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兰亭集序》(用)解析
兰亭集序课堂目标:1、文学常识:《兰亭集序》及王羲之。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及情感脉络。3、疏通字词。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兰亭写作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唐)冯承素摹兰亭帖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取众家之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序”及分类“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书序(诗序)——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宽容序》、《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孔雀东南飞.序》赠序——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唐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宴集序——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集结成册,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之感,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腾王阁序》等等。‖生词注音癸丑()会稽山()修禊事()激湍()流觞()骋怀()放浪形骸()趣舍万殊()一契()嗟悼()彭殇()ɡuǐkuài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ǔqìjiēdàoshānɡ整体感知一(1、2)记叙兰亭盛况二(3)抒发人生感慨三(4)交代作序目的乐↓痛↓悲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崇山峻岭修竹茂林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雅: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修禊事也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美景乐事感深:畅叙幽情,视听极娱赏心出自明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典出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美丽的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1.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2.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3.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时代背景魏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因此士大夫借空谈玄理,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现实人生的苦难,掩盖对死生的恐惧感。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致。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喜爱某物时厌倦该物时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时光流逝,好景不再时面临死亡时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生命短暂,在死亡面前显得渺小而脆弱;无法抗拒死亡,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景雅人雅事雅信可乐也景陈人老事迁岂不痛哉这种痛是痛什么?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古人自我后人千古同悲今昔之悲思考题“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作者表露的这种思想,应作如何理解?作者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修禊事也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列坐其次丝竹管弦之盛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足以极视听之娱做,修禊,古代一种风俗高长旁边,水边盛况、热闹的情景繁多用来……的原因动词,穷尽文言实词、虚词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有的人;会面动词,至,及面对;明白,懂得原因对;这交往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觞一咏觞:喝洒。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之人。少长咸集少:少者;长:长者。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死生亦大矣大:大事。词类活用③意动用法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等同。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不能喻之于怀(于怀不能喻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于斯文有感)②定语后置:仰视宇宙之大(广大的宇宙)俯察品类之盛(丰富的万物)
本文标题:《兰亭集序》(用)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7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