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你想知道哪些问题?1.是谁夜游承天寺?----作者:苏轼幻灯片82.承天寺在哪里?----湖北黄冈4.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心情苦闷5.他原来在哪里?----京城3.为什么要来承天寺?----贬谪流放幻灯片96.他要到哪里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地点:贬谪流放地时间、事情:心情苦闷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朗读课文,注意准确字音、词义、句读: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中庭4.怀民亦未寝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注意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念:想、考虑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盖:原来是但:只、只是耳:罢了解读句意: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想到没有与我一起享受赏月乐趣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就寝,(于是)我们就一起在承天寺的院子里散步。皎洁的月光洒满院落,就像空灵透明的积水一样,这看似如水的月光中就好像交错丛生着水藻,原来是翠竹松柏倒映在月光中的影子啊!那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翠竹松柏?只(可惜)少了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寻/张怀民。4.怀民/亦未寝,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8.盖/竹柏影也。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朗读体会:苏轼(1037~1101)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作者简介: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熟读课文:1.找出与题目《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游”子相呼应的句子:欣然起行----2.找出与“月”有关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3.把以上六句话按照课文顺序排列起来: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讨论: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体会情感: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事----夜游之行景----夜游之月夜游之因夜游之景同游之人夜游感慨我、张怀民游踪理清:思路明确:事、景、人、熟悉课文:顺序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熟悉课文:感受景物、领悟情感1.月色入户----这是一种怎样的月色?(一)感受景物、体会情感----这是一种静谧的月色。----这是一种在痛苦中能够给人带来精神安慰的月色。----这是一种撩拨人情思的月色。----这是一种在失望沮丧中能让人感到快乐的月色。月色入户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一种怎样的月色?----这是一种澄澈透明的月色。----这是一种空灵静谧的月色。----这是一种寂静得能使人唤起无限忧伤的月色。----这是一种娴静优雅的月色。熟悉课文:感受景物、领悟情感(二)感受景物、体会情感被闲置之人有闲情逸致之人忙人攀附权贵之人追名逐利之人少多领悟情感:我与张怀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不幸乎?幸乎?不幸乎?幸乎?•两层意思:•①表现自我安闲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自然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解读“闲人”:周新华老师著作中的评价:“闲人”既有被置闲之悲,又有得闲之喜;有傲视尘俗的自豪,又有启人深思之理趣。试想一个胸有大志、才智过人之士,却被迫成为投闲置散之人,只好放情山水,借江上风月化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实在可悲!但正因为贬谪,使他被抛出了名利是非场,才有了闲暇的时间与机会,尽情欣赏这绝色美景,因此又是因祸得福。东坡不以贬谪为苦为累,却有闲情逸致“游目骋怀”,享受自然美景之愉悦,成为江山风月的主人,足以自豪自傲。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总结:写景抒情、借月咏怀赏月之赏月的闲情豁达的心境被贬谪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愤世事的感慨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再次体会作者情感:苏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关于“月亮”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文档支持任意编辑,下载使用,定会成功!
本文标题: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1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