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农作学复习资料一、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撂荒制(shiftingfarming)特点:1.简陋的木石工具2.原始而又单一的南、北作物种群3.人类社会初始的畜牧业4.原始撂荒农作制的发生与发展“生荒制”(新石器时代的初中期)“熟荒制”(新石器时代晚期)休闲制(fallowfarming)特点:1.铁质农具及畜力耕作的始用2.粪肥的始用与水利工程的初现3.作物种群数量的增加4.多耕熟耰及畎畝耕作法[耨(nou除草,耕作);耰(you碎土覆土)]5.圈养与放牧结合的传统畜牧技术的萌芽6.休闲制的形成与发展轮种制(rotationfarming)特点:1.牛耕的推广、铁质农具的改进2.南北农田水利的全面兴起3.精耕细作技术的充实与体系的形成4.作物引种与种植业结构的变化5.地力“常新壮论”的形成与发展代田法(西汉):开沟作垄,播沟,苗长中耕除草,垄土平入沟内,以培壅苗根,翌年再以垄处作沟,沟处起垄,轮番,尽其力交替恢复“区田法”:局部深耕,以聚肥水的集约制(intensivefarming)特点:a.复种轮作b.间作套种c.精耕细作d.劳动密集性e.有机培肥第二章农作制度理论1、名词解释:·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限制因素:·作物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光合生产潜力:·热量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三大车间”学说:·可持续农业: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2-第三章作物布局一、作物布局的内涵与意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及占有比例等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块上的分布二、作物布局的原则1.满足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2.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满足3.经济效益决定作物布局方案的可行性4.生产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促进作物布局不断调整三、作物布局设计1、明确对产品的需求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要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量、价格、交通、加工、贮藏、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以及农村政策等方面内容。2、查清环境条件自然因素: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光照条件、地貌、土地条件、土壤条件、灾害、植被社会条件:肥料条件、能源条件、环境质量、机械、作物、现有种植制度、人口劳力畜牧业、产值收入、市场、价格、政策、科技、文化水平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1)作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法;(2)地理播种法;(3)地区间产量与产量变异系数比较法;(4)产量、生长发育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法;(5)生产力分析法。4.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划与适生地的选择(1)最适宜区。各种条件都很适宜,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2)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存在少量缺限,但人为采取措施容易弥补,作物生长较好,产量较高且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经济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适宜区。(3)次适宜区。作物生态条件有较大缺陷,产量不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弥补或者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4)不适宜区。自然条件中有很大缺陷,技术措施难于改造,投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勉强可种,得不偿失。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选定了适宜区和适生地,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大体上可以选出某种作物的集中产地。进一步则在集中产地中选择商品生产基地。6.作物组成的确定(1)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2)粮经饲的比例;(3)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4)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5)禾谷类与豆类的比例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在确定作物结构(同时考虑到复种、轮作和种植方式)后,进一步要把它配置到各种类型土地上去。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则,尽可能把相适应相类似的作物划分在一个种植区,划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或远景)分布图。-3-8.可行性鉴定(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3)经济收入是否合理;(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5)加工储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可行性;(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温凉型(大豆、谷子)温暖型(水稻、玉米、棉花)耐热型(高梁、花生、烟草)作物对光的适应性长日照作物(冬小麦、大麦、蚕豆、豌豆、油菜)和短日照作物(棉花、甘蔗、红麻、黄麻、甘薯、晚稻、)中性作物(早稻、早大豆、早玉米)作物对水的适应性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土壤养分有耐瘠型喜肥型中间型。土壤质地分为适沙土型、适壤土型、适黏土型。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地势和地形·我国的作物布局特征:粮食作物布局稻谷、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布局油料、棉花、烟草园艺作物布局果树、蔬菜饲料绿肥作物布局豆科绿肥、禾本科饲草·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养殖业结构、粮经饲作物结构·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croppingsystemrelatedwithanimalhusbandry)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一)我国农牧结合的意义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动力与有机肥料(二)我国农牧结合的特点农区是我国畜牧业主体杂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的主体农牧比重以农为主饲料生产水平低我国农牧结合的种植模式粮饲复种饲料、作物间混套作1、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2)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3)作物生态适应性: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4)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与关系。(5)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比重与关系。-4-(6)种植业结构:种植业内部粮、经、饲、果、菜、药、糖等作物间的比重与关系。(7)农牧结合: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之间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8)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是指农区种植业为满足牧渔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有关饲料作物生产布局、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的总称。第四章、种植模式一、种植模式的类型与特点。类型:单作一熟型单作多熟型多作一熟型多作多熟型1.单作一熟型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实行一年一熟制的种植模式。2.单作多熟型指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但一年之内种收二次以上作物的种植模式。3.多作一熟型混作(×)eg.小麦×豌豆间作(‖)eg.玉米‖大豆4.多作多熟型套作(/)eg.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区别混作混合种植间作成行成条种植套作前后期种植1.复种与间套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如何?复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a)有利于增加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生产力b)有利于优化种植业结构,缓和不同作物争地的矛盾c)合理的复种有利于耕地的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轮作倒茬,克服连作障碍)d)具有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就业率的作用(年内产量互补、多样化)增产、增效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稳产保收;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培养地力;吸纳剩余劳力2.复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复种的技术包括哪些?·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地力条件、劳畜力与机械条件、经济收益·基本技术:a.作物组合和品种选择技术b.田间布置和管理技术间套作的技术要点包括哪些?在作物种类和品种选配中为何要坚持“大同小异”原则?3.我国间套作的主要类型与典型方式有哪些?复种指数、熟制、土地当量比的计算方法。种植指数(%)=%100耕地面积作物收获面积熟制(%)=%100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土地当量比(LER)=n1iiiiyy如下解释。-5-土地当量比:为获取与某种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同等产量所需该种植方式中各作物单作面积之和;也就是间混套作中各组分产量与对应单作产量之比的总和。eg.土地当量比=单作大豆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玉米产量套作小麦产量单作玉米产量套作玉米产量1.复种的基本条件:热量、水分、地力、劳畜力与机械化条件、经济效益。2.发展复种的基本技术:作物组合和品种搭配、田间布局和管理技术。3.我国复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二年三熟、一年二熟(麦玉二熟、稻田二熟、麦/棉二熟)、一年三熟(稻田三熟、旱地三熟)。4.间混套作的增产实质、增收效益原理(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正边际效应、负边际效应、补偿效应、致害效应、化感作用)。5.间混套作的技术要点与主要类型与方式。6.间作类型:①粮粮间作:玉米与豆类间作、玉米与薯类间作、春小麦与玉米间作;②粮经间作:棉田、蔗田间作;③粮肥间作;④多年生木本与一年生作物间作。7.套作类型:①麦田套作二熟:小麦/玉米(窄行晚套、宽行早套)、小麦/棉花、小麦/花生;②麦田套作三熟;③其他作物套种。8.立体种养:稻鱼模式、稻萍鱼模式、作物食用菌模式。4.名词解释:·种植模式(Croppingpatterns):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单作:指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只种收一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由单一作物种类组成单一群体结构实行一年一熟制的种植模式。·复种(SequentialCropping: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无规则地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指在同一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预留的空带内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代表符号为“/”,如小麦/棉花、小麦/玉米/甘薯。·休闲(Fallow):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撂荒: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立体种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如玉米和蘑菇、水稻和鱼共同种养-6-·复种指数:在我国生产中,当种植指数大于100%时,常称作复种指数。如118%·熟制: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指一年内种植作物的季数.比如一年三熟、一年二熟等。·多熟制: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大于100%的熟制。·休闲制:种植指数小于100%。·生态位:又称生态龛、小生境,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密植效应·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时间效应:·边行效应: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叶日积:第五章种植体制·轮作与换茬的类型:换茬式轮作、定区式轮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轮作的作用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调养地力、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轮作的主要类型与方式:撂荒轮作、休闲轮作、换茬轮作、草田轮作、绿肥轮作、离区轮作、禾豆轮作;大田轮作、饲料轮作、蔬菜轮作;旱地轮作、水旱轮作、水田轮作。·作物茬口特性及其应用:时间因素、生物因素、栽培因
本文标题:农作学重点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49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