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六国论》公开课课件(完)
教师:杨晓帆高二(12)班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品风格: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文体知识:论,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2、学习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等。理解重点语句,把握课文内容。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并学以致用。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赂lù秦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秦耶yé小则获邑yì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草芥jiè洎jì牧以谗诛革灭殆dài尽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liáng为wéi国者为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一、设疑自探:(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分析课文大意。(8分钟左右)(2)交流设疑: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语句并批注重难点。展示小组展示各段重难点词句。(6分钟左右)段落一二三四、五组号G9G2G5G7提示:1、展示小组要梳理出各段的重难点词句。2、书写应规范整齐,把握时间。二、解疑合探:(1)合作探究:小组内共同分析每段的重点词句。(5分钟左右)(2)讲解补充:分析小组讲解所展示的重难点词句,并补充遗漏的知识点。段落一二三四、五组号G1G3G4G8提示:1、讲解的学生声音洪亮。2、分析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打分,分值10分。3、讲解之后,其它小组纠正或补充一个知识点加1分。1.下列各组句中红色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三、拓展练习B2、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暴”同“曝”。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满足。“无”通“毋”。不,不要。(D)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日”“月”,名词作状语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5.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③⑤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一、二、四、五题第二课时解疑合探: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3、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4、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道理?5、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弊在赂秦。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弊在赂秦六国破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挈下文议论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六国破灭弊在赂秦①赂秦而力亏②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总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⑵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请概括第二段文字列举了那些历史事实?祖先创业的艰难与子孙割地之轻易的鲜明对比“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的鲜明对比继续揭示赂秦政策的失败接着作者讲道理进行论证,请概括其主要内容。地有限,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至于颠覆对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者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什么道理?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分观点(二)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国中,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试比较燕赵两国的异同地点?相同点1、始有远虑,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形势环境)2、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不同点1、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2、以荆卿为计3、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所以,燕、赵灭亡“诚不得已”。思考1、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假设论证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上启下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列)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语言: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古人云:…”引证法加强论证说服力六国灭亡史实例证法证明观点正确性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对比法证明破灭必然性因果论证(第一段)比喻论证(第三段)假设论证(第四段)论证方法⑴借古讽今,切中时弊;⑵论点鲜明,论据严密;⑶语言生动,气势充沛。第三课时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觉今是而昨非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或曰:六国互丧……一食或尽粟一石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不是不能有人有时,偶或有的……有的……或许,也许非或一词多义错误没有大则得城此言得之诚不得已吾得兄事之当与秦相较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会不相从许得到,获得。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能够,可以。读děi,必须,应当。得相互相。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他。读xiànɡ,宰相。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你。诸侯之所亡……而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广故数言欲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丧失,丢失灭亡作为成为被,介词治理逃亡通“无”,没有亡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坚持到底,名→动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胜利,形容词战胜,形→动始终故胜⑴其实百倍⑵思厥先祖父⑶始速祸焉⑷可谓智力孤危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⑹至于颠覆⑺后秦击赵者再那实际情况/实际上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招致/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今异义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两次/表示又一次1、不能独完。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以地事秦。4、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侍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名词作动词,作战,打仗。词类活用5、始速祸焉6、李牧连却之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使动用法,使……退却。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名词作动词,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招致。(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特殊句式判断句
本文标题:《六国论》公开课课件(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5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