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过小孤山大孤山》讲解解析
散文之部【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陆游(1125-1210),字,号,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南宋著名的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务观放翁爱国•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130首词和大量的散文。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所以,陆游是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9300爱国主义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京口江州(庐山)鄱阳湖安庆武昌彭泽镇江合肥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小孤山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迎山而上胜迹迭出,启秀寺、一天门等十余处景点,每一景点都有其雅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其中山上启秀寺(始建于唐,重建于北宋)。大孤山大孤山: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大孤山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烟雨空濛俊鶻抟水禽俊鶻抟水禽南宋后在此设过烽火台和炮台宿松景色•矶jī•燧suì•窦dòu•潦lǎo•巉chán•上干云霄gān•榭xiè•鹘hú•抟tuán•蠡lǐ•葭jiā•赪chēng•湓pén•汲jí--------游记散文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问题难。泊:小船漂泊(bó)在湖泊(pō)里。看结构本文通过描绘小孤山大孤山的景物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破败、故园风雨如磐的痛绝,也流露出作者对军幕生活的渴望以及爱国忠君之情。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水位下降,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2.第一段。本段质疑、释疑。•A.本段写何处之景?作者给我们介绍烽火矶戍守情况有何作用?•烽火矶: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了思想深度。•B.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突出了高峻、怪奇等特点。•C.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D.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不仅使人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防守的士兵。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扬名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上冲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guàn)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来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游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极尽登临的胜景,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讲解第二段词句。质疑、释疑。•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小孤山和澎浪矶。•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他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之上矣”。•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如何描写烽火矶?观看角度观看对象景物特点轮廓“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舟中远望“突兀而已”移远就近大石特写“杰然特起”的巨石近景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问: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探究作者是如何描写烽火矶的。另一方面,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诵读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过.烽火矶过:(2)突兀..而已突兀:(3)及.抛江过其.下及:其:(4)杰然..特起杰然:(5)如宝.装屏风宝:(6)①此山当是.其一也是:②是.日风静是:经过高耸的样子等到代词,指代小孤山高大的样子名词用作状语,用宝石动词,表判断,同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7)二山东西相.望相:(8)皆名.天下名:(9)上干..云霄上:干:(10)信造化..之尤物..也造化:尤物:(11)愈近.愈秀近:相互名词用作动词,名闻冲、插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大地、自然,今义是福气、运气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特异之物,今义是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名词用作动词,向上(12)与江山..相发挥..江山:发挥:(13)盖以.此得名也以:(14)①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然:②实不然.也然:(15)掠江东南..去东南: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水光山色,这里指长江与小孤山;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衬托、辉映,今义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因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然而今义多指国家或国家政权这样•2.翻译下列句子。•(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3)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烽火矶“突兀”特点的一组是()•①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②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③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④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①是点明烽火矶的位置,④是交代能看清烽火矶的原因。•答案:C•4.下列各句子中正面描写小孤山“峭拔秀丽”的一句是()•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B.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D.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解析:A项是交代小孤山的位置,B项是侧面衬托小孤山的峭拔秀丽,D项是以“楼观亭榭”衬托小孤山的高。•答案:C•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重点写观察烽火矶,先近观,再特写,最后远望,让人一步步真正明白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并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B.第2自然段先写澎浪矶与小孤山的相望位置,再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看守,是想阐明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C.第2自然段描述了小孤山和澎浪矶的风景,突出表现了小孤山峭拔俊美、澎浪矶浪大等特点。•D.文章第2自然段写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时运用比较手法。将一些山与小孤山比较,又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比较,写景顺序则是由远及近。•解析:A项“先近观,再特写,最后远望”错,应该为“先远望,再近观,最后特写”。•答案:A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大概是长江西路一带水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dèng)之,过夕乃
本文标题:《过小孤山大孤山》讲解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28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