收复北方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翁:父亲。定:收复。第二句诗在情感上有何变化?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是一个转折,使整首诗的情感由悲痛转向激昂。表明诗人虽然心有遗憾,但他始终坚信会有收复故土的那一天。这一句寄托了诗人的遗愿,表明他至死都对收复故土充满信心。这句话写对孩儿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弥留之际,作者不以儿女情长为念,却以“北定中原”为最后遗愿,以“无忘告乃翁”为最后嘱托。寥寥数语,既饱含了诗人热切的盼望,又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感情流露自然而真切,深挚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齐读两首古诗,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相同点:爱国之情不同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示儿》悲拓展延伸纵然漂泊在外,抑或是弥留之际,诗人也能为国欢喜为国忧,这样的爱自然流露,真切可触,似乎画面就在眼前,我们也能伴随他们的悲喜而思绪奔腾。虽然我们的力量还小,但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祖国,并以此为奋斗目标,幼苗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挺立在祖国需要的地方,为那里撑起一片绿荫。总结全文搜集几首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指导学生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学习这两首古诗,同时引导学生凭借工具书或其他途径了解两位诗人。让学生体会同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作,两首诗却是通过不同的情感——一喜一悲的感情基调来体现的。
本文标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 古诗两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0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