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1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常用知识点实际:1.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4.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啊托、铺垫、伏笔、照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物喻人、渲染、象征、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6.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7.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8.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9.记叙顺序的技巧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文气自然贯通。插叙: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作用: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10.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情感。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笔法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格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或影响)如何【要点】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归纳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题目的含义。由表里纵向深入,从表层含义说到深层含义。作用:①是行文的线索②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2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富有诗意、醒目……)⑤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的情感三、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在引起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例:《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与植物一同生长》《好雨随风》【要点】①与文题是否照应②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主要内容,为下文……内容作铺垫③与结尾是否照应④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衬托)的关系,表达了……情感。四、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点】①描写了某一自然环境的……画面(特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③渲染了什……气氛④烘托、衬托、表现力人物的……心情(品格、情感)⑤为下文写……作铺垫。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⑦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社会环境。(小说)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⑨暗示了人物的命运。五、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要点】1.文首:①点题②总领全文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⑤奠定了全文的……的感情基调⑥欲扬先抑的手法⑦与结尾相呼应,使结构更完整。2.文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内容上的作用:分析句子的含义+作者要表达的情感。3.文末:①总结全文②点题③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④点明中心⑤深化主题⑥升华作者的情感⑦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诗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⑧发出号召(呼吁……)或对作者的情感。六、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策略】解答“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的含义”题,可以用以下步骤:1.找关键词2.提问题(是什么,为什么)3.找答案,联系语境及上下文,明确内涵。4.加上手法和情感(联系上下文,弄清内涵丰富丰富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以比喻为例,要在理解的过程中明确它所指比喻义。回答时,要尽量点到文章的主旨和情感。)5.组织答案。七、品味词语『如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考虑文章或段3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即结合语境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写出了……,)表达了……』【要点】1.解释词语的含义。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八、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修辞、用词、句式、写作手法等)常见答题形式:运用……的修辞手法(或用词或写作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例: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答: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九、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答题策略】解答“分析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题,需要明白以下三大类写作技巧:1.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考注重考查记叙文抒情与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以及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及作用。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反问、设问、对比⑴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形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花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深入浅出。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动作,使物人格化,令语言生动形象、亲切自然、有情趣。⑶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能够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⑷设问:提醒人们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⑸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激发读者的情感。3.表现手法⑴悬念、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⑵欲扬先抑:引发好奇,突出强调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更加曲折。⑶对比、衬托: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人物)主要方面的特征。⑷侧面烘托:衬托人物某方面的性格或景物某方面的特征,深化文章主旨。⑸伏笔照应:内容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⑹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是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⑺托物言志: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⑻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⑼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十、开放拓展题(含链接材料题)【提问方式】1.写出作品给自己的感受和启发。42.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出自己的评价。3.结合作品内容,联系生活进行拓展。4.结合文本内容和链接材料比较异同。(比较角度:描写对象、写作内容、情感主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写作目的……)【答题策略】1.读懂题目要求,进行合理评价,评价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到言之有理,且言之有据。切记不能游离文本,更不能架空分析,应结合文章内容适当引申、概括。2.阐述自己观点时不能只给出结论而不阐述理由,说理一定要充分。但要注意不可偏激,做到合情合理。3.以资料链接方式呈现出的探究题,要进行求同或求异的比较,最后整合相应的信息,写出合乎要求的答案,答案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要以偏概全,以个别代替整体。【注意点】①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②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③特别要注意是否要举例或结合实际。例1: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却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答:范例一:我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只是瞬间的事。如文中的“我”,因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学习成绩差,内心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懒惰,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所成的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曾因一次竞赛获奖而重拾自信,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瞬间长大了。范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例2:【甲】【乙】两个片段,同样描写“夏”,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甲】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来般神奇。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陈忠实《原下的日子》)【乙】……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梁衡《夏》)答:相同点: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以及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与期待之情。不同点:《原下的日子》选段写出了夏天色彩和生活节奏的突然变化,表现了乡间的神5奇,主要表达对乡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夏》选段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夏的热烈、紧张的特征。主要表达作者对丰收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热爱。例3:《与植物一同生长》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探究第⑨段中“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的深刻意蕴。(6分)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他们至多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爱默生《论自然》答:儿童的特质是纯真、友善、敬畏、不自私、不贪婪;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如稚童般地对待自然地,敬重自然,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晶看到更多,才能享受自然,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神奇与美丽。『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完成此题,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像“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十一、引用诗文典故的作用(要注意引用内容在文中的位置)【要点】①丰富文章的内容;②增加文学色彩;③为下文……作铺垫;④衬托文章内容,突出人物某一特征;⑤深化了……主旨;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例1:《向泥土敬礼》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①点出文章的中心,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增强了文章的诗意(美感),④深化作者的感情。例2:《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第④段,作者引用《采莲谣》的意图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参考答案:①丰富中了文章内容;②增加了文章的人文色彩,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③用童谣中的愉快场景、美好情调同文中白河镇的现实场景进行对比(反衬),以突出白河镇采莲人的劳作艰辛,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生计;④在行文上为下文写种莲人的辛苦作铺垫。6初中议论文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理?)【答题技巧】1.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①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知耻胜乎勇》②开头:有的文章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论述。③中间:有的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较少。④结尾:有的文章通过论述,在文章结尾处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由此可见”等总结性的词语。⑤通过论据反推论点:通过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
本文标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43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