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综合
人大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政治经济学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相对剩余价值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定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生产力的?(25分)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20分)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20分)西方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5分,共20分)1.潜在的GDP2.交换的契约曲线3.恩格尔系数4.自然失业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二、问答题(35分)1.简述消费者预算约束线的含义?(10分)2.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看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15分)3.在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对于增加国民收入来说)?(10分)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假定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Q==),(KLF2LK,单位资本的价格为20元,单位劳动的价格为5元。求:产量一定时成本昀小化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2.假定一个国家的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或劳动的产出弹性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6和0.4,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2%和5%,如果这个国家要保证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应该按照多高的速度增长?参考答案人大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招生专业:政治经济学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因而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指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国企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具体有如下特征:(1)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3)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4)有完善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二、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定过程中是如何分析生产力的?(25分)答:马克思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以及逻辑和历史有机结合的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逐步深入的分析生产力的。通过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介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形势中,发现能够消除这些矛盾的力量和因素。(1)和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分析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人类的经济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被叫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这二者的结合叫做生产方式。从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上述论述中,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定过程中一直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力的分析。正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从生产工具分析入手。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以机器工业产生和发展为主要标志。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用下经过简单写作、工场手工业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机器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个环节构成综合有机体。由于机器有强大的力,能用机械代替手工操作,它地产生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具体体现,又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产业主体,形成了以机器制造为中心地庞大体系。总之,机器时代的生产力“由于机器电力技术体系取代了传统地手工—体力技术体系,实现了飞跃式技术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发生了质变,由手工生产力升级为近代生产力,也就是机器生产力”。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进步首先以生产工具的改进为标志。(3)分析生产力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与机器生产力时代相适应地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地基本特征式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地剥削。资本主义占有制代替封建占有制也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与以往剥削制度不同,劳动者有人身自主权,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向劳动者支付劳动力价值,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发展史的巨大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机器生产力体系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地发展。(4)分析生产力和资本原始积累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也就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直接暴力来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是一部肮脏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地开垦,河川地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地大量人口”,造就了及其巨大的生产力。(5)透过生产力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来代替。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20分)答:要维护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就既不可能没有效率,也不可能没有公平。提高效率、维护公平,一直是人们活动的主题和追求的目标。一切改良、改革和革命,或者因为效率,或者因为公平,或者兼而有之。按照通常的理解,效率昀根本的(不是全部)是指生产效率,是人们在解决人和自然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水平,生产力的外在表现;公平主要的是指社会公平,是人们在解决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性质,生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如果说这种理解大致不错的话,那么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具有普遍的意义,效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在现实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这就是人们目前普遍认同的一个道理: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把“蛋糕”做得更大一些,有了一个较大的“蛋糕”,有可能让每个人分到较多的一份,反之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分配一个较小的“蛋糕”,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使每一个人都多得一点。当然,这样说,决不意味着公平无足轻重。公平是影响效率诸多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说明,只有当人们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社会公平时,他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劳动,一项公平的社会政策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更主要的是,公平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社会极不公平时,通过改革、革命的方式解决公平问题,就可能成为一个时期工作的重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全面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及其关系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既要讲效益,又要讲公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说的主要是效率问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昀终达到共同富裕”,说的主要是公平问题。其次,强调了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昀根本任务”、“首要任务”和“第一任务”,“一天也不能耽误”,而共同富裕则是个过程,要“逐步实现”、“昀终达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分配制度上我们提出并制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须克服平均主义;必须处理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经济根据:(1)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2)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4)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还要防止两极分化。3.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20分)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实体。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它自身不创造价值,而是为创造使用价值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商品交换其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不赔不赚;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出现亏本,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还能得到超额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为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实现。由此可见,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2)根据劳动价值论,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可能完全分离,简单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及其时间,是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及其时间的倍加。相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和一般简单劳动来说,高科技劳动显然是一种复杂劳动,因而它的效率应该高于一般的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由于在同一时间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的,制造同样的一件商品,高科技劳动所用的
本文标题: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7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