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六年级植树节主题班会方案设计
六年级植树节主题班会方案设计六年级植树节主题班会方案设计教学目的:我们从植树造林,防止乱砍乱伐,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明白: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已刻不容缓。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争当绿色小卫士,以此呼唤明天的绿色,做一个绿色小雷锋。时间:2015年3月12日下午第7节课地点:六年级一班教室主持人:班主任活动过程:开始——一.深入了解植树节有关知识。谢:敬爱的老师。秦:亲爱的同学们。合:各位好。谢:今天是三月十二日,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答:(......)秦:没错,今天是植树节。大家对植树节并不生疏。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植树节:植树节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义务造林活动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分植树日、植树周、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提高人们对森林的认识,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1979年2月23日,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想问同学们是否知道植树节为何在三月十二日?答:(......)谢:其实3月12日是为了纪念我们的孙中山爷爷。当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在成立不久以后,1914年11月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二.以小故事引发同学们对于植树造林的好处与乱砍滥伐的坏处的认识。秦:关于植树节,还有个故事:在古巴比伦时期,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土上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人们生活在地肥水美、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国王下令:每砍一棵树,都要栽下新的树苗!有一天,王子在树林里玩耍,不小心损坏了一株小树苗。国王知道后,狠狠地处罚了王子,王子很不服气。王子当上国王后,下令砍下所有的树木,为他建造高大华丽的宫殿,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至高无上的尊严!于是一片片森林被毁坏,国王的宫殿建成了。那宏大的规模,华丽的装饰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陶醉在豪华的生活中。可万万没想到,由于森林被破坏,引来了风沙,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这片美丽的土地,终于被风沙吞没,变成了一片大沙漠,这个强大的国家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谢:故事听完,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大家想想森林对保护地球到底有那些好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答:(......)谢:没错,植树对于人类至世界有益无害,但为何乱砍滥伐树木的事件从未停止过。1950年以来,四、五十年间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森林消失,实在令人痛心和担忧。三.观察校园环境绿化程度。秦:不谈大千世界,就谈谈我门的周遭。同学们来评价评价我们的校园环境。答:(......)四.以校园环境为前提,如何保护环境,阻止破坏环境不良行为的发生。谢:我们的校园很美丽,但美中不足。校园里还存在哪些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要怎样做,怎样去填补这份不足?答:(......)五.动员同学们保护环境,开展绿化活动。秦:对,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爱护好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决不随意践踏。结合三月十二日植树节,学园组织一次窗台绿化活动,在班级建立一个绿意角,为班级、校园填一份新绿,美化教室与校园环境。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此次活动。六.欣赏关于植树的诗歌朗诵。谢:在目所能及的地方种一棵树吧,。守望着它,在春风中发芽。秦:在夏雨中成长,在金秋中硕果累累,在寒冬中孕育希望。谢:春华秋实,树长轮,人添岁。在必经的路旁种一棵树吧,不为别人,只为你自己。秦:你需要畅快地呼吸,你需要歇脚纳凉,你需要蓝色天空,你需要绿色灵感.谢:没有索取,只有回报,这就是绿色的精灵。......合:那么此次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结束总结: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可以扩大这个绿化活动的参与度和让同学们也为环保、为绿化出一份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环境保护活动中来,从而加大环保绿化的宣传力度。2015年植树节主题班会我们从植树造林,防止乱砍乱伐,破坏生态平衡,污染水土资源让学生明白: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已刻不容缓。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争当绿色小卫士,以此呼唤明天的绿色。【活动形式】主题班会(学生主持)【活动材料】1准备好轻音乐伴奏带和《我们的田野》磁带。朗诵的诗句《我们的星球》、《春天,我们栽下一棵树》。环保科教片、以及VCD、电视机。【活动准备】活动材料的准备。主持人的排练及诗朗诵的准备。黑板的布置(画好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徽与中国环境保护徽)。【活动过程】主持人甲: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呼唤明天的绿色主题班会现在开始!主持人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六月五日是世界环境日。在我们中国,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这些节日都是为保护地球而设立的。主持人甲: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请听诗朗诵《我们的星球》。全体女生:(诗朗诵《我们的星球》,朗诵过程中配轻音乐)主持人乙: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大约200万年前,当人类在地球上诞生时,这颗行星为人类创造了充足的生存条件——陆地、海洋、森林和空气。当时,地球被一层薄薄的淡蓝色大气所包围,晶莹透亮,美丽壮观。主持人甲:本世纪以来,人们只顾蛮横地征服自然,蛮横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地球再也无法忍受,不得不敲响惩罚的警钟。于是自然灾害不断袭来: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垃圾成山、水源污染、酸雨肆虐,臭氧层破坏......主持人甲:请看正在破坏的地球......(用VCD放准备好的环境科教片)主持人乙:地球的危机,就是人类自身的危机。如果我们对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仍然不重视,那么,历史将不会原谅我们,地球将给予我们更严厉的惩罚。主持人甲:为了全人类的生存,请拯救地球吧!科学家们提出让森林拯救地球。这里请听故事大王××同学讲《森林与风沙》的故事。主持人乙:故事听完,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大家想想森林对保护地球到底有那些好处?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的特大洪灾是不是与乱砍乱伐森林有关系?让各个小组讨论一下。(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讨论时间5分钟,4个小组代表发言约5分钟)主持人甲:大家发言很好,让小博士甲给我们谈谈。小博士甲:森林被人们称为绿色的金子,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大自然的总调温室,具有调节气候、杀菌抗病作用;是人类环境安全的堡垒,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许多作用。如果森林遭到破坏,会导致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啊!1998年夏季我国发生的特大洪灾与乱砍乱伐森林有一定的关系。现在西部大开发实行退耕还林就是保护地球,维持生态平衡。主持人乙:但1950年以来,四、五十年间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森林消失,实在令人痛心和担忧。主持人甲: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植树造林,呼唤明天的绿色。主持人乙:今天,我们懂得了植树造林保护地球的道理。但我有个问题还不明白,想请你解答(转向主持人甲)。今天的主题班会呼唤明天的绿色,这黑板上的图案怪怪的,你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意思吗?主持人甲:嗯,我也不知道。还是请我们班的两位小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小博士:黑板上二幅图,第一幅图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徽。1972年,全世界100多位科学家参与撰写了《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报告。为此,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响遍了全世界。1992年6月3日~12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要求各国政府首脑出席。这个关系地球命运的大会,被称为地球首脑会议。第二幅图是中国环境保护徽。1989年3月27日,国务院环委会举行专门会议研究审议环保徽。经环委会主任宋健批准予以公布使用。它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它启示人们: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人们应当行动起来,通过对污染的监督与治理,使天长蓝,山长绿,水长青,让人们永远生活在美好环境之中。主持人甲:是啊,地球需要树。今年3月12日那天,老师要求我们每人种一棵树,让它和我们一起成长。还说这是每个人的义务。我想问问老师,这说法有根据吗?辅导员:这说法是有根据的。《森林法》明确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这一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还要予以表彰、奖励。植树造林,利国利民。我们少年儿童应当自觉、积极地参加这项活动。在美好的春天里,栽下一棵树,让它和我们一起成长。主持人甲:植树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主持人乙:植树造林,才能保护好地球,也只有保护好地球,我们才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每人栽下一棵树,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去培育,让它和我们一起成长。请第二小组的同学一齐朗诵诗歌:《春天,我们栽下一棵树》。主持人甲:多么好的诗句,我们种下一棵小树,未来不在荒凉......好啦,下边请老师对我们说说。辅导员:同学们,今天我们开的这个主题班会形式非常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这次班会,让同学们对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更加明别清楚。你们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关键的是要落到实处,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谢谢!主持人乙:请学校领导给我们点评。主持人甲、乙: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爱护好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请在这里留下我们的誓言......(全体起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宣誓:我们决不随意践踏、伤害一草一木,我们要行动起来,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并配好轻音乐《我们的田野》))主持人甲、乙:我们呼唤明天的绿色,让我们的田野永远美丽。今天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放音乐《我们的田野》结束)
本文标题:六年级植树节主题班会方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6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