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7高考小说之情节概要
小说阅读之情节篇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3、人物描写(包括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细节描写)4、情节(包括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6、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关于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人称在小说中,比较常见的叙事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比较少见。第一人称叙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便于表现主观的情感意识与情绪变化;而且在叙述的转换上有极大的便利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在于它是从一个人的叙事观点出发,视野受限制,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小说的人称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从全方位引导读者了解、把握故事情节,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背景、复杂的故事情节。第三人称叙事的局限是无法直接进入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借助动作、语言才能反映出来,而使叙事显得不够亲切、缺少感性。小说的叙事方式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补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文字。【考情分析】1.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文本,在高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几年高考,多套试题考查了小说。2.从小说的选材上来看,呈多元化趋势。试题中,有选取外国小说的,有选取长篇节选的,但近几年以千字左右微型小说居多。3.在考点的设置上,对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两个重点。1.小说的概念: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2.情节的构成与作用: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小说情节组成部分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情节往往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知识聚焦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所谓情节,就是故事,就是故事发展的步骤、过程、环节、脉络。概括情节就是把小说全文分成相对集中的几个版块,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述主要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一、概括情节类【常见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思维趋向——“寻→理→抓”1.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1)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故事情节都与此有关。答题策略(2)有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3)还有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找出这些心理活动的地方,情节就很清楚了。2.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抓,就是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晚秋》也可以按照场面来概括全文情节:第一个场面是“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第二个场面是“马路上”,在“马路上”又可分被撞时的场面和被撞后两个场面;第三个场面是“小独楼的工地上”。理清这些场面,全文的情节也就清楚了。二、答题模板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特别提示]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和粘连性,我们在概括时,要注意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特别是每个情节之间不能存在交叉或包含关系。另外在表述时注意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否则就会造成情节之间不连贯。高考真题体验——《全品》教P306学p168:枪口下的人格14.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的含意?(2分)15.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17.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和尊严?(5分)18.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7分)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4分)【解析】本题可以遵循“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模式,以主要人物贝尔蒂的行动为线索来解析。文章前三段讲的是贝尔蒂俘虏霍夫曼,四至六段讲的是贝尔蒂保护霍夫曼,七、八段写贝尔蒂及他人被俘虏,九至十二段写霍夫曼保护了贝尔蒂,贝尔蒂脱险,十三段至最后,写贝尔蒂为救迈尔,勇敢赴死。【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层次为D级。【答案】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脱险——赴死。《步步高》P178《梨花箱》1、请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脉络。规律总结:概括情节类题解题方法(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个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3)要注意题干要求中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二、分析情节的作用一般可从情节安排与人物性格刻画的关系,从情节安排与推动情节发展的关系,从情节安排与主题思想表达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考试题型】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3.某事物、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点拨:分析情节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入手(1)从内容方面:①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③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方法点拨:分析情节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入手(2)从结构(情节自身)方面:①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②照应前文;③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④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⑤线索,贯串全文。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高考真题体验——《母亲》(2016.浙江卷)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分析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部分的作用,可从开头、结尾部分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小说主题思想的表现等方面的关系来考虑。2.写景法。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1.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4.戛然而止结局。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三、情节安排的技巧【知识梳理】1、情节安排的技巧(局部)包括前后照应,制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等。答题时既要指出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文本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2、情节结构安排的技巧(整体)结构主要是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节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的。传统小说主要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②摇摆模式,即通常说的“一波三折”。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称“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知识梳理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①“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的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自然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挤到一边。知识梳理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②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那一刹那阅读半张报纸的两分钟,而从中我们窥见到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文章借助“半张纸”为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知识梳理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的结构模式:③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考题呈现(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最后的黄豆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爷爷偷艺爱吃黄豆教P348,学P202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爷爷开业搬进大染坊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后半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
本文标题:2017高考小说之情节概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6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