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王亚新第一讲概说一、基本概念1、民事诉讼法、民诉法学、民事司法实务2、民事诉讼与纠纷解决通过诉讼解决纠纷的结构与过程3、本课的内容或对象制度、概念及理论、诉讼现象4、民事诉讼的程序规范法条、司法解释、实务通常做法二、民诉立法与程序规范的形成1、民事诉讼法立法沿革1982年试行法—1991年现行法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与教育3、司法解释及实务/案例的重要意义4、民事诉讼法的修改2007年部分修订与2012年全面修改三、常见教学体例与本课特有结构1、民诉法教学的几种体例法规的“总则·分则”结构大陆法系德日系统的民诉理论体系2、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要素与过程审判主体、诉讼主体、对象与材料讲授本课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诉讼与纠纷解决结构图审判主体诉讼主体对象、客体(问题、材料)第二讲诉讼过程的外观与实体一、诉讼过程的两个侧面1、程序“场景”的展开时间序列中逐次递进的程序2、通过程序的“实体形成”纠纷的整理与处理结果形成诉讼程序流程图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小额程序非讼程序第二审程序强制执行程序再审程序二、诉讼请求的构成1、纠纷事实与原告的诉状2、法律关系与诉讼标的3、诉的三种类型给付、形成与确认之诉4、请求权与法定事由5、诉的合并、追加、变更请求(诉讼标的)结构图法定事由请求权请求类型:给付法律关系生活事实、纠纷事实形成、确认三、案件实体在程序中的展开1、二重起诉的禁止2、被告的防御自认、否认、抗辩3、反诉与抵销4、案件实体内容的整体构成请求、主要事实、间接事实、辅助事实、背景事实第三讲审判主体一、关于审判主体的制度体系1、民事审判权:国际民事诉讼的边界2、法院与其它纠纷解决机构的关系:民事审判受理范围(“主管”)3、法院系统的内部分工:管辖制度4、具体案件的审判主体:审判组织5、法官个人作为审判主体的资格:回避的要件和程序二、民事审判的受理范围和界限1、民事审判的对象与受理范围2、我国受理范围的历史变迁3、“告状难”或“立案难”现象4、社会结构的影响和法院的位置5、将来的展望三、管辖制度1、管辖的概念与意义2、分类:级别与地域、一般与特殊、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等3、管辖的变动:共同管辖与选择、移送、指定、管辖权移转等4、有关管辖的争议处理程序:管辖权异议与上诉四、审判组织1、根据程序种类构成的审判主体:独任制、合议庭2、人民陪审制度实质上的“参审”性质近年来的发展与相关讨论3、有关审判委员会职能的争论作为审判主体的审委会及其改革五、回避制度1、回避的概念申请回避与主动回避适用回避的主体范围2、回避的要件法定的要件与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3、有关回避的程序决定的主体、复议程序第四讲诉讼主体一、诉讼主体与诉讼复杂程度1、“单一原告v.单一被告”的基本形态2、复数原告与复数被告:共同诉讼3、多数当事人的诉讼:代表人诉讼4、“三方结构”的诉讼复杂形态:第三人提起或参加诉讼二、诉讼主体的性质与分类1、当事人及其分类:自然人、法人及组织法人及组织的法定代表人2、诉讼权利能力、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适格3、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委托代理人(律师代理、委派代理、公民代理)三、共同诉讼1、共同诉讼的含义2、共同诉讼的分类必要的和普通的共同诉讼固有的和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3、共同诉讼当事人的追加和变更4、与共同诉讼相关的程序问题撤诉、和解、证据与上诉等阶段的处理四、代表人诉讼1、代表人诉讼的种类第53条:当事人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第54条:当事人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2、第54条的立法初衷与运用中的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需要与“集团诉讼”现象司法实务中程序运用的困难及原因3、第55条的公益诉讼与机关、组织作为代表的当事人适格问题五、第三人的诉讼提起与参加1、“三方诉讼”结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2、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类有完全独立请求权与有部分独立请求权3、有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程序问题参加方式、权利义务承担及程序保障、4、新民诉法规定的第三人撤销之诉第五讲证据一、证据的概念、性质和分类1、证据概念的层次:“证据方法→证据资料→证据原因”2、证据“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3、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直接与间接、原始与派生本证与反证二、证据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点狭义的证据广义的证据证据概念证据“三性”证据价值证据分类证据方法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原始证据/传来证据证据资料关联性证明力直接证据/间接证据证据原因合法性(证据能力)三、法定的证据种类1、我国民诉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三大类型与八种证据2、实物证据: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3、言辞证据: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4、过程型或操作性证据: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第六讲证明一、证明的结构与过程1、证明的认识论结构运用证据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法官主观认识作用的特殊重要性2、证明的程序过程证据的收集、提出质证与对证据的审查证据评价基础上的事实认定二、证据的收集、提出和审查1、证据收集的主体:权能、责任和负担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分配2、审判方式改革的起点和结果法院依职权收集向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转换证据收集的现状及问题3、证据的审查方式当事人提出证据与质证法官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与场境证明结构及过程示意图YxXy2y1-y1-y2被告原告法官三、若干相关的概念和问题1、证据价值(可靠性和证明力)判断2、解明度与证明度3、经验则和逻辑法则4、证明标准问题:“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证明”与“疏明”四、举证责任的概念及其分配1、举证责任的含义和功能含义:行为和结果、主观和客观功能:“真伪不明”的解决及程序进行的驱动装置2、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法律要件分类说”根据权利发生、妨碍、消灭和阻却等事实区分的举证责任分配3、举证责任的倒置与减轻第七讲保全、强制措施、诉讼费用一、保全制度1、概念与种类:财产保全与有关行为的保全诉前与诉讼过程中的保全2、要件、程序和保全措施3、有关保全制度的问题及论点功能、担保的提供与程序保障二、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1、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之发生阶段诉讼过程:起诉、庭审、证据等强制执行阶段2、强制措施的种类、性质与意义拘传、训诫、责令退庭、罚款、拘留纪律处罚与民事行政制裁3、采取强制措施的程序及救济三、诉讼费用及其相关的问题1、“诉讼费用”的概念及范围2、诉讼费用在我国语境下的意义3、关于现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4、诉讼费用的种类及计征方法5、相关论点与现在的问题状况第八讲第一审普通程序一、立案(起诉与受理)1、起诉状与口头起诉2、起诉的条件受理范围、当事人适格、诉的利益3、程序:起诉→起诉条件的审查→受理通知或不受理裁定→针对不受理裁定的上诉4、启动诉讼的立案阶段及其筛选功能第一审程序流程图起诉审查受理送达答辩管辖权异议开庭审理上诉上诉不予受理驳回受理缺席裁判对席裁判驳回移送驳回移送二、庭前准备与开庭审理1、诉状的送达及有关问题2、答辩:现行规定与相关的争议3、准备程序的建构及其不确定性举证时限、证据交换、庭前调解4、合议庭开庭审理意义、样式及问题点5、审限、期间的种类和意义三、标准流程中断和案件终止1、撤诉申请撤诉与按撤诉处理撤诉的原因、条件和法律效果2、缺席裁判缺席判决的两种情形缺席裁判的意义3、诉讼的中止和再开4、诉讼终结:概念及要件第九讲程序的分化与简易程序1、从“繁简分流”到程序分化必要性、意义及相关的原理2、现行立法上的多种第一审程序简易、小额及其他程序3、程序分化的继续推进与方案家事程序、劳动争议程序、公司诉讼程序等独立规定的必要二、简易程序与小额程序1、简易程序的特点独任制、程序进行的简化、较短的审限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及相关问题适用范围的适当限制与简易程序的规范化3、小额程序的引进与适用有关小额程序的立法经过小额程序设计和司法实务中的运用第十讲判决的形式和效力一、关于判决的一般理论1、“裁判”概念及其种类:判决、裁定、决定、命令2、判决的特殊性质形式要求与终局性3、判决的效力执行力、形成力、既判力二、我国民事诉讼中判决的相关问题1、判决终局性的缺乏2、不完整的法律效果既决事项与遮断后诉效果的模糊性3、判决效力与审判监督、涉诉信访4、判决书的结构、内容及公布5、判决与“案例指导制度”建构的关系第十一讲调解:原则、政策、制度一、有关调解的定义和理论1、“调解”的概念层次理念与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法院调解结案方式、程序、技艺2、调解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意义“东方经验”的传统与司法政策变化3、从诉讼结构的角度看调解和判决“调解型”与“判决型”的诉讼模式二、法院调解的变迁及走向1、法院调解在原则层面的推移变化调解为主→自愿合法→调解优先?2、近十来年的调解制度改革与相关争论3、有关法院调解的司法实务动向“调解优先”与最近动向4、新民诉法有关法院调解的规定条文的解读和司法实务今后走向第十二讲上诉与第二审程序一、上诉审的一般原理1、审级制度四级两审制、两审终审及审级改革2、上诉审在比较法上的分类覆审及续审和事后审、事实审和法律审、二审终审和三审终审3、我国民事诉讼第二审的位置与改革的方向第二审程序流程图移卷上诉送达合议庭组成阅卷、询问、合议开庭审理事实不清程序违反维持改判发回重审二、当事人的上诉1、当事人提起上诉的对象是否需要指明或限定范围的问题2、第二审中当事人的称谓与范围3、上诉状及提交的法院4、法定上诉期限及其效果5、上诉的撤回三、第二审的审理1、第二审的审理范围从“覆审”向“续审”的转换2、第二审的程序展开开庭审理与迳行判决方式3、上诉审裁判的种类判决与裁定形式、维持原判和改判、发回重审及出现的问题4、第二审程序的审限第十三讲审判监督或再审程序一、制度的概况1、有关的概念监督、再审、申诉2、启动再审的三种程序法院提起再审、检察院抗诉、当事人申请再审3、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结构“一阶段”与“二阶段”的结合审判监督程序流程图当事人信访、申诉检察院抗诉检察建议裁定再审本案再审驳回申请抗诉驳回法院依职权再审当事人再审申请法院审查二、再审立法的变迁与相关问题1、2007与2012年的再审立法2、围绕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争论3、涉及抗诉及检察监督的修订4、有关当事人再审申请的修订建立“再审之诉”的改革方向5、审判监督程序的将来可能走向与“涉诉信访”的关系第十四讲非讼程序一、关于非讼程序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何谓“非讼程序”?“繁简分流”与程序的”非讼化”2、非讼程序的正当化机制3、非讼程序的演化和现有类型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实现担保物权二、特别程序1、有关特别程序的一般规定2、选民资格案件3、宣告失踪、宣告死亡4、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5、认定财产无主三、督促程序(支付令程序)1、督促程序的制度构成支付令的申请、条件与审查、法律效果2、督促程序运用中的问题很少得到利用的现实及其可能的成因3、促进支付令使用的对策修改相关法律的基本思路配套的制度性措施四、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1、相关立法的背景与经过2、申请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范围3、申请司法确认的程序双方当事人申请、申请期限、管辖等4、司法确认的审查条件与裁定的效力裁定调解协议有效的可执行性质裁定驳回申请后的处理第十五讲强制执行制度总论一、有关强制执行的基本概念及原理1、强制执行的性质及有关争论2、强制执行权的重新划分实施权、指挥权、裁决权3、执行机构及执行管理体制执行机构设置的沿革执行机构及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执行程序结构与“执行难”1、执行程序的基本流程执行的决定与实施程序执行的裁决与涉及执行的诉讼2、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重大问题:“执行难”“执行难”现象的成因、对策及其前景3、强制执行法领域的立法动向近年来有关执行的法律修改与今后单独立法的可能执行程序基本流程图执行立案执行通知查找财产移送执行执行措施申请执行执行依据委托执行不予执行执行异议执行救济执行和解恢复执行参与分配履行完毕执行完毕本次终结执行回转执行再开第十六讲强制执行程序一、执行程序的启动1、执行的申请、移送执行2、执行依据(执行名义)作为执行依据的文书种
本文标题:民事诉讼法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2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