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优势与难点一、概述1、含义: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临床表现相似,而病理改变不一,预后不尽相同的免疫性疾病。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是病程较长,疾病缓慢进展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多于2~3年或20~30年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国内1397例慢性肾衰竭的资料表明,在引起终末期慢性肾衰竭的各种病因中,慢性肾炎占64.1%居首位。一般而言,慢性肾炎患者起病较隐匿,患者可能在较长时间内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腰部酸软、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而没有水肿等令人注意到肾脏病的临床表现,有些患者甚至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在偶尔性尿检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和血尿,随着病情的发展,大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轻度的肾功能损害。(1982年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中188,697人接受尿检普查,泌尿系疾患的检出率是2.25%,而肾小球肾炎患者21.63%,以14~20岁年龄段最高)。2、病因:目前认为导致肾小球肾炎的起始原因是免疫反应所产生的肾小球内的免疫沉积物,这些免疫沉积物可分为:(1)肾小球抗原所致的原位性免疫沉积物,其抗原为GBM(抗GBM肾炎);(2)由种植在肾小球上外来的“植入性”抗原在肾小球原位与抗体形成的免疫沉积物;(3)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滞留。肾炎的发病虽然起始于免疫反应,但免疫沉积物本身并不一定致病,还需要一些介质的参与,它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慢性肾炎,从病理学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它是各种肾小球疾病的共同后果。大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同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迁延不愈,病史超过一年以上或痊愈后若干年又出现临床症状者,仅占15~20%,相当数量的慢性肾炎患者起病隐匿,开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肾脏病变却缓慢发展,当感染或过度劳累后出现临床症状(即短期内突然出现大量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增多,甚至出现肉眼血尿,可出现明显的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的恶化加速,但经过休息或治疗后,病情的进展或得到控制,或恢复至原状)。这可能与长期的、慢性的、隐匿性的感染,如细菌、病毒(特别是乙肝病毒)、霉菌、原虫及蠕虫感染有关。另外,还有个别情况是通过非免疫机理产生的,如某些药物、重金属、毒物及放射线、有害气体等的接触中,也可与本病的发病有关。二、病理类型1、系膜增殖性肾炎:可见于儿童或成人,多数隐匿起病,无明显的先驱感染史,临床表现多样,可呈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表现,不少患者也可无自觉症状,而成无症状性蛋白尿或反复发作的血尿。2、局灶性肾小球硬化:也称局灶性硬化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40岁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多见,蛋白尿为非选择性,对激素不敏感,部分患者可有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表现。病情常呈进行性加重,预后较差。3、膜增殖性肾炎:又称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半数患者于症状出现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临床表现为肾炎综合征,少数呈肾病综合征,化验中常呈持续性补体过低,故又称低补体血症肾炎,对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无效。4、膜性肾炎或膜性肾病:发病前通常无前驱感染史,多数缓慢起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年为多,疾病早期就有大量蛋白尿,1/3病例发生镜下血尿(少数有肉眼血尿),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30~40%。病理常呈缓慢进展,对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疗效不佳。5、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发生于各型病变的末期,主要表现为慢性肾衰竭,少尿、夜尿、血Cr、BUN升高、体重减轻、贫血、乏力、精神不集中,以致出现尿毒症昏迷而死亡。国内统计,系膜增殖性肾炎最多,其次为局灶性肾小球硬化,膜增殖性肾炎及膜性肾病。三、诊断(一)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1、水肿:慢性肾炎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轻者仅有面部、眼睑等组织松驰部位水肿,晨起比较明显,进而可发展至踝、下肢。重者则全身普遍水肿,并可有腹水、胸水,引起肾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是:(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2)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使体液进入组织间隙;(3)球管失衡;(4)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水平降低;(5)有效血容量减少,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2、高血压:有些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迟早发生高血压。高血压的程度差异很大,轻者仅18.7~21.3/12.7~13.3kpa,重者可达或超过26.7/14.2kpa,持续性高血压的程度与预后关系密切,易导致心肾功能不全。引起肾性高血压的原因有:(1)水钠潴留;(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增高;(3)肾炎后期继发肾小动脉硬化,外周血管阻力增高等。慢性肾炎过程中逐渐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持续性不降,甚至持续上升,是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征兆,应引起高度重视。3、尿异常改变:尿异常是慢性肾炎的基本标志。尿量变化与水肿和肾功能情况有关,水肿期间尿量减少,无水肿者,尿量接近正常;肾功能明显减退,浓缩功能障碍者常有夜尿及多尿。尿比重(禁水10~12h)不超过1.020,尿渗透浓度低于550mmol/L,至尿毒症期,即可出现少尿(小于400ml/d)或无尿(小于100ml/d),有不同程度的尿蛋白,一般在1~3g/d也可呈大量的蛋白尿(大于3.5g/d)。蛋白尿可呈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尿沉渣可见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血尿一般较轻,甚至可完全没有,但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镜下血尿,甚至肉眼血尿。4、贫血:慢性肾炎患者在水肿明显时,可有轻度贫血可能与血液稀释有关。如患者呈现中度以上贫血,其原因与肾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表明肾单位损坏及肾功能损害已很严重,当慢性肾炎发展到晚期(硬化性、萎缩性肾小球肾炎),则出现严重的贫血。如患者无明显营养不良,其贫血多属于E细胞,E色素型。5、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肌酐清除率(Ccr)降低。但由于肾脏的代偿功能很强,当Ccr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时,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才会升高。四、优势与难点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优势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总结和探讨的问题。我们讨论某一学说的优势时,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对象,通过比较而言的,就当前的二大医学流派来说,中医是如何认识慢性肾炎的?其治疗手段和药物有何特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一)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慢性肾炎由于其起病缓慢,迁延难愈,病程较长。临床上往往出现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病理变化,说明慢性肾炎除本脏自病外,尚可累及肺、脾、肝等脏器。肾病出现肝肾阴津精血不足的病症。而且,随着发病诱因的不同,患者可伴有风寒、风热、水湿、湿热、瘀血、湿浊等邪实的症候,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各种病理变化,而且还要考虑到肾病累及肺、脾、肝等脏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临床症状。同时还须进一步考虑到六淫、饮食、情志、皮肤疖肿等外界因素影响到脏腑时出现的各种复杂症候,再结合病人的体质状况综合出疾病的病机关健,在治肾的过程中结合运用治肺、治脾、治肝、祛邪等手段,达到益肾的目的,使肾脏的病理性损害在纠正病人体质的过程中自然得以恢复,并使之不易复发。中医这种认识疾病的观点,与西医将病邪限制在某一个局部的观念是大不相同的。(二)扶正为主的治疗思想慢性肾炎在其形成、发展,直至肾功能衰竭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无不内涵“虚”之本质。“本虚”贯穿疾病的始终,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病理现象,即使有时表现出邪实的症候,也是暂时的,或正虚基础上兼挟邪实。慢性肾炎的这一病理特点,决定了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辅以祛除病邪的治疗法则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主要指导思想。临床报道,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重用黄芪,或加党参,在消除某些肾炎的蛋白尿,或改善全身症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又如温肾药物熟附片、葫芦巴、巴戟天等,能促进肾血管扩张,使血流加速,从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产生利尿作用等。有人将扶正培本、祛除病邪的治疗途径归纳为:一是扶助正气,防御六淫外邪之复凑;二是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三是填补肾精,滋养肾气,促进发挥正常水代谢功能。不少医家基于慢性肾炎始终存在“虚”证的这一事实,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并总结出了丰富多样的扶正法则,如温肾健脾、健脾补肾、补养肝肾、气血双补、填精补虚、滋肺润肺、活血固精等等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当然,注重扶助正气,并不排除驱邪方法的运用,但各种祛除病邪方法的运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祛除病邪以达保存正气为目的,“邪去正安”,故祛邪法在客观上亦起到了扶正的作用。譬如慢性肾炎在浮肿明显时,往往取利水、逐水的治法,其目的也是要恢复肺脾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功能,而即便是利水,若与补气、培脾、养肺、温肾等法同用,其效果较之单纯只用利水祛风等祛邪方法要强的多。有人通过实验证实,单纯的利水方毫无作用,若利水与温肾药合用则能增加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并有一定的消蛋白及修复肾组织的作用。(三)前途广阔的中草药物目前西医主要激素冲击疗法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本病。激素冲击疗法所存在的问题是,患者容易对激素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或递减剂量时,病情易出现反跳现象,且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病人自身的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容易受到抑制,甚至出现萎缩。还有不少医家认为,激素属于阳热之品,“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激素是导致慢性肾炎瘀血的原因之一。现代医药已经证明激素和利尿剂可加重慢性肾炎的高凝状态和促进血栓形成。至于免疫抑制剂,近年有人提出,免疫复合物和产生可能与抗体清除抗原的能力受损有关(即免疫反应失效)。因此,对应用免疫抑制疗法的效果产生了疑问,提出是否可代之以刺激免疫反应的疗法,这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十分接近。鉴于以上情况,国内外众多从事肾脏病研究的学者都在致力寻找既有激素样效应,又无激素副作用的替代药物。近年来,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中草药物及其复方,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益气温阳利水等类药物及方剂,在防止抗原侵袭、清除免疫复合物、抑制炎症、平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益母草、当归、川芎、川牛膝、桃仁、红花、泽兰、大黄、鬼箭羽等。实验证明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结及改善肾功能效果,其祛瘀生新作用,颇类似免疫反应的稳定作用,其机理可能是改善和恢复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另外,活血化瘀药还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通过抑制或增强免疫反应,或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组织血液供给及软化纤维等作用。有人对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慢性肾炎的机理作了如下归纳:a.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改善肾血流,增强肾小管排泄,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性,减少炎症渗出,改善局部循环以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并能抑制肉芽肿的形成。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复发、迁延不愈,与某些细菌或病毒的感染有关。因此,有效地控制感染是促使病情痊愈和预防复发的关键。清热解毒类的中草药具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有人总结了全国各单位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出了链球菌对中草药的敏感性,其中,高度敏感的有黄连、千里光、银花、连翘、土茯苓叶、鬼针草、一枝黄花、了哥王叶等;中度敏感的有黄芪、败酱草、石韦、鱼腥草、益母草、红花、酢酱草、半枝莲、金钱草、海金沙藤等;低敏度的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紫苏叶、扁蓄、鸡矢藤、雷公藤等。雷公藤原用于风湿病,现在却越来越受到多数肾病研究者的重视。有人认为,该药的作用与皮质激素相似,比环磷酰胺快,它能促进肾小球病变消退,而无后者的副作用,具有较强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与免疫抑制作用,并有抗凝、改善血液物化性质与微循环作用等,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是III型变态反应为主的一类疾病疗效较为突出,是值得进一步挖掘的药物。除此以外,根据慢性肾炎出现蛋白尿、水肿、血尿等特有临床表现,许多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中草药物。如消蛋白尿,常选黄芪、党参、石韦、地龙、蝉衣、山楂肉、玉米须、葛根、扦扦活(陆英)、乌梅炭、生槐米等;消水肿,常选熟附片、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葫芦巴、猪苓、泽泻、
本文标题:中医治疗慢性肾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3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