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资源环境概论Ⅰ.考查目标土壤肥料学基础1、了解土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理解与掌握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土壤资源利用管理与综合治理的原则。2、了解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基本内容,掌握植物营养基本原理、营养元素的基本功能和肥料种类、性质与施肥技术等。.气象学基础系统地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大气成分、温度、辐射、水分和风等气象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政策法规学1.系统地掌握农业政策、农业法规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了解农业相关政策与农业法规之间的联系,了解农业法规的基本内容,以及农业法规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2.能够运用农业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的问题。生态学基础系统地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生态环境、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生态农业等的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够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判断、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土壤肥料学基础50%气象学基础50%农业政策发规学50%农业生态学50%备注:四部分任选两部分进行答题四、试卷题型结构概念题:10分判断题;10分简述题:30分III.考查范围土壤肥料学基础一、绪论(一)充分认识土壤资源的重要性.了解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认识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质量与环境问题具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土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理解土壤的概念和基本特性。了解土壤的定义,认识土壤的本质;了解土壤圈的定义,理解土壤圈的重要功能;通过土壤对基本特性的理解,加深对土壤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三)了解土壤科学的发展历史。了解土壤科学的一般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二、土壤物理性质与过程(一)土壤颗粒、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土壤基质的物理特性。了解土壤孔隙类型、孔隙度的计算以及三相关系的换算;从土壤颗粒开始,了解土壤颗粒的大小分级、物质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质地的概念、分类与测定方法,掌握不同质地的生产性状;认识土壤结构种类和特性,了解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与特性;(二)土壤水分的数量、土水势、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土壤水能态:弄清土水势及其分势的物理意义,了解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征,熟悉测定水分能态的方法如张力计、中子仪的基础原理、安装、操作程序及所要注意的问题;土壤水运动:弄清达西定律物理意义,着重掌握非饱和流在田间条件下的运动规律;了解土壤水入渗、再分布和渗漏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了解气态水运动,如蒸发、夜潮及冻后聚墒产生条件,蒸发损失过程以及如何控制水汽运动,尽力减少水分损失的有效措施;土壤水循环与平衡了解土壤水平衡的基本原理,认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三)土壤空气状况与运动过程。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与大气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因;重点掌握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为什么说扩散运动方式是土壤空气运动的主要机制。(四)土壤热状况与热运动。了解土壤热量的来源,为什么说太阳辐射能是土壤热量最基本的来源;重点掌握土壤的热性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变化和相互关系;掌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三、土壤化学性质和过程(一)土壤胶体和表面化学特性。主要讲解土壤胶体的类型与性质,分析土壤胶体的表面类型与特征,阐述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分析土壤可变点荷与永久电荷的来源及性质,最后概括了土壤胶体的吸附特性、凝聚特性等主要特性。(二)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反应。了解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CEC的概念,掌握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基本规律、认识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肥的影响和意义。(三)土壤酸碱性阐述土壤酸碱性的成因与分布规律,分别讲解土壤酸性和碱性的类型与指标。(四)氧化还原反应介绍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氧体系、氢体系、氮体系、碳体系、铁体系和锰体系),讲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表达式以及氧化还原点位与pe、pH的关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五)土壤缓冲性介绍土壤狭义缓冲性和广义缓冲性以及缓冲量和缓冲曲线的概念,讲解土壤中主要的缓冲体系和缓冲机制,分析土壤缓冲性的影响因素。四、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一)土壤中生物的种类、数量表示方法及土壤生物活性的概念。了解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和特点;了解土壤动物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作用;了解土壤生物数量的表示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二)土壤有机质组成、特性与土壤碳素循环过程。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与性质;掌握土壤腐殖质的组成与特性,尤其是腐殖酸的性质;掌握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三)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的转化过程。掌握土壤氮素生物转化过程的主要环节;掌握土壤中磷无效化过程的途径;认识土壤钾的固定现象。了解土壤生物在全球碳、氮、磷循环中的作用。五、土壤形成与发育(一)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主要介绍常见的成土矿物与岩石种类;风化作用的类型、几种重要的土壤母质沉积体及其特征,其目的是揭示土壤的起源;(二)土壤的形成因素介绍土壤发生学理论,详细讨论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与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影响,揭示土壤形成的形成动力。(三)土壤的形成过程介绍常见的土壤成土过程,分析不同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反应,土壤的形成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结果,揭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如何形成的形成机制。(四)土壤发育过程。介绍土壤剖面构型以及土壤发生学层次的特征及专用编号等。了解土壤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概念,认识土壤的发育程度。六、土壤分类(一)介绍土壤分类系统。介绍土壤分类的原则;重点介绍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美国系统分类以及中国系统分类等分类系统的特点;(二)介绍中国土壤分布的规律,了解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地带性。了解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对于进行农业区划和因地制宜地开发土壤资源有重要指导意义。(三)介绍中国的主要土壤类型的特性。从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面积、主要成土过程、理化特性等方面分别介绍了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七、土壤调查制图与土壤信息系统(一)土壤调查制图的基本概念包括基本土壤调查、专项土壤调查、土壤概查与详查的概念以及不同比例尺土壤图的用途。(二)常规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以及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剖面的描述以及根据土壤剖面确定土壤的类型与边界。八、土壤管理与肥力调控(一)掌握土壤肥力的概念、分类及评价方法。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农业靠持续发展的基础。(二)了解土壤耕作和耕性调控。了解土壤耕性和耕作概念;了解农业生产上主要耕作方法及免耕技术;掌握土壤耕性改良的方法:1、农业生产中质地和结构不良土壤的改良方法。了解不良土壤质地的生产性状;掌握结构不良土壤的改良方法2、掌握土壤水、气、热状况的综合调控方法。改变土壤水、气、热状况的根本措施是改变土壤结构等物理性状;调节土壤水分是调节土壤水、气、热状况最有效、最关键的措施。3、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原则与管理措施。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农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掌握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以及强调增施有机肥以培肥土壤的科学道理4、了解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调节措施和方法。土壤的酸碱反应对土壤肥力有多方面的影响,多数土壤养分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较高。调节土壤酸性主要是中和土壤潜性酸,施用石灰可以土壤酸性;施用石膏、生理酸性肥料、多施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碱性。5、掌握土壤养分状况的综合调控。掌握土壤养分的概念及有效养分的表示方法;了解土壤养分循环及平衡施肥的原理;掌握土壤养分综合调控的措施;了解精准农业与土壤养分管理的关系;九、土壤质量与退化(一)土壤质量。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二)土壤退化的概念与分类。了解土壤退化的概念、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的异同、了解土壤退化分类及依据、我国土壤退化的基本态势、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及其成因。十、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一)农田土壤特征与管理主要介绍农田土壤与自然土壤的区别,分别介绍了高产土壤的特点、中低产田的类型与治理措施等;(二)我国土壤资源的问题与对策主要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土壤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三)土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分析土壤与环境保护及全球变化、土壤与视频安全、土壤保护与土壤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等。十一、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概述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发展概况了解肥料的作用、植物营养理论发展、肥料分类和施肥环节等。十二、植物营养原理(一)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了解植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二)植物的根部营养了解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养分的形态和部位、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的途径;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方式及其影响吸收的外部条件。(三)了解植物的叶面(部)营养和植物的营养特性。(四)了解植物的根际营养、根分泌物的应用作用等。十三、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一)植物的氮素营养掌握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与分布、氮素的营养功能、氮素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二)掌握氮肥种类和性质,了解氮肥的合理施用。十四、植物的磷素营养与磷肥(一)植物的磷素营养了解磷在植物体内的功能,植物吸收磷的主要形态;磷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二)磷肥的种类、性质和实用技术掌握磷肥的种类和主要磷肥品质;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技术要点。十五、植物的钾素营养与钾肥(一)植物的钾素营养掌握钾的营养功能,钾对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及作物缺钾的主要症状等。(二)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掌握主要钾肥品种及其性质和施用方法十六、植物中、微量元素营养了解植物主要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功能和微量元素缺乏的土壤条件等。气象学基础一、绪论(一)气象与气象学1、气象与气象学的定义2、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二)农业气象学1、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2、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二、大气与农业(一)大气的成分(二)大气的成分与农业(三)大气的垂直分层(四)气象要素三、辐射与农业(一)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二)地面和大气辐射1、地面和大气的辐射2、地面辐射差额(三)辐射与农业1、辐射波谱与农业2、光照强度与农业生产3、光照时间与农业生产4、光能利用与农业生产四、温度(一)大气温度1、大气的热量输送2、气温的时空变化⑴气温的周期性变化⑵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⑶气温的垂直分布(二)土壤温度1、土壤热特性2、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三)温度与农业1、气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2、土壤温度与农业的关系3、土壤温度状况的改善五、水分(一)空气湿度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2、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⑴空气湿度的空间变化⑵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水汽压的日、年变化(二)蒸发与蒸腾1、蒸发2、植物蒸腾3、农田蒸散(三)水汽凝结与大气降水1、水汽凝结的条件2、水汽凝结物3、降水⑴降水的形成⑵降水的表示方法(四)水分与农业1、水分的生理作用2、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3、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的关系⑴常用的土壤水分指标⑵土壤湿度单位4、降水与空气湿度对作物的影响5、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提高途径六、气压和风(一)气压和气压场1、气压及其变化2、气压场(二)风(三)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模式2、季风环流3、地方性风(四)风与农业1、风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2、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七、天气及灾害性天气(一)天气(二)灾害性天气与农业气象灾害1、干旱2、洪涝灾害和湿害3、冰雹4、寒潮5、冷害6、冻害7、霜冻8、热害9、干热风农业政策法规学一、农业政策法规与农业发展概述(一)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内容1、农业政策的含义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3、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二)农业法与农业发展1、农业法与农业法规的含义(包括法律与法规的含义,农业法与农业法规的有关含义)2、我国农业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3、农业法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4、农业法与农村经济政策的关系二、农业基本法(一)《农业法》修改的背景(二)农业的概念、地位与发展
本文标题:农业政策法规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