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肉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植食性鱼: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群落: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1.组成:群落由、和等多个种群组成。动物植物微生物都不是4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我国南方北方群落的物种数目多少如何表示呢?造成群落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群落的不同是靠什么来区别的呢?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1)定义: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学上用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示物种丰富度。(2)计算公式:D=(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SlnA(S:物种数目;A:样地面积;D:物种丰富度)捕食: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捕食的结果:两个物种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捕食生物数量时间生物A生物B特点: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竞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种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抑制作用的现象。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也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竞争生物数量时间生物A生物B生物A生物B特点: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变化,8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竞争互利共生: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分开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地衣(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互利共生互利共生的结果:双方都受益生物数量时间生物A生物B特点: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10根瘤内有大量根瘤菌豆类植物的根根瘤菌豆类植物通过固氮作用提供含氮养料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或宿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寄生结果:一方受益,一方受害寄生生物数量时间A宿主(寄主)B寄生虫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关系类型物种关系一般特征实例AB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表示有利,“-”表示有害)++彼此有利,彼此依赖大豆与根瘤菌+-一方有利,一方受害彼此抑制--种群A得利种群B有害+-蛔虫和人水稻和稗草羊与草狼与羊1.类型: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15(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思考讨论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17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1)水平结构的特点:(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1)定义: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占据的位置及其与之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生态位与种间竞争有什么关系?(2)生态位的多样性及其分化的意义是什么?(3)群落形成一定结构有什么意义?一般地说,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激烈①生态位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资源的能力②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1.下列实例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D2.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A3.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A.种内互助B.种内斗争C.互利共生D.竞争A4.图中①—④为4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相对数量,横轴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4组生物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草履虫;C.兔与狼;D.细菌和噬菌体。时间ab①②ba④ab(1)判断4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图:A.;B.;C.;D.。(2)出现②现象是由于(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4)若4组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5)若C组的狼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③②①④在竞争过程中,一种生物因对食物、空间等的竞争力弱而消亡寄生生物不能脱离寄主而单独生存②、④先增加后减少00③ab00
本文标题:91生物群落的构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4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