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吕梁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7版)
1吕梁学院关于制订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集中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配置教学资源、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的意见》(教发[2015]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晋教高[2012]17号)、《山西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区域及我校实际,特对2017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2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对接,构建符合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二、基本原则1.整体优化,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体优化课程体系;面向应用,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知识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服务社会,坚持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原则。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深入分析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等,3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更好地与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切实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注重应用,坚持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原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教学既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设计)等,还包括军训、创业活动、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培养方案必须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创新创业协会等。4.因材施教,坚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体现因材施教理念,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方案中应设置若干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各专业都要设置足够量的种类多样的选修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自身条件进行选课。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4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构建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三、具体要求(一)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及制定路径2017版培养方案总体框架由专业名称及代码、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招生对象与学制、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要求、职业领域及主要就业岗位、专业能力和素质实现矩阵、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课程结构和学分学时分布表、教学模块构建表、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表、教学进程表等部分构成。各专业要明确学生的职业岗位(群),在分析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与主要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其具体路径大致为:企业(行业)调研——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培养规格及能力分析表制定——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设计——培养方案草拟——校企共同论证——学校审批——培养方案执行。(二)学制、学时、学分要求及教育教学活动总体安排1、学制要求:本科专业标准学制4年。2、学时要求: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200学时以内(不含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5不低于25%,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不低于30%。3、毕业总学分要求:四年制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80学分左右,五年制专业总学分控制在220学分左右。(1)学分计算办法:学分最小单位为0.5,理论课程学分原则上按16学时1学分计算(8学时记0.5学分),实验课、上机操作、艺术类专业小课教学均按32学时1学分计算。集中实践环节原则上每周计1学分,不满1周不计学分。(2)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均设置最低学分要求,不同类别课程的学分不能互相替代。各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专业可试行将获取的职业资格证纳入学生毕业或获取学位的必备条件。各专业本科生必须获得规定学分才能毕业。4、学期及周数安排:一学年为52周,学校实行两学期制,教育周数大致为上学期19周,下学期19周。考试用1.5周。本科四年分为八学期,每学期具体课堂教学周数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确定。安排实践环节需占用教学周数的,其学期理论教学周数相应减少。(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应以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基准,按照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服务面向及对接的职业岗位,概括描述该专业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毕业生可以就职的单位类型、从事的工作类型等,着力于培养应用6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是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描述。表述要清晰、准确、具体,要基本符合专业认证要求且体现学校、专业的定位和特点。四、课程结构体系及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及课程设置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总体按照“平台+模块”的结构来设置课程体系,具体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约为总学分的1/3,专业教育课程学分约为总学分的2/3。本次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要围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特别强调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优化重组。要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状况及社会需求,认真研究不同学科、专业、社会对人才的内涵要求,大胆舍弃过时的课程和内容,使同类课程紧密结合,避免分类过细、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通过课程整合、重组、删减、更新等手段,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法,以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一)通识教育平台7通识教育平台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搭建的平台,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工具与人文课程、健康与安全课程、就业创业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及第二课堂6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根据课程性质分为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两种类型。通识课程由学校按照全人教育的理念统一设置,其通识教育目标可以表述为:提高文化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格公民,即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拓宽知识面,文理交叉,学科交融,使其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具有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独立思考、价值判断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性,使其具有健康向上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质,使其具有高尚的社会道德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见表1。表1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平台模块开设课程学分课程承担单位课程性质通识教育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思政部通识教育必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形势与政策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工具与人文课程大学英语12外语系通识教育8大学语文2中文系必修应用写作1中文系计算机应用基础6计算机系健康与安全课程大学体育8体育系通识教育必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学生处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2武装部大学生安全教育(含大学生防艾教育)2教务处、保卫处就业创业课程入学教育0学生处通识教育必修创业基础2教务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1招就处大学生就业指导1招就处毕业教育0学生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A人文艺术与文化传承10教务处通识教育选修B公民素养与社会关怀C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D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第二课堂劳动教育1学生处通识教育必修社会实践2团委各类创新创业实践训练4通识教育选修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描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含教育部规定的6门必修课程,计18学分。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热点、焦点与难点问题的分析、把握能力,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法9律观,形成较为成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工具与人文课程模块含4门必修课程,计21学分,为基本能力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着重培养学生母语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培养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网络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形成计算思维。健康与安全课程模块含4门必修课程,计14学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增强自身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就业创业课程含5门必修课程,计4学分。帮助学生理性规划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的全面协调发展。通识教育选修模块由人文艺术与文化传承、公民素养与社会关怀
本文标题:吕梁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7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1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