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理学发展趋势——着重以人文地理为例一、人文地理学取得的重要进展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1)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3)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2、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向新文化地理学转化(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5)探索运用GIS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3、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阶段(1)消费者行为仍然是行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2)重点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城市居民的动态迁居特征、影响机理、居住郊区化、季节性郊区化与第二住宅等现象,深入探讨了迁居行为与社会转型、空间重构的相互关系。(3)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迎来了新的发展势头。(4)空间行为与行为空间的研究推动了“时间地理学”时代的到来。4、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要逐步由低迷状态走向回暖迹象(1)地缘政治战略需求推动形成了一些以地缘政治为主导的研究成果。(2)部分经典的西方地缘政治学著作被翻译和介绍到国内。(3)相关学科开始“讲政治”,普遍重视“政治”因素的研究。5、社会地理学伴随城市社会空间异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社会区是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阵地。(2)质性与趣味性研究方法在微观社会空间研究中开始应用。二、人文地理学发展趋势及研究展望1、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未来人地关系研究的方向有:①加强经济全球化与人地关系机理响应、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模拟人地“最佳距离”的研究;②采用RS、GIS和GPS技术手段加强人地系统的动态模拟、综合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③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交互关系的研究;④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问题及其区域响应问题的系列研究,推动人地关系研究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方向转变;⑤加强人地系统中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的研究,道德文明的力量将最终取代资金、技术、政策等手段成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最主要力量2、顺应文化强国建设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构建“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科体系。一是要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强化应用性。二是将“引进来”与“本土化”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三是在学科间交流基础上开展理论创新,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科学营养,在与其他学科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做好学科“边界跨越者”。3、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①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从主观选择和外在制约等多学科视角把握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提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②加强认知地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深化认知地图空间分析,扩宽研究领域,解释其背后的深层次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③加强对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的正面实验性研究,探索新的时空数据生产与管理方法,以促进理论和方法的提升。④加强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社会分层、不同类型群体的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研究,实现提高每一个居民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公平、构建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目标。4、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①加强新地缘政治学的研究,探讨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全球城市体系的新霸权、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格局变动、欧盟、亚洲太平洋地区、东盟等大区域的地缘政治格局等,为新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30]。②开展都市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如城市快速建设引发的恶性强制拆迁问题,开发区建设造成的农民失地问题,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剥夺问题等,为推进城乡社会公平、加强城市管理及城市规划决策提供参考依据。③逐步开展地方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包括选举地理学的“地方”研究、新区域地理学的“地方政治”研究和显性的“政治力学”和“政治生态”的研究。5、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①从居民个体行为和微观层次推进社会地理学研究手法的多样化;②进一步丰富社会地理学研究的空间尺度,从建成区尺度、市区尺度、都市区尺度延伸到郊区的社会空间、村落和社区的社会空间甚至更小尺度的社会空间中去;③注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社会地理研究方法论的互补;④抓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进新一轮社会地理研究迈向新高潮。第一题1、地理教学与科研机构不断增加,地理专业队伍逐渐扩大2、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观念,已经形成了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分支众多的大科学体系。3、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出中国自然地域分异的特点和地带性规律,在理论方法上有明显创新,成为各部门研究和应用的重要依据。其后的中国农业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等成果,均具有世界意义。4、我国学者提出自然地理学要研究地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过程,并加以综合。物理过程包括风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热量平衡;化学过程原以盐分平衡为开端,从水盐动态着手,后来转向与地方病和人体健康有关的环境生命元素平衡和环境保护研究;生物过程则与农业生产潜力相联系,发展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的综合研究。70年代末,以土地类型为基础的土地资源、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决策的研究,已经全面发展为土地科学的系统研究。近年,与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相联系,开展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冰川、冻土、沙漠、湖泊、湿地等专门领域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显著。自然历史过程即古地理方向是区域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学者通过黄土、冰芯、湖芯、树轮及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在古地理及历史气候与环境变化领域的成果为世界所公认。5、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研究是地理学的传统领域。人文地理研究热点之一的区位论,从农业、工业拓展到城市,并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并开展了城市化过程的研究。区位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在经济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完成了不同尺度的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研究。地理学家积极开拓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人类环境的综合集成研究,成为当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主流。地理学以地域为单元,着重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人地系统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其内容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从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机理、指标体系、模型、动力学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并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6、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思维和第二语言。20世纪,国际地理学界掀起3次编制国家地图集的高潮,大致30年一个周期。30年代中国的申报馆地图也跻身于先进行列。60年代中国先后编制国家及省区的历史、自然、人口、经济、农业地图集系列30余种。其中国家自然地图集、人口地图集、经济地图集、农业地图集、数字化专题地图集的规模和质量均达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100万土地利用图、土地资源图、草场资源图、土地类型图、地貌类型图等在国际地理学界也有重大影响。地方病图集、癌症地图集、鼠疫地图集及环境、灾害地图集的出版,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和环境科学界的关注。7、地理信息系统是采集、存储、分析和显示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相结合,具有对时空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和发现新的信息,为区域开发和宏观决策服务。从学科发展趋势看,正逐步形成一门地球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不仅使地理学传统的区域性、综合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资讯产业,其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清查与评估、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作物估产、灾害预警与损失评估等许多方面,成为地学、宏观生物学、环境科学等许多研究单位和部门的重要手段。地理学亦迅速、深入地切入信息时代,显现出蓬勃生机。
本文标题:地理学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3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