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龙形象的起源及演变中国龙形象的起源及演变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龙与西方龙的比较龙的来源•龙是古代神话故事中一种神异动物,古人曰:“龙,麟虫只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兮而登天,秋兮而潜渊”,传说中龙能兴风降雨,因此自古以来龙被人类披上神秘的面纱,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被神话了的产物------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这种看法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蛇说是流行最广和最早的。早在汉代文字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有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龙形象•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分类•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龙(群龙之首)•无角的叫螭龙•有翅膀的叫应龙•不能升天的蟠龙形象起源•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中国龙形象的演变•龙及其形象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我们分析龙的形象演变时要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观念。•总体上说,龙文走的是一条由多元化向规范化;由宗教化向艺术化发展的道路。[一]原始社会时期——龙的雏形期•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第48号墓中,发现墓主人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成的龙、虎图像。这条五、六千年前的龙被称为“华夏第一龙”。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了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大型“玉龙”。从上述资料的年代和出土地点来看,龙应该起源于原始社会,它的形象和概念,在五、六千年前已经形成。•早期的龙实质基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崇拜的图腾;另一种是原始宗教中神的助手和神与人之间联系的媒介。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年左右)夏文化(公元2100——207)[二]商代龙的形象-----龙的形成期(1)时代背景:商是一个宗教和神权极盛的时代。对于宗教和神权的追逐,必需有与这个时代相对应的承载物,于是青铜器上被饰以象征统治者宗教与神权威严、力量和意志的各种神秘怪异的纹样。以龙纹、饕餮纹为代表的怪异形象被创造和利用起来。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统治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2)龙形象的特点:•商代早期,龙反映在传统工艺的玉器上。仍带有强烈的“猪纹色彩,但毕竟已跨入龙的门槛。商代中期,龙纹在青铜器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商代晚期,是龙纹的极盛时期。此时的龙纹离原龙纹越来越远,图案化的色彩逐渐加深,龙的体态变得十分复杂,“回顾式”龙纹此时广为流行,此时也出现了“双头龙纹”。•商代龙的形象比原始社会成熟了许多,大多数头部有了角,口一般张开,无足的仍然较多,与有足的并存,形势各样,头部已基本定型。龙是商人通天神兽中的重要角色,商代龙纹随较前代有较大变化,但基本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商(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夏商时期的龙形礼器•这个时候的龙更像是一条鱼,也极有可能是当时人们对龙呼风唤雨的一种内心的崇拜。[三]周代龙的形象------龙的完善期(1)时代背景:•商王朝统治多大500多年,于公元前一世纪被周人推翻。周人的宗教观念虽然与商人一样以崇拜天地为核心。更突出人文的色彩,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2)龙纹的特点:周初基本上是商代龙的延续,无刻意的追求与新意,而其含义已由通天神兽向祥瑞象倾斜。由于周代龙纹不再像商代那样狂热地表现其综合百物的内涵,这使龙纹得以更多地依从美学规律,从而出现了向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龙纹在奇瑰中增添了妩媚,却失去了商人那种慑人的风采。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形挂坠[四]秦汉时期龙的形象------龙的定型期(1)社会背景:•秦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起亘古未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汉承秦制,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取得新的历史成就,使大一统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锐意改进取疏犷开阔的时代精神;多元文化汇成的巨流,汉族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的融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体。(2)龙形象的特点:秦代由于战乱的破坏,龙纹依存不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秦空心砖上的龙纹。其中龙纹的特征是,头部尖耳宽吻有须似虎,身躯硕长卷曲似蟒而有鳍,四足对称,爪甲尖利似兽。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种变形的蛇形龙。这种龙纹多有单龙、双龙卷曲、交尾等形式装饰于砖面。汉代龙纹形象,其形态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飞龙”,是以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上所绘的龙为代表,这类龙特征是,龙的尾部与躯体浑然一体,没有界限,即典型的蛇躯。龙的四腿取自虎腿,较生硬地安在蛇躯之上,称得上是典型的“蛇足”。这种龙宜作飞行之态。这类龙多都成对出现并与璧巧妙的结合,称为“双龙合璧”象征吉祥的含义。•另一类是“走龙”,是以汉代画像石(砖)中的所绘的龙为代表,这类龙的尾部与躯干拉长,加入了蛇的特征。这类龙多以交龙、龙虎斗、龙凤合璧等吉祥图案出现。其含义也有通天神兽,吉祥瑞兽的内容。•这时期是龙纹的真正定型期。为后代龙纹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另外自秦以后,(秦始皇称“祖龙”),作为帝王化身的龙被拔高,拥有更大的权威。秦朝龙形玉器•汉朝龙形玉质装饰[五]魏晋南北朝时期龙的形象------龙的发展期•(1)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国又进入一个分裂与动荡的时期。割据政权的频繁更迭与疆土的聚散变幻,各地区各民族百姓的颠沛流离,都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加上佛教自西方传入给中国本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中国的宗教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2)龙形象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龙纹的成熟时期。这时期龙纹的使用十分广泛,在使用器物、建筑构件均常以龙纹为饰。就其风格特征来看,南朝具有傲骨嶙峋、飘逸潇洒之风,而北朝则有雍容华美、矫若流云的风格。龙纹的含义与前代并无太大的变化。而其艺术水平却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六]隋唐时期的龙纹(1)时代背景:•隋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艺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龙纹至隋唐时代已完全成熟。(2)龙形象的特点:①隋代龙,隋代龙纹基本上是沿用前代龙纹特点,其含义基本也是以吉祥瑞兽的面貌出现。而最具特色龙纹要数隋代日用器皿的龙柄瓷壶最具特色。双龙造型质朴洗练,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另外,龙首、龙柄也是隋代瓷壶的常见造型。•②唐代龙,龙纹作为吉祥图案,深受唐人的喜爱。由于当时龙纹使用率极高。于是工匠们设计了一些龙纹的典型模式,供制作者参考。这使得唐龙纹出现了图案化、程式化的特点。唐代传统龙纹基本也延续隋代龙纹样式。尾部与右腿缠绕是唐代龙纹的一种典型形态,这就是从隋代“穿石龙”基础上变化而来。•唐代除流行传统的龙纹之外,还流行一种龙首鱼身的怪异动物纹饰。人们称其为“鱼龙变纹”,或称其为“摩羯纹”。这类龙纹具有象鼻、巨口、利齿等特征。•隋唐时期龙纹的特点为:体态丰满,头部比较宽段,角分叉接近鹿角。这与当时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一个文化和思想开放的时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使得这时期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为龙纹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的龙形玉佩[七]宋元时期龙纹的形象-----龙的规范期(1)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走向理性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各学科专家都对本领域内成果进行整理并撰写成书。这些书成为其领域学科的指导性文献。同时期具有悠久历史,在艺术题材中占重要地位的龙纹,也被作了规定性的阐述,并提出了完整的画论理论。(2)龙形象的特点:①宋人对龙纹的形态及创作规律进行了总结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完整的画论理论。从此以后,呈经改朝换代,龙的艺术形象基本皆以此为依据。宋代龙的特征更为强调传神、气势与美感这种艺术效果。龙纹形态艺术化,图案化的色彩更浓。•②相比之下,元代龙纹略胜于宋代。它更为注意对龙所处环境的刻画与渲染;主体与衬景紧密呼应,相得益彰。•元代龙的头趋于扁长,双眉粗壮如火焰,双目小而有神,龙角多似鹿角伸向脑后,须、发、肘毛挥洒飘扬,龙颈细长弯曲,元龙形象总体上清秀飘逸,其姿势驰骋纵横皆轻灵舒展。可谓形神兼备,神采飞扬。•宋元两代是中国龙纹向规范化、艺术化发展并跨入纯艺术领域的重要阶段。•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早期的龙纹是为宗教服务的,而宋元龙纹则是几乎完全被纳入艺术轨道。这种宗教与审美比重的颠倒,对龙纹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时代对龙纹的改进与创造,正是应合当时社会上淡化龙的宗教含义,强调追求审美趣怀德心理结果。宋代龙形装饰元朝的龙形镇纸[八]明清时期的龙纹(1)时代背景:明代,出身寒微的朱元璋需要利用龙纹来神化自己。明代帝王的衣、食、住、行,皆强调以龙为饰,统治者的需要与偏爱给龙纹艺术以极大动力。使得龙纹广泛应用于各个艺术领域。如建筑、瓷器、漆器、金银珐琅器等。(2)龙形象的特点:①明代龙纹主要突出其宗教含义,而其美学意义退居其次。基于此种观念,明龙的形态强调端庄、威严、雄伟不再有元龙清新飘逸的神韵。正面龙纹,双目与观众对视,张口作怒吼状;突出了庄严与威慑力,正是封建统治者本身形象的写照。然而从美学观点分析,正面龙纹只是一种强烈图案化的龙纹。其形态呆滞僵硬,徒有虚张声势的外表,毫无感人的力量。•②清代龙纹形象特点:清代龙纹基本上继承了明代龙纹的形式与特点,但其容貌与神态皆显凝重苍老。清代龙的下颌部多长过上颚,形成明显的“地包天”。这一违反龙纹基本形态的改变,增添了龙的怪异与可怖。清龙的表现手法更为成熟与多样化,创作上以精雕细刻、刻划入微取胜,而缺乏创造力。因而清龙的总体形态较明龙略显秀丽、生动,但气势日益孱弱。•明清时代的龙纹多种多样。•明清时代的龙纹是突出宗教含义的时期,与前代(宋元)注重艺术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为维护其风雨飘摇的政权,极力加强其中央集权的统治。“龙”这一形象成为其象征。它威严、雄壮。成了统治阶层的标志物。清(公元1644——1911)•=2fd28c60457242b1a781be3caa1b042b龙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最早记录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中华文化是龙的文化.闪烁着中华智慧的古代建筑,以它无言的体块,形象真实的艺术不断唤起龙的文化,使龙的文化,龙的精神代代相传。在汉代以前龙的纹饰还不为皇帝所专有一般的贵族也可用龙纹装饰房屋居室。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讲了叶公好龙的故事就可说明这点。由汉至唐宋元龙逐渐成为帝王的象征,龙饰逐渐受到皇家的限制,但仍未被皇家专有。到明清龙饰则成为皇家宫殿的主要装饰。在古建的屋檐上使用龙纹瓦当、滴水,构成龙一般优美的韵律檐下粉彩的斗拱与画有“
本文标题:中国龙的演变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3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