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8课笔墨丹青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1957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应邀访问巴黎。在此期间他邂逅了、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在毕加索的画室里,200多幅仿齐白石的绘画作品让张大千惊讶不已。但毕加索不会使用中国毛笔,墨色浓淡难分。张大千亲自示范,毕加索赞叹不已,感慨道:“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如果把东西方绘画比作一块精致的面包,那西方的不过是面包的碎屑罢了”。诚然毕加索过于谦虚了,但大师的评价足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独具风采的中国书法绘画,更是古代中国艺术的大宗,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第8课笔墨丹青第8课笔墨丹青一、绘画艺术的起源阴山岩画狩猎图岩画是一种以图形代替文字的文献宝库,故而被誉为“历史的语言”。它以质朴的手法,刻画出先民自身居住、狩猎、畜牧、征战、人物、动物、以及图腾崇拜等等与繁衍生息息息相关的场景图形。(一)新石器时代:岩画与彩陶彩陶舞蹈纹盆:这是一个轰动一时的彩陶盆。盆内壁各组小人牵手共舞,服饰划一,动作相同,头饰或为发辫摆向一致,尾饰也均朝向一个方向,说明舞者的动作、节奏、韵律都是很统一的,活泼、有趣。(一)新石器时代:岩画与彩陶(二)战国—汉代:绢帛画与壁画战国时期,已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其中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是我国现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在妇人之上绘的龙凤,寓示着死者随龙凤所引升天时情形。腾空而起的龙、凤均有一种向上的动势,而下方的侧立人物则反映出一种跟随的特征。可以肯定这是一幅为死者祈天求佑的具有丰富含义的绘画作品。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对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二)战国—汉代:绢帛画与壁画《龙凤人物图》帛画的姊妹篇,但《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邀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这幅帛画反映出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愿望。。西汉洛阳卜千秋墓壁画(局部)汉代壁画中,内容同样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出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特色(二)战国—汉代:绢帛画与壁画(东汉)和林格尔墓壁画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为西汉长沙相第一代轪侯利巷妻之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绢类画迹。作品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这件帛画也叫非衣,或“T”字型,自上而下分成3个部分,上段绘“天界”,人首蛇身的女姻居中,周国有日、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充满飞动的意态和雄健的活力。中部为人间,在接近“天厥”的华盖下面,一年老的妇人拄杖而行,即墓主人生前的形象,前后有男女侍从。最下段画一怪人,赤裸着身体蹲在两条大鱼的背上,用头和手支撑着地面,竭尽全力托举着现实世界。(二)战国—汉代:绢帛画与壁画汉代帛画《轪dài侯妻墓帛画》(一)新石器时代1.形式:彩陶画、岩画等2.风格:自然、质朴、粗犷、生动、浪漫3.地位:绘画艺术的源头(二)战国—汉代1.形式:帛画、壁画2.风格:浪漫、古拙,神秘、线条流畅,色彩艳丽3.地位: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第8课笔墨丹青一、绘画艺术的起源二、绘画的成熟—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第8课笔墨丹青第8课笔墨丹青发展到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国的绘画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从唐朝开始,由于是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再加上唐诗的伟大成就和影响,绘画上以脱离了人物画的山水画取代了释道画成为绘画主要题材。绘画重情趣求意境,追求一种画中有诗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来表达一种心境。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抒情性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文人画从此兴起。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三)魏晋的凸显个性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代表作品:《洛阳赋图》《女史箴[zhēn]图》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zhēn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三)魏晋的凸显个性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女史箴图》纵25厘米,横349厘米。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成为中国古代开创之作画中维摩诘身子前倾,凝神聚眉,思虑深邃,成竹在胸,“虬qiú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唐·吴道子《维摩诘像》(四)唐朝的雍容华贵盛唐画家吴道子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被誉为“吴带当风”。他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光辉的一页。杜甫、苏东坡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摹本(局部)内容是描写佛陀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第8课笔墨丹青(三)魏晋的凸显个性--文人画出现1.条件:佛道发展,文化多元;逐渐形成士人群体,促成人文觉醒。追求理想个性。2.代表: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洛神赋图》、《女士箴图》。(四)唐朝的雍容华贵--中国绘画史的鼎盛时期1.条件:政治统一与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发展吸取印度与波斯外来美术风格2.特点:画家创制法度;题材多样;体现盛唐气象;3.代表:吴道子“吴带当风”《天王送子图》。二、绘画的成熟—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第8课笔墨丹青三、绘画的繁荣宋代到明清:文人画与风俗画三、绘画的繁荣:宋代到明清——文人画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宋代,文人画开始从宫廷画与画工画中分离出来。此种一般有如下特点:(1)作者多是学者、诗人,又是画家,“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绘画文学化了,题跋和用印开始成为画面内容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入画,更强调用诗来题画和诗的意境。书法入画,主张书画相通,强调笔法的书写性。(2)文人画重表达观念和情感,畅神、抒情、寄兴,多借物寓意来表达志向和意趣。(3)文人画重墨轻色;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重天真幽淡,轻富丽工艳。(4)在作品中将栅、兰、竹、菊、松、石等作为人格化的形象象征,以此寄托画家的情感和精神。(五)宋代——文人山水画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学的兴起使人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画家从追求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山水画成为画家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北宋徽宗赵佶[jí]不但书法独创一格,而且又以画花鸟见长。他不仅建立了宫廷画院,而且还有考试制度。对中国的绘画起了推动作用。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北宋和南宋风格为什么不同呢?不同原因:北宋完成了局部统一,在绘画上气势更为宏大;南宋偏安,所以体现在绘画上不求对称,墨色恬淡,被称为“残山剩水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文人山水画,体现了国家统一之后的开阔心态。北宋:气势宏伟、阳刚豪放、心态开阔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夏圭《松溪泛艇图》南宋偏安,文人山水画描绘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像马远、夏圭作画往往把景物放在一边,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被称为“残山剩水”。南宋“残山剩水”马远《梅石溪凫图》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马远、夏圭作图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故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是对南宋偏安江南的写景照。南宋“残山剩水”(六)元代文人画元代的画家往往通过山水画抒发自己的郁闷心情。元代刘贯道《梦蝶图》第8课笔墨丹青(五)宋代—文人山水画的兴起1.背景:宋代重文风气;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更注重内心修养2.特点: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由重写实到重写意(北宋阳刚豪放、开阔;南宋“残山剩水”)3.代表:马远、夏圭(六)元代:通过山水画抒发士人的郁闷心情三、绘画的繁荣:宋代到明清—文人画(七)明清文人画明宪宗朱见深这幅画构图非常绝妙。粗看之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当年陶渊明与道士陆修静访高僧慧远,临别相送,不觉过虎溪(慧远送客从不过虎溪),引起虎啸,三人相视大笑,世称“虎溪三笑”。《孤禽图》《鲶鱼图》不拘成法,孤独冷淡清初·八大山人·朱耷[dā]·郑板桥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画竹的过程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非常重视生活感受,民间有“板桥无竹不入居”的说法。(七)明清文人画清代·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颠狂四面风。竹石第8课笔墨丹青(七)明清:文人画成为主流1.背景: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君主专制的强化③传统观念的松动2.特点:风格独特,不拘成法3.代表:八大山人、郑板桥三、绘画的繁荣:宋代到明清—文人画1.背景:宋代重文风气;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更注重内心修养特点:2.特点:文人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由重写实到重写意(北宋阳刚豪放、开阔;南宋“残山剩水”)3.代表:马远、夏圭(五)宋代(六)元代:通过山水画抒发士人的郁闷心情1.背景: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君主专制的强化③传统观念的松动2.特点:风格独特,不拘成法3.代表:八大山人、郑板桥(七)明清:(八)宋代——风俗画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普及,宋代以来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也开始发展起来。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难得的历史文献价值,根据课本插图《清明上河图》(局部),提取画面蕴涵的历史信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场繁华。说明了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太平祥和的景象。(八)宋代——风俗画(八)明清风俗画:木刻版画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为了使小说、剧本读来更为有趣,刻书坊开始使用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八)明清风俗画:木刻版画杨柳青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平安富贵》《五子夺莲》(九)明清风俗画:年画(八)明清风俗画:剪纸画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剪纸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儿童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故深受
本文标题:第8课笔墨丹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4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