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词的本义和引伸义第一节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当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二个以上的意义时,其中应该有一个是本义,另外还有一个或一些是引伸义。目的:分析本义可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同时揭示词义间的联系,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异同,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方法:一、掌握汉字构造目的是了解词的本义。例1:长——长短——长期——长辈、长幼——县长、长官、首长“长短”的“长chang”引申为“长辈”的“长zhang”,不仅意义引申了,读音也改变了。本义与引伸义总有藕断丝连的关系,如何从众多意义中抓住本义?例2:纪——1、丝的头绪;2、法度、准则;3、治理、管理;4、记年单位;5、古代纪传体史书中记述帝王历史之部分;6、同“记”,记载(通假义)二、分析字形,通过字形求本义,分析引伸义。例3:广(yan,入声)部“广”为房屋之形,用“广”作形符的字其本义与房屋有关:序——本义为堂的东西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廛:chan阳平,公家所建供商人储存货物的房舍)】废——本义为房屋倒塌。(四极废,九州裂)廣——本义指四周无墙的大屋。库――兵车藏也。府――文书藏也。(政府,掌国事)厦――屋也(大厦)偏旁部首能反映大部分形声字的原始意义;只不过,是该字较为宽泛的意义范畴而已。如以“贝”“言”为偏旁、部首的字。三、分析会意字求本义例4:莫——日且冥ming也,通“暮”。——日没入草中,“没有”、“不”——“没有谁”(不定代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英文中也有会意字:pigtail辫子、skyscraper摩天大楼莫须有——宋代书籍《宝真斋法书赞》(宋·岳珂):“莫须与他明辩”;《思陵录》(宋·右丞相周必大):“莫须批出”;《后村大全集》(宋·刘克庄):“莫须有人”;……从宋朝口语中,可知:莫须——不必、没有必要。《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yi桧,诘jie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诣yi,去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诣前请教”)四、注意引伸义与本义之间的距离有远近之分:例5:朝——本义是早晨(朝,旦也《说文》),引申为“朝见”,朝——早晨——朝见——朝廷——朝代例6:道——本义是“路”(“道阻且长”《诗经》)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朝闻道,夕死可矣。”又引申为正当手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处:居地,占有)五、如何在几个词义中确定、选择所需词义1、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例7: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亡——逃亡、死亡、灭亡、丢失例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绝——断、停止、隔绝、极好的、横渡【“假”―1、借:“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假道》)2、暂摄职务为假:“立羽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纪》)――引申为“非真的”。】2、参照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分析词义骑——动词念qi(阳平);名词念ji(去声),一人一马的合称。例9:骏马名骓zhui,常骑之。(《项羽本纪》)例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六、词义的变化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褒贬色彩的变化1、词义扩大词义由古到今,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小到大,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即今义大于古义。●好:古义指女子貌美,后泛指一切事物的美好。例: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是女子不好。《史记·滑稽列传》●响:古义指“回声”;后扩大指一切声音。例:故天之应人,若影之随形,响之效声也。汉·刘向《说苑·君道》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唐·骆宾王《在狱咏蝉》●江,河:先秦时是专有名词,指长江,黄河;后“河”泛指北方水系的河流,“江”泛指南方水系的河流;今,江河混称。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2、词义缩小●臭(xiu去声)所有气味;今为不好闻气味chou。例:乳臭未干(古义)●丈夫:古义高大的男子,今义为女人的伴侣。例:人长八尺故曰丈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例: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谷梁传·文公十二年》●朕:先秦时第一人称的通称,后为帝王专用。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宫:先秦泛指居处、房屋;秦始皇后,专用于帝王殿堂、居室。●金:古义泛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丈人:古义指老年人,唐以后成了岳父的专称。3、词义转移:凡不属于扩大、缩小,均可看作转移。●毙:上古指仆倒、倒下。例: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左传·哀公二年》●涕:上古指眼泪,不指鼻涕。例:涕满匡而横流。《史记·淮南衡山王传》●防:本义是堤坝;今义是防备、防御。例: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汉·桓宽《盐铁论》●劝:古义勉励、鼓励;汉魏以后转为劝解、善言规劝。例:赦之,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该:完备。例: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楚辞·招魂》屈原●抢:突过(qiang平声);撞。例:抢榆枋。《庄子·逍遥游》以头抢地尔。《战国策·魏策四》呼天抢地【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涉的词,极少数。】●闻:古义听、听见;今义听觉、嗅觉。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再:两次,第二次;今指多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汉语的“复”。●狱:古义指诉讼或诉讼案件,今指监狱。例:而有狱讼者。《周礼·大司徒》“争罪曰狱”●诛:古义谴责、责备;后为杀戮。意义由轻而重。例:于予与何诛。(宰予,责备)《论语·公冶长》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诛杀)《史记·廉蔺列传》●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豕;今义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放弃利益。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烈士:古指坚贞不屈、有志于建功立业的刚强之士,是活着的人。例: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子·秋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曹操●脚:本义是小腿,后指足。●处分:古义是处置、安排。例: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怨:古义怨恨;今义埋怨,词义由重而轻。例:买臣深怨,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憾:古义指怨恨,后表遗憾,词义由重而轻。例: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左传·隐公五年》●寺:古义指官署,汉代九卿主管的机构都叫“寺”: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后者掌管接待四方宾客。东汉明帝时,印度僧人用白马驼经来汉,住在鸿胪寺,次年在洛阳造白马寺为其住处,“寺”便有了佛寺的意义。4、词义褒贬色彩的变化●卑鄙:本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中性词;今表示言行恶劣、不道德,贬义词。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猥wei上声,谦词,类似“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侵:古义进攻或进攻方式,中性词;今指非正义的军事行动,贬义词。例: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爪牙:本是禽兽寻找食物保卫自己的工具,借喻而为武臣、猛将,是褒义词;今为贬义词。例: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堪:能,不堪设想;忍受:难堪】●谤:指批评议论,不一定含恶意,中性词;现为贬义词。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乖:古义指违背、不协调,贬义词。今义“乖巧”,褒义词。例:父子相疑,上下乖离。《荀子·天论》●祥:古义指预兆,征兆,吉兆、凶兆都叫“祥”,中性词;今义仅指吉兆。例: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善祥出,国必兴;恶祥出,朝必亡。东汉·王充《论衡·异虚》●臭:古义“气味”,中性词。今义指难闻的气味,贬义词。词义范围缩小,色彩也变化了。结论:色彩的变化可能是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结果。词义的变化——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褒贬色彩的变化
本文标题:词的本义和引申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19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