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公共管理学》名词整理
《公共管理学》名词整理(一)重点名词(77个)1.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2.公共管理:是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所负的责任。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3.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也称为“准公共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4.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私人物品是指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5.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6.新公共管理(NPM):是以“经纪人”为行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构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部门微观经济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7.行政国家:是指在二战后,与垄断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8.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9.强制型公共组织:强制型公共组织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其做出的裁决,有关组织和个人必须遵从,否则将受到惩罚。主要指政府部门。10.半强制性公共组织:半强制性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实施管理,其管理行为对当事人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当事人可以拒绝其裁决。主要是指各行业协会、仲裁委员会等。11.非强制性公共组织:这类公共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其中多数是非盈利性组织,数量多,而且同时担负着重要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主要指院校、研究所、基金会、科教文卫咨询服务机构等。12.旁系组织结构:是从科层结构的正式成员中抽出一部分人,按自由联合的方式组成某一特定的常设机构,来解决特定问题。13.组织冲突:不是指组织间存在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指组之间行为的“不合辙”。组织冲突可因组织目标、过程、顾客、领域等因素的不相适应而引发。14.成人发展模型:它基于社会心理学关于人生发展阶段特征的观念。15.文化行为模型:即不同的民族文化,行政人员行为不同。16.政治行为模型:即通过政治因素描述个体行为。17.公共组织生命周期:是指公共组织的产生、成长和最终衰落的情况。即产生(创业)阶段、集体化阶段、规范化阶段、精细阶段。18.公共组织环境:是指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队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19.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简单地说,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20.治理:是指对合作网络的管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21.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22.全球治理(国际治理、世界秩序的治理):一般用来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23.IGR(政府间关系,府际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24.网络模式:是指政府间的各行动者因为资源的互相依赖而彼此联结构成网络,并采取平等合作的策略实现各自目标的一种模式。25.排他性:是指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26.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而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27.政府淡出:是指随着市场发展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逐渐被取代的过程。28.公共选择理论:是应用经济学的假定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核心主题则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政府失败问题。29.政府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非本书观点)30.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或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非本书观点)31.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32公共政策系统(决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最基本最首要的因素)、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33.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34.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35.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者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36.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是①在微观层面,绩效评估是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②在中观层面,便是政府分支的各部门,包括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如政策制定执行的效果,项目管理实施的状况影响,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等;③在宏观层面,是整个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的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所履行的职能,如政治的民主与稳定、经济的健康、稳定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说平和生产质量的持续提高、社会公正与平等、孤傲健全和社会秩序的改变、精神文明的提高等方面。37.人事管理:是对人事关系的管理。广义的人事管理是指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全部人与事以及共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管理。狭义的人事管理是指对一部分特定的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管理。3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公共部门就业的人员,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公务员和非营利性组织中的雇员。3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招聘、录用、培训、晋升、调动、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分配到离退休以及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的一系列活动所实施的管理。40.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是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4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42.公共部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尤其是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领域,涉及公共支出、税收和经济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43.公共财政:是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44.公共财政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45.公共预算管理:是指政府依据法律对预算计划进行编制、执行和决策的管理活动。46.税收:是国家依照法律预先制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47.政府收费:是政府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具有直接有偿性、排他性和非规范性三大特征。48.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用而举借的债务。具有非强制性、按期偿还、付息三大特征。49.使用者费:指政府对特定服务或特许权收取的价格。有直接费、公共事业特种费、特许费三种形式。50.规费:指公共部门在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中提供特别行为或服务而收取的补偿费用,有行政规费、司法规费两种。51.公共支出管理:是高度具体化的公共财政管理,是对支出资金进行安排、拨付的具体管理活动。52.购买性支出:指政府直接进入市场,购买商品或劳务的公共支出,体现政府直接介入资源配置的范围和力度。53.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进行非市场性再分配,单方面拨转给受众的公共支出,体现政府再分配的水平。54.政府采购:指政府机构为履行职责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用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55.社会保障支出:是政府向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基本生活的支出。56.财政补贴:是政府根据特定需要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57.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58.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指公共部门利用战略管理的手段对公共事务进行的为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一种艺术或科学。59.公共管理伦理:是以公共管理系统或公共管理者为主体的,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系统。60.行政体制伦理:是相对于个体道德而言的,它由行政体制内在的一系列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原则、规范所构成,并通过社会结构关系、制度等环节表现出来。体制伦理依附于个体伦理而存在。体制伦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社会行为具有优先地位。61.公共责任:广义是指国家公共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必须提高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狭义上是指国家的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62.官员问责制:本质上是建立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为人民利益负责的政府。63.政府工具:是指政府达成政策目标或结果所使用的手段或方法。64.民营化:指将由政府控制或拥有的职能交由企业私方承包或出售给私方,通过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企。65.合同外包:是将民事行为中的合同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以合同双发当事人协商一致为前提,以平等身份进入市场。66.特许经营:是指由公共部门授予私人企业经营和管理某项公用事业的权利,通过特许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承担相应的风险,从而达到公共管理的目的的一种工具。67.凭单制:是借用私人市场凭单的理念和技术来改造公共服务供给的政府改革工具。68.分散决策:即分权与权力下放的过程。通过财政分权和建立内部代理机构及其他组织来实现。69.放松管制:是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行业完全或部分取消对
本文标题: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笔记-《公共管理学》名词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38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