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晚清政府的自救与探索--高三二轮复习
高三二轮通史复习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近代中国194919121840晚清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928时空定位年份题号考查角度分值2014年全国Ⅰ卷28近代经济结构变动42014年全国Ⅰ卷29公车上书42014年全国Ⅰ卷46预备立宪152014年全国Ⅱ卷28维新变法与近代服饰42014年全国Ⅱ卷40晚清人口迁移13课标全国卷近3年考情分析年份题号考查角度分值2014年全国Ⅱ卷48光绪变法措施及其作用152015年全国Ⅰ卷28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42015年全国Ⅱ卷28洋务运动42015年全国Ⅱ卷29维新变法4年份题号题型考查角度分值难度命题预测2016年全国Ⅰ卷28选择题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4中等2017年高考中,综合运用文明史观29选择题甲午战争、近代化4中等40主观题近代人口13中等课标全国卷近3年考情分析2016年全国Ⅱ卷28选择题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4中等2017年高考中,综合运用文明史观40主观题近代人口、华侨17中等2016年课标Ⅲ卷28选择题维新思想4中等2017考查近代化进程中各派的态度、立场29选择题封建守旧与维新之争4中等阶段特征总特征中华文明的近代化转型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碰撞、冲击及交流时期。政治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运动兴起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经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变动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将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结合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逐渐融合在衣食住行、交通通信、社会观念、大众传媒等出现中西融合的趋势。宏观视野【例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形势英法联军太平天国内忧外患思考:洋务运动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洋务运动(1861—1895)基础回看材料一:“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概括: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对外——抵御列强的的侵略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指诸如外事交涉、订立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天津机器制造局1867崇厚安庆内军械所1861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1865李鸿章轮船招商1872李鸿章湖北织布官局1888张之洞汉阳铁厂1890张之洞开平煤矿1878李鸿章福州船政局1866左宗棠北洋海军福建海军南洋海军1872年30名幼童赴美留学京师同文馆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汉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摘自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结合上述图片和以下材料,思考: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b.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d.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e.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f.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考点突破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洋务运动(1861—1895)史学观点对洋务运动的历史分析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唯物史观【视角一:运用多元史观分析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机器化大生产启动工业化,迈出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奠定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初步基础,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没有变革陈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以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走上富强之路考点突破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戊戌变法(1895—1898)【例2】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戊戌变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考点突破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戊戌变法(1895—1898)【例3】某学者曾对晚清时局疾呼:“民权则志在必行,公理则今日万不能尽行也。盖今日……由君主而至民主.正当过渡之世,……万无一跃超飞之理。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由此推论他最可能赞同()A.洋务运动B.清末新政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对清末新政传统的看法:“(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出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陈天华(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引用)史实补给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清末新政(1901—1911)1.背景: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以维持其专制统治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国内出现立宪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3.内容:(1)新政(1901-1905)(2)宪政改革(1905-1911)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清末新政(1901—1911)(1)新政(1901-1905)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④经济:奖励实业⑤社会生活:移风易俗措施:成效:时间学堂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教师数190269121903769314281904447669475216719058277258873230319062386254533880641907378881024988195086355619084799513007391484673703190959117163964123361900951910426961284965191152500160000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根据以下材料总结新政的作用。史料一史料二“前清末年,禁种成膏,成效渐著,吸者渐减。”——孙中山史料三“我当时是学生,觉得清末新政时一天比一天好,蒸蒸日上。”——李宗仁史料四“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史料五“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清末新政(1901—1911)(1)新政(1901-1905)①教育:废科举、办学堂、派游学②政治:改革官制、修订刑律③军事:编练新军、开办警政。④经济:奖励实业⑤社会生活:移风易俗措施:成效:现代教育制度确立,社会进步显著近代工业发展迅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清末新政(1901—1911)(2)宪政改革(预备立宪)(1905-1911)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清末新政(1901—1911)(2)宪政改革(预备立宪)(1905-1911)目的:遏制革命形势、维护专制统治过程:五大臣出洋考察,支持立宪艰难预备,曲折立宪1906年,清廷上谕,“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限期立宪1910年,成立各地谘议局和中央资政院,缩短预备立宪期1911年,成立皇族主导的“责任内阁”考点突破晚清政府三次改革清末新政(1901—1911)【视角二:深层认识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第一,从改革的途径看,改革与革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两种方式,不能以革命否定改革,并且立宪改革的呼声事实上更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意愿,是19世纪末中国社会主要潮流。第二,从改革的动机看,清末新政具有明显的王朝自我拯救以及消弭革命、取悦列强的意图,而“自强雪耻”则新政的根本内在动因。第三、从改革的内容看,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环节。新政主要是从经济、军事、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第四、从改革实际效果看,清末新政是以自下而上的推动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双向互动的形式出现的,不仅未能实现王朝自救,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主观目的的反动性;活动本质的落后性;客观影响的进步性;实际作用的背离性。【例4】著名学者萧功秦指出:“从清末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清末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传统君主体制创新能力减弱B.顽固派势力远远超过了改革势力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的潮流D.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视角三:客观认识晚清政府的自救与探索】考点突破【例5】西方传教士卫三畏认为:“1865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其被破坏的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然而,恢复的速度——居民不仅恢复了旧业,而且重建了住所,整顿了贸易——甚至使那些一贯诋毁他们的人也感到吃惊,并转而赞誉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国文化所显示出的复兴活力。”材料认为民众社会生活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B.中外友好局面的建立C.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D.太平天国对地主阶级的打击【视角三:客观认识晚清政府的自救与探索】考点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第八讲的目录……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以铁路为例:发展与稳定的取舍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国营与民营的取舍中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立宪运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选择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其二,从未设计财政、货币和土地改革其三,洋务运动不是普惠性的经济振兴运动其四,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表现中任意一条的看法,或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看法或修改建议要明确合理,所阐释的理由从多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史论结合。)拓展运用答案:(示例一)我赞成“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表现中第四条的看法。论证: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用工业、创建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现代化。②洋务运动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③洋务运动创办京师同文馆等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洋务运动现代性不足。①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来看,顽固坚持传统的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②从洋务运动的目的来看,是为了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③从洋务运动的内容来看,没有进行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④从洋务运动的性质来看,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综上所述,我赞成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这一观点。2、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咨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1910年(宣统二年)1
本文标题:晚清政府的自救与探索--高三二轮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6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