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可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内涵诠释1.新课程新在理念(1)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材改革赵亚夫先生说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难度远远大于初中历史改革,且负担的任务更具有选拔的性质,所以除了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等方面的较大变化外,还有历史学科固有的难题。例如,公民教育的水平要求与升学要求、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学科内容的基础性与专业性,学习容量与课时比率、必修与选修诸种关系的问题,总之,即使是必须迁就整体的课程规划,也不能不充分顾及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否则就不免犯浅尝辄止的毛病。”课程改革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也不仅是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外显变化,它涉及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调整、教学评价的改变以及教学机制的重组,是一项复杂的、意义重大的教育改革.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专题教学与传统的单元、章(节)教学方式一样吗?以线索整理为核心的专题教学如何体现出面、体的意识?这些问题都超越了简单的教材梳理,需要站在课程的高度来思考、推敲。(2)历史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佐藤正夫:“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它是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统一。”挖掘人文内涵:教材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对西周文化作了如下界定:后世学者对于西周文化,通常用“礼乐文化”予以总结。“礼”的建设,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通过对“礼”所建构的秩序,不仅仅维护着政治的稳定,保证了社会的和谐。“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乐”是辅从于“礼”的。“乐”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希腊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所以,亚里斯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属于城邦。’”(3)历史教学不能过分通俗化历史语言的通俗化——历史知识的普及——“史味”不足。“史味”是指用历史的语言解释历史,用历史的思维分析历史,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缺少这种“史味”,就会造成“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住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言论越有条理系统,则去古人之学说真相愈远”的不良后果。(陈寅恪语)表现:(1)错误定位:说书人、聊天者——历史教学趋于通俗化,历史课成为故事课、休闲课,这种不够严谨、科学的态度是需要杜绝的。(2)理解不确:参与者——旁观者,放任学生对历史随意误读而不能及时、妥帖地进行纠正,这些行为都是使课堂教学出现“史味”不足的原因。2.新课程重在探究前提:模块化、专题式——跳跃性大,知识的连接不紧密,留下了较大的探究空间。目的: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专题的线索、疏通知识的体系、延伸拓展教材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实例: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的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中有“内阁制度的形成”“军机处”“清朝的边疆政策”“近代化的浪潮与清末政治”四目内容。是否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有人认为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是是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必然结果,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我们说明清时期特务机构和军机处的设置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有人认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过程就是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对抗过程,请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注意:探究意识的培养必须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个性发展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但我们也必须思考一些问题:(1)是否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开展探究——哪些问题需要学生探究?(2)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3)一堂课以多少问题的探究为宜——解决多少问题?3.新课程贵在衔接前提:专题式、模块化——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否则很难掌握专题的知识结构、领会专题的知识内涵。实例:必修1专题二第二课主题为“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其中用“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几个条目来组织,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内容是只字不提。反思:(1)综合式的初中教材如何与线索式的高中专题教学相衔接?(2)我们现在不强调知识的难度,也不提倡挖得过深,但我们能否在知识的完整度、基础知识的条理性呈现方面多花点功夫?(3)高中教学在提倡线索梳理的同时能否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形成面、体的意识?4.新课程难在拓展现状:(1)跨度大、延续性强。(2)打破了原有的朝代顺序和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知识的漏洞,从而造成学习的障碍。方式: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作好知识的铺垫。例: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中用一个条目的篇幅介绍了“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用大约6—7百字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很明显,教材对这几种制度的介绍基本上是表面的、概念性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不同时期产生不同选官制度的原因以及对历史造成的不同影响、利弊分析就必须进行拓展,补充材料,合理解释,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该目内容。注意:拓展不应造成新的“繁难偏旧”;不能与课时紧张的现实相矛盾。应让学生把握历史概念,明确知识的联系、掌握历史规律,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理论依据:美国社会科专家麦切尔.威兰(Michaelwhelan)在《为什么历史学习应成为社会科的核心》(Whythestudyofhistoryshouldbeofcore)一文中写道:“事实上,历史之所以成为社会科的核心,有着其深层次的思考,即人类的生存在本质上是具有历史涵义的。……历史告知人类,他们是谁。”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也说过:“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的治乱兴衰。在这三条当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1.活化历史,凸显细节——历史因细节而生动现状:教学急功近利;教材结论性表述多;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结论化、历史方法程式化、历史情感边缘化,。途径:活化历史,凸显细节,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细节决定成败。如郑和下西洋。注意:黄仁宇先生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文中转引帕斯捷尔纳克的话说:历史无法眼见,犹如草叶滋长的过程中,无人能目睹其成长。恰恰是因为“无人能目睹其成长”,后人才需要一个“大历史观”,需要对草叶生长的过程和结果,做一个全面“复盘”,看清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不因一时勃兴而骄傲,不因一时萎靡而颓废,以便能明了自身所处的位置。历史细节的选取和凸显必须以典型性、科学性、合理性为原则,不能哗众取宠,不加选择。如文天祥。2.注重整合,强调方法——历史因方法而睿智背景:打破时序性特点,以及以朝代为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纬的编排思路,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积淀要求也更高。知识的不足,将使学生传统的记忆、背诵历史的习惯变得更加难以适应。(1)科学地整合教学资源的方法现状:教学内容相对分散;缺乏深度和高度,容易让学生形成片面的历史认识。方式:突出精髓如:模块一专题四第二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与模块二专题三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都体现了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曲折与复杂,都是左倾错误不断激化的结果,应该整合在一起来思考。深入浅出、梳理主线。如模块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模块二专题八“当今世界的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建议:如每学期安排“四个一”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次户外调查、一堂主题辩论课、一次历史小论文比赛、一堂“我做小老师”的尝试课,通过这些形式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2)多维地思考教学内容现状:“照本宣科”——一方面是思维的惯性,习惯于接受现成的、教材已经明确结论的定义、概念;另一方面则是思维的惰性,缺乏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例:必修1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最后部分有这么一段表述:“面对近代化浪潮,晚清统治者慑于内外压力,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也为了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方面的改良:设外务部,取代原来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射巡警部和学部;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改户部为度支部,改兵部为陆军部,改刑部为法部,改理藩院为理藩部,工部和商部合并为农工商部,增设邮传部;筹备设立海军部;设资政院作为议院的基础。这样的改良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思考:虽然清政府是迫于压力采取了上述措施,这些措施有没有它的积极意义呢?从哪里能够表现出来呢?如果用主观愿望与客观作用的原理来解释,你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如果叫你来编写这段教材,你会做如何处理呢?(3)有效地进行教学迁移前提:知识积淀不足需要知识迁移。功能:(1)通过知识的迁移,弥补知识结构中存在的漏洞。如清代的改土归流。(2)通过知识的迁移,理清模块间、专题间的关系。体、块的知识结构转变成了以线索为主的模块化、专题式的编排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知识之间的“短路”,需要教师及时的迁移加以疏通。模块1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模块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之间的内容是必须不断迁移的。(3)通过的知识迁移,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史实、概念、观点。如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讲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如果我们不给学生迁移“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我们就很难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五四运动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为什么五四运动能够一改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的不足,成为一次声势浩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运动。3.深化情感,完善素养——历史因情感而多彩新课程与传统教学中最大的突破,就在于要屏弃历史学科单纯的知识性的特点,真正挖掘历史学科人文教化的功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道德感与使命感。美国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说过:“通过讲述过去,历史使他们能够判断未来;使他们从其他的时代和民族的经历中受益;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行动的裁判官和人的设计者。”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也说:“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宣扬我们的祖先,而是为了启示我们正在被压抑中的活的人类,不是为了说明历史而研究历史。反之,是为了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1)历史的情感来源于丰富的历史素材*从历史中能享受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如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所引用的革命志士林觉民的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近日同胞非不知革命为救国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缓,特畏首畏尾,未能断绝家庭情爱耳。今试以余论,家非有龙钟老父庶母幼弟少妇稚儿耶?顾肯从容就死,心之摧割,肠寸断,木石有知,亦当为我坠泪,况人耶?……顾吾辈死而同胞不醒者,吾决不信也。呜呼,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撼哉。”*也能欣赏到古人对民主、平等、自由的追求如梭伦:“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这种情感因素比比皆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不能随意放过。(2)历史的情感建基于积极的态度按照心理学的分析,人的情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1)历史的美感往往被悲剧甚至是丑剧所掩盖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是建立在他“刻薄寡恩,果于杀戮”的基础上的。(2)历史的真实往往被迷雾所笼罩如“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说法。又如:《太平天国运动》作为“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专题的第一课内容,明显带有过分拔高的嫌疑,如果不加分析,就会让学生产生民主革命与封建农民起义无所区别甚至倒退的消极情感,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情感熏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情感。(3)历史的情感完善于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断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25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