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史学史第一讲导论一、填空题:1、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历史是人类生活的形成,是人类生活的发展,是人类生活的变迁。2、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认为历史包括两个方面:(历史学家所进行的探究)和(他所探究的过去的事实)。3、历史痕迹包括:(史迹遗存)和(文字记录),其中史迹遗存大体上有三类:(遗址)、(墓葬)和(遗物)。4、在希腊时代,(希罗多德)所写的(《历史》)是最早的西方史学史。5、(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和(史识)。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史德)。6、1902年,(梁启超)在其著作(《新史学》)中提出了传统史学的不足之处。二、名词解释:1、历史:它是一个社会进程,是一个时代在另一个时代发现的值得记录的东西,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代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2、史学:它是通过史料研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的一门学科,即从历史遗迹中重认历史,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将其重现。3、“史家三长”: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和史识。其中,史才指选择、鉴别和组织史料的能力;史学指编纂历史书所需要的丰富材料和各种知识;史识指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三、问答题:1、简述史学的功能。答:(1)民族性格,培养自尊与自爱。(2)彰往而知来,总结历史经验,考察历史前途。总之,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考察未来。2、简述传统史学的不足之处。答:(1)四弊: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②“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③“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④“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2)二病:①“能辅叙而不能别裁”;②“能因袭而不能创造”。(3)三大麻烦:①“难读”;②“难别择”;③“无感触”。3、简述史学史研究的方法。答:(1)将各个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的有关史料收集起来,整理成一系列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评传。(2)把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收集起来,进行一一的介绍跟解析,可以归结为历史要籍的介绍与选读。(3)侧重于史学活动系年的研究,把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给勾划清楚。(4)对整个史学史学科进行词目说明。4、简述史学史的基本问题。答:(1)最根本的问题:历史哲学(史学)问题,它偏重于史学中哲学理论的探讨。(2)基本问题:研究历史的方法,简称史学方法,它是通向历史认识,揭示历史本质的桥梁和手段,以特定的历史认识论为旨归,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手段去完成对历史过程及其本质的认识。(3)史学成果:对史学成果进行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评估,受时代影响,中国的史学和政治、政治史有不同程度的联系。5、简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以及每个时期的特点。答:以史学的转型作为分期的标准,可以把中国史学史分为三个时期:(1)从先秦到宋元,这是传统史学的产生和完善的历史时期。特点:①从史学哲学上看,史学的理论基础是经学,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同时,特别强调了史学经世致用的功能。②就史学方法而言,无论是史学著述还是史学考证以及史论,都特别强调方法运用者的史学品2德,所揭示的方法论程序与古代哲学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③从史学成果上看,无论是史料的编制、史学著述,还是史注和史评,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中国历史和外国的某些历史作了丰富的记述,保存了民族历史文化,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明清时期(戊戌变法以前),这是传统史学的转型时期。特点:①从史学哲学上看,对历史道德和理性精神富有辩证色彩,对历史具体规则的认识有所深入,对史学主体的认识有所深化。②从史学方法上看,也提出创造性的观点,逐渐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已经孕育出了近代史学方法论的萌芽。③从史学成果上看,史学家运用历史的考据方法对于古代的经史文献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清理,为近代史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资料基础。(3)晚清以后,这是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特点:①从史学哲学上看,出现了传统文化主体论、文化的西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三个史学哲学的流派。②从史学方法上看,三大流派各有不同的治学方法。传统文化主体论主张要在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史学方法发展出一种新的史学方法。文化的西化论认为史学的近代化要进行逻辑实证化,用科学的主义和方法来整理国故。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和它的世界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突破了形式逻辑的局限,发现了历史文化的一种本质联系。③从史学成果上看,新史学的研究成果既是对古代史学成果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古代史学成果的更新和改造。总之,新史学史是沿着肯定与否定,继承与变异这样一条道路逐渐向前发展的。第二讲先秦至宋元的史学哲学一、填空题:1、(《史记》)是儒家史学哲学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2、“八书”指的是:(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和(平准)。二、名词解释:1、《史通》:该书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是史评杰出的代表作。作者是唐代的刘知几,因与监修意见不合,郁郁而不得志,遂“私撰《史通》以见其志”。该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共20卷,对有关史书的编写体例,选择史料的标准,叙述史事的技巧,皆有详尽的阐述,可以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历史编纂学。此外,该书把史书渊源流别,表述无遗,叙述史官沿革,相当详尽,因此,也可以视之为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史学史。三、问答题:1、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答:(1)义,即史学家的历史观,或者说是史学家对社会本质及发展规则的认识,他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2)将《春秋》所记载的鲁国十二公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所见世”、“所闻世”和“所传闻世”,并对其进行了不一样的表述,反映了孔子对于历史规律的探索,承认了历史的进步。(3)孔子认为史学主体应该与现实生活的伦理学主体保持一致,史学家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规则的理性认识,并且应该富有敏锐的社会批判力。2、简述先秦时期儒家史学哲学发展的表现。答:(1)对社会历史的本质进行了重新认识。孔子重点分析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特征,而孟子对此有些不同的看法,他批评了宗法制度中某些行为规范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张应该以“义”制“仁”,提倡以“义”为核心的地域关系的行为规范取代以“仁”为核心的血缘关系的行为规范。战国后期荀子提出“法后王”的主张,应该着眼于历史的向前发展来揭示历史的本质。1.(2)吸收了道家关于“道”的观念,把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抽象为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过程。《易传》中体现出儒家的天道观,通过阴阳定位结合《易经》的卦象加以印证,认为阴阳运动体现了社会关系剧烈变动的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那些中正顺时、刚健有为的人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只有那些和谐、充满道义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才是符合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本质3的社会。(3)发展了孔子“六艺并重”的思想,扩充了历史的含量,只有通过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实践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道德和理性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开始了多方位、多角度地记叙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4)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儒家历史观运用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表现为对《春秋》的不同传注,影响比较大的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左传》通过解释《春秋》的具体历史事实,来阐述孔子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从而理解孔子的历史观。而《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于用儒家的历史观来评论历史事实,缺乏对历史事实的研究,出现了是非相左的观点。3、简述司马迁的《史记》关于史学哲学的特点。答:(1)司马迁坚持和发展了儒家关于历史发展的本质思考,“通古今之变”。此外,他还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2)司马迁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人们,特别是道家学说关于自然界的认识成果,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即“究天人之际”。同时,注意研究区域型经济,如:水利等,还探索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3)司马迁吸收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表述方法,形成了“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体例,创作了纪、表、书、传的纪传体体例。4、简述先秦时期传统史学哲学的特征。答:(1)中国传统的史学和哲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人类历史发展运行规律的探索作为自身的重要目标,并主张结合对自然历史的研究来阐释人类历史的运动规则,这一目标和思路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目标和思路,所以中国传统史学与哲学是相互融汇,相互贯通的关系。(2)传统史学具有文化史学的特色,它始终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科学,不但继续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而且记载了自然历史,包含了天文地理的变化,把自然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思考的问题而言,特别注重历史的传承和变异,注重对历史作为一个文化史进行全面思考。(3)传统史学要求史学主体有对于历史发展本质的高度自觉,同时还需要有为史学献身的高尚的志愿。5、简述魏晋至宋元时期传统史学哲学发展的表现。答:(1)通过对玄学和佛学的批判,更加明确地坚持了儒家关于历史本质是人伦道德和理性精神的认识,反对割裂本体与现象的联系,主张对现实世界做切实的肯定与研究,认为“天道”和“天理”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同时又是儒家所理想化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的秩序。(2)通过对神学史观的批判,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有所进步。(3)通过对历史命运的研究,以及对社会历史重要内容的专门研究,对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历史内容纵横两方面的联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4)这一时期发展力传统的史学主体思想,除了继续发展史学主体和伦理主体的相互联系之外,还对史家的才、学、识进行了专门的讨论。6、简述一个优秀史学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刘知几)答: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不但要对历史趋势有一个敏锐的洞察,而且要有对历史本质的深刻领悟,还要有对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有关于各种社会现象的专门知识,有对历史事实灵活生动的表现能力,有对史学著作体例和方法的深入了解。只有具备上述品质,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7、简述传统史学哲学存在的问题。答:(1)史学对《史记》和《汉书》有两种不同的评价,尊汉抑史,只有极少数的史学家能够发明司马迁的这种史学哲学思想,而大多数史学家趋同于《汉书》正统化、世俗化的史学哲学观。(2)史学还没有彻底消除神学史观和历史命运思想,还不能深入地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真正关系,不能对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进行具体的分析。8、简述传统史学哲学的基本特点。答:(1)传统史学哲学的基础是经学,中国古代的经学在汉初就已经奠定了从自然和社会统一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思路,因此史学就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当做两个并立的重要目标,而史学著作也兼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成为历代的百科全书。而经学每一个阶段的重要变化和结论也都在不同时期的史学著作中得到反映。(2)传统史学哲学对人类社会的文明有很深刻的理论思考,它认为道德和理性精神是衡量社会发展的4终极标准,它所追求的道德和理性精神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和正义。围绕这一概念,古代的史学家讨论了政治道德和个人道德、政治的平均主义和社会有等级的共同发展等问题。(3)传统史学哲学特别强调经世致用的功能,史学历来是以资治为目的,反对纯粹学术化的研究趋向,坚持史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总之,中国传统哲学是个非常丰富的理论宝库,是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强基石。第三讲明清(戊戌变法以前)史学哲学的转型一、填空题:1、王韬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三代之道)、(郡县之道)和(君民共主之道),以君民关系作为划分的标准,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国家:(君主制国)、(民主制国)和(君民共主制国)。2、黄遵宪将历史分为:(封建之世)、(郡县之世)和(共和之世)三个阶段。二、问答题:1、明清之际史学哲学新趋向的背景:答:①中国古典哲学经过子学、经学、玄学、理学几个阶段的发展,基本的命题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已有条件进行回顾和总结。②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已经成熟,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已对旧有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③民族危机的爆发也使知识分子反思政治甚至反思思想,从而出现
本文标题:中国史学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3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