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保险系李勇杰-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保险系李勇杰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情报告》的统计数字,到2002年底,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已经达到1600万人(本科生719万人),比1998年提高了1.7倍之多。单从在校生的绝对数量看,中国已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与中国相比,美国在1969年到1997年的27年时间内,高等教育的总规模才增长了79%,达到近150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的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历程,堪称壮举。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从中我们不难发现,2005年的毕业生人数是2000年的3倍还多。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这意味着中国大学生已经告别从前的辉煌和优越,而需直面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表现在,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新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那我们再注意另外一个事实。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另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多万个就业岗位“等米下锅”。据劳动部门有关人士介绍,与2002年同期相比,2003年劳动力市场景气有所上升,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68.5万和53.5万。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情况仍然很严重。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目标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也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一贯的俯视姿态到如今的直面现实,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这一步,也许迈的有点辛苦。当头顶上天之骄子的光环开始隐退,当对未来饭碗着落的忧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当把太多的责任推向社会的时候,天之“焦”子们是不是也应该问一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就业的困惑,找不到自己的兴奋点和擅长之处,由此导致了找工作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分析其原因无外乎:一是高校缺乏对学生职业规划、就业的详细指导,学生的就业准备不足;二是学习兴趣与所学课程错位,学生缺少创新能力;三是缺少社会实践,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能力比较差。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自己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没有任何概念。在一次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5位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据某人才市场去年6月份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目标的调查结果表明,有明确就业目标的占13%,有目标但不明确的占25%,没有明确目标的占62%。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指导情况的调查显示,多次接受职业指导的只占10%,接受1—2次职业指导的占30%,从未接受职业指导的占60%。数字背后的思考(一)对2000名工作十年的大学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1、十年内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大学所学专业完全一致的仅为24.1%。2、一名大学毕业生开始工作到最终确立自己的工作方向的平均时间是8.6年。(二)原因A缺乏职业影响B专业失衡C不了解未来职业需求D不了解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和就业方向E不了解本身的特点F缺乏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三)传统思维模式:选择学校选择专业从事职业追求事业特点:1、把上大学当成一个目的和荣耀。2、对专业缺乏明确理解,凭感觉的成分较大。3、对未来的职业缺乏认识或只有模糊认识。4、很少考虑对一生事业的追求。(四)现代思维模式:选择学校选择专业从事职业追求事业特点:1、把追求事业作为核心目标,其它都是手段。2、根据确定的事业目标选择要从事的职业。3、根据要从事的职业选择大学专业和学校。4、对未来的事业、职业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第一章职业生涯概述第一节职业生涯一、职业生涯的概念何谓职业生涯规划,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其内涵的界定是这样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和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简而言之,就是在‘‘量己力,衡外情”的情形下设计出个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1、个人动机对现实茫然安全感与归属感更高成就感2、目标:为未来投资作好及时应对准备,心里踏实二、为什么要做职业生涯规划?•个人:“明天我要嫁给你吗?”三、职业生涯对个人的作用帮助个人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鞭策个人努力工作有助于个人抓住重点可以引导个人发挥潜能评估目前的工作成绩案例:某外资公司的总经理,最初是某医院的一名护士。她进入这家外资公司后,最早干的是一般的后勤工作。但她一进入这家公司就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开始做杂活,但她把本职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而且还主动学习其他业务。后来她被上级领导看中,送到国外进行销售培训,回国后做销售。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把销售业务做得很出色,很快被提升为销售组长,这时,收入上已经得到回报的她依然主动学习其他业务知识。此后他在公司一直受到重视并不断被提拔,最后成了给外资公司中国分公司的总经理。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1、个人的特质和经验生理特质。心理特质。如:能力、能力倾向、人格特质、成就动机等经验。如:教育程度、受过的训练、掌握的技能、工作经历、社交技巧等2、个人的背景状况父母的家庭背景。如:父母的经济社会地位、家庭经济状况等自己的家庭背景。如:婚姻关系、子女情况等一般状况。如:种族、宗教等3、个人的环境状况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职业变化趋势、技术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面临的国家政策等4、不可预期的因素五、职业生涯阻隔的因素意志薄弱犹豫不决信息探索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把握社会动向产生职业规划意识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自身潜能培养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相关资料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择业状况八成大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迈向成功之路的职业规划图一:第一次就业调查图二:大学生就业后的1年内流失率图三:调查原因列举第二节生涯发展形态七种生涯形态一、步步高升型二、阅历丰富型三、稳扎稳打型四、越战越勇型五、得天独厚型六、生涯因故中断型七、一心多用型一、步步高升型在一个组织内,认真经营,即使工作地点或工作内容因公司的需要而有所改变,但是工作表现仍受主管的肯定,而步步高升二、阅历丰富型换过不少的工作,待过很多家的公司,工作的内容差异性很大,勇于改变与创新,而且学习力强,能面对各种突发的状况。三、稳扎稳打型在工作初期,处于探索阶段,工作的转换较为频繁。经过一连串的尝试与努力之后,终于进入自己所向往的工作与机构。此机构的升迁与发展有限,但是非常稳定,例如教职、公家机关、邮局、银行等。四、越战越勇型工作生涯发展已有明确的方向,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受到打击而重挫。挫败之后,凭自己的毅力与能力,积极地往上爬,以更成熟的个性面临挑战;最后,工作中的成就远超过从前。五、得天独厚型对于自己的工作生涯,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探索与尝试,反而因为家庭的关系,很早就确定方向;经过刻意的栽培与巧妙的安排,进入公司的决策核心,并将组织发展与个人生涯密切结合。譬如说,企业家的第二代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六、生涯因故中断型生涯因故中断型是指连续性的生涯发展因为某些因素而停顿,处于静止或衰退的状态。例如:身体有重病的人,花很多时间在治疗、恢复,经济上与情绪上处于脆弱与依赖的状态,很难开展工作生涯的规划。七、一心多用型生涯变化,各有巧妙。工作做久了,厌烦、倦怠、缺乏新鲜感,总是难免的。再喜欢的菜吃久了都会腻,更何况是每天投入八小时,每周超过四十小时的工作。所以,有份稳定的工作,同时在工作之余安排自己有兴趣的事,在稳定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可以使生活更为丰富。第三节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美国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生涯评估(回顾过去,经验总结)请每位同学回顾一下自己的过去,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们最满意的几件事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几件事又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或体会?美国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萨柏是美国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学家。他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1、成长阶段。从0~14岁。2、探索阶段。由15~24岁。3、建立阶段。从25~44岁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4、维持阶段。在45~64岁5、衰退阶段。人达到65岁以上1、成长阶段。从0~14岁。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萨柏将这一阶段,具体分为3个成长起:(1)幻想期(10岁之前):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于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和进行模仿。(2)兴趣期(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3)能力期(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相符合否,有意识的进行能力培养。2、探索阶段。由15~24岁。择业、初就业。也可分为3个时期。(1)试验期(15~17岁):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2)过渡期(18~21岁):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3)尝试期(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3、建立阶段。从25~44岁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经过两个时期。(1)尝试期(25~30岁):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变换次数各人不等。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2)稳定期(31~44岁):最终职业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4、维持阶段。在45~64岁这一长时间内,劳动者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5、衰退阶段。人达到65岁以上,其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推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事实上是前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是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1、幻想期: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2、尝试期: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此时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但不仅限于此,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3、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此期所希求的职业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以此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1、职业准备。2、进入组织。3、职业生涯初期。4、职业生涯中期。5、职业生涯后期。1、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须的职业教育。2、进入组织。18~25岁为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3、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期的典型
本文标题:保险系李勇杰-职业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6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