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
1/6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重难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多义词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末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弃甲曳()兵涂有饿piǎo()鸡豚()狗()之畜()数()罟()不入wū()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之义第一课时一、相关背景介绍:(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二、检查字词预习三、诵读读课文四、整体感知为文章分段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文共有五段,可分成三个部分。2/6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使文章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部分。为第三部分(3—5自然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的主张。(写孟子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A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C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减少)D请(表敬副词,用于向对方表示要做某事)以(介词,用……来,拿……来)战喻E填然鼓(动词,击鼓)之F弃甲曳(拖着)兵而走(跑、逃跑)G多于(比)邻国六、疏通课文一二部分【达标训练】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古今含义。(1)河东凶亦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_;今义:_凶恶____。(2)请以战喻古义:_请让我,请允许我_;今义:一般用为请求______。(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逃跑______;今义:_步行______。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填然鼓之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①③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语助词,起衬字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④结构助词“的”。⑤⑥⑦都是代词)A.①③④B.⑤⑥⑦C.②⑤⑥D.③④⑦作业:翻译语段并背诵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额时代意义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学习重难点】1、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知识链接】【学习过程】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3/6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食:2.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状后)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状后)③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④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4.怎样才能做到王道?(用原文回答)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达标训练】1.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无乃尔是过与C.夫晋,何厌之有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填写下句或上句。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1.D(D句中“则”表示转折,其他三句相当于“就”)2.D(无特殊句式,A、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3.①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②申之以孝悌之义作业:翻译语段并背诵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4/6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额时代意义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学习重难点】1、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知识链接】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学习过程】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2、总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①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②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道德。3、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4、归纳文章主旨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本文知识点梳理:㈠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㈡疑难实虚词5/6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㈢词类活用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㈣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亦走也—
本文标题: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2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