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一例强迫性神经症心理咨询个案报告B
1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强迫性神经症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广西??市所在单位:?????一例强迫性神经症心理咨询个案报告2???(单位)???(姓名)[摘要]本文报告一例强迫性神经症者的心理咨询体会。病例资料:黄某某,男,32岁,高中文化,个体经商者,已婚。因脑子里反复出现自己患了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念头,虽然竭力抵抗它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失控的,但仍然无法控制,担心、害怕自己患了精神病14年。咨询师通过了解来访者的幼年经历,联系症状使来访者相信他的心态感情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从而改变他的认识并放弃幼年的恐惧心态和感情体验,收到良好效果。来访者外在表现:五官端正,形体中等。腼腆,说话时言语流畅,表情有些紧张焦虑,与咨询师的目光相对时即避开。表现问题:因脑子里反复出现自己患了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念头,虽然竭力抵抗它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失控的,但仍然无法控制,担心、害怕自己患了精神病14年,近一个月来症状加重,特来咨询。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自幼在农村长大,对学习很认真,读书时成绩一贯很好,自己也很勤奋,10岁左右时候家还在农村,因一次无意中看到姐姐洗澡,由于好奇,又偷看了一次,后自认为自己的行为很不道德,思想很肮脏,觉得对不起姐姐,但是没多久就忘记此事了。到了18岁高二年级,又想起此事,当时因是住校生,好几个同学住在一个宿舍,非常担心、害怕自己说梦话时把此事说出来,被别人听见,为此经常晚上不敢睡觉,常常脑子控制不住要想此事、控制不住恐惧。这样过了约二个多月,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担心、紧张害怕,就想即使让别人知道此事也没办法,才能稍安下心来睡觉,但又想到自己总要想这些事,是否是得了精神病,此后,脑子里总出现怕自己得了精神病的念头,虽然竭力抵抗它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失控的,但仍然无法控制,不想让其出现也不行,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好像是变得精神错乱了,控制不住恐惧,严重影响了3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此情况下只上完高中,无法再继续上学读书。高中毕业后从事经商,半年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在23岁时症状加重,脑子里又总出现怕自己得了精神病,怕自己失控,症状持续了近两年后又逐渐减轻至消失,能正常工作,以后也是偶尔出现上述症状,但程度不重,不影响正常工作。一个月前来访者从广东来桂林经商,来之前就有些紧张、担心,来到桂林以后,遇到一些棘手的事,再次出现怕自己得了精神病,怕控制不住自己,虽然竭力抵抗它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失控的,但仍然无法控制,症状持续,而且近一周来有所加重,整天出现这种念头,而来咨询。生理心理社会因素:(1)来访者自述:自己自幼就是很害羞的,性格偏内向,对自己要求完美。自幼在农村长大,深受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影响,当地习惯及家庭的教育都是如此。(2)父亲从小就对自己要求严格,自己从小就很怕父亲。(3)高中后因学习紧张而想起过去偷看见姐姐洗澡,自认为当时自己的行为很不道德,而转变为担心、害怕,如怕精神病等。(4)最近来到桂林以后,生意上有一些棘手的事,再次出现怕自己得了精神病,怕控制不住自己。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形体中等,既往身体健康,14岁首次遗精。家族无精神病史其它疾病史。在毕业后曾看过医生,服用过镇静药,自觉症状无改善。分析评估:体格检查及脑电图检查无异常。SCL-90:躯体1.6分强迫3.6分人际1.2分抑郁1.4分焦虑3.0分敌对0.6分惊恐1.5分偏执0.8分精神病0.8分,SAS70分EPQ:P40分E35分N60分。案例诊断:从症状的发生原因、主导症状及表现,心理测量结果及三方而来综合分析,该案例诊断为心理障碍---强迫性神经症。本案例应与以下疾病鉴别:41、焦虑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以广泛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2、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本例来访者主要症状为脑子里反复出现自己患了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念头,虽然竭力抵抗它,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失控的,但仍然无法控制,虽然有焦虑,但不完全符合焦虑症和恐怖症。咨询目标:与来访者商定,近期目标为减轻焦虑症状,中期目标为消除强迫症状,长远目标为以实现心理的自我成长,能够客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具体目标为消除担心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念头。咨询方案:经过与来访者初步交谈,感觉此来访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领悟力较强,采用认识领悟疗法[1]。通过了解来访者儿童时期的经历以及受过精神创伤对个性及人格的影响,了解其症结所在,即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咨询经过:第一次咨询:通过与来访者初步交谈,感觉此来访者语言表达流畅,能与咨询师进行很好的交流,领悟力较强,也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要求咨询、治疗的积极性高,咨询师使用摄入性谈话技术深入了解来访者的相关个人资料,通过倾听、真诚、宽容接纳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根据来访者在诉说过程中的表现和所述症状内容特点,以及各种检查结果,诊断为心理障碍。属咨询对象,明确向来访者表明:“你没有精神病,有强迫症状,属于心理障碍,你的症状适合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希5望你积极参与。”并向来访说明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保密原则,采用的方法,要达到的目标,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了一致的协议。第二次咨询:一周后再次来咨询,咨询师此次通过倾听、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进一步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了解来访者童年经历。来访者上次听了咨询师肯定的说自己没有精神病后,似乎轻松了一点,但还是有些控制不住怕自己患了神经病。对于这种控制不住怕自己患了神经病的症状,咨询师让其不回避脑子里反复出现自己患了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念头[2],让其不控制这种担心害怕、焦虑的念头,这种担心害怕、焦虑达到一定程度会逐渐减轻的,而不会无限上升的,来访者表示同意按咨询师的方法尝试。面对来访者的进步及稳定的情绪,并进行探索其童年经历。……但问到其童年最难忘的事情时,来访者突然低头不语,而后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有话难于出口,见此情况,咨询师再次向来访者重申保密原则后,来访者才逐渐抬起头来,非常自责地说出了心底话:“小时候家在农村,洗澡间简单破旧,我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姐姐洗澡,由于好奇又偷看了一次,我的行为很不道德,我的思想很肮脏,我很对不起我的姐姐,为此我非常苦恼,但没多久忘记此事了。到了18岁高中二年级,又想起此事,当时因是住校生,好几个同学住在一个宿舍,非常担心、害怕自己说梦话时把此事说出来,被别人听见,为此非常、紧张,经常是晚上不敢睡觉,常常控制不住要想此事、控制不住恐惧。这样过了约二个多月,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担心、紧张害怕,就想即使让别人知道此事也没办法,才能稍安下心来睡觉,但又想到自己总想这些事,是否是得了精神病(来访者幼年生活的当地有这样的说法:人想多了会得精神病),此后,脑子里总出现怕自己得了精神病的念头,不想让其出现也不行,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好像是变得6精神错乱了,控制不住恐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此情况下只上完高中,无法再继续上学读书。”咨询师在倾听来访者的倾诉过程中,一边给予同情的目光,一边表示宽容接纳的态度,使来访者有一种信任、安全的感觉,对他能坦率地讲出幼年经历表示称赞,同时指出,这是童年的行为,童年的想法与成年不同,两者的道德标准也截然不同,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评价童年的行为。咨询师让其初步认识领悟现在的害怕不是怕会变精神病,而是怕过去的一些自认为见不得人的事(偷看到姐姐洗澡),当然是感情上的害怕、心态上的害怕,过去的怕的经过改头换面了,变成怕自己得精神病了。来访者听后,自责的心理轻松一些,表情也自然得多,经过一小时的咨询会谈,来访者对此表示有所理解。第三次咨询:咨询师:请你谈谈这一周的感觉,好吗?来访者:对精神病担心害怕减轻了,也感觉轻松多了,但还是控制不住有些担心害怕。咨询师让其继续采取不回避脑子里反复出现自己患了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念头,让其担心害怕、焦虑。来访者表示同意按咨询师的方法做。同时咨询师再次与来访者共同分析其童年的事件,并揭示症状的象征意义及其根源,使来访者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领悟,对精神病担心害怕就是幼年恐惧心态和感情的体验再现,是用幼年的心态和感情体验来对待目前的现实,这种幼年的心态和感情体验是幼稚的,现实的问题要用成年现实的态度来对待它,目前遇到生意上有一些棘手的事,须用现实的态度和感情来对待它。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明确认识领悟给予肯定和鼓励,建议来访者不断地反复领会、写出详细的书面体会,来访者表示非常愿意。第四次咨询:二周来来访者经过采取不回避脑子里反复出现自己患了精神病7的念头,症状明显减轻。……。在随后的六次咨询中,咨询师不断地让来访者反复认识领悟:幼年的恐惧体验随年龄增长,由于防御机制这种恐惧体验被压抑了,似乎渐渐消退了,但这种恐惧体验仍存留在的潜意识中,成年后以后遇到心理困难,就会再现这种体验,以对精神病担心害怕的症状表现出来,现在如果还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是幼稚的。经过反复地讨论和来访者不断地深入领会,强迫症状逐渐消失。并嘱咐来访者,随时注意分析自己可能再出现的幼年恐惧的心态体验,可能以幼年恐惧的心态体验对待以后的客观现实。以实现心理的自我成长,能够客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咨询效果的评估:…………参考文献1.钟有彬著:认识领悟疗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2.徐俊冕季建林著:认知心理治疗.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185.
本文标题:一例强迫性神经症心理咨询个案报告B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4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