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春风沉醉的晚上》优秀课件
《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作者简介三十年代,郁达夫对美国友人史沫特莱说过:“I’mnotafighter,butonlyawriter(我不是一名战士,我只是一个作家),”但事实证明,郁达夫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战士。从强烈感伤的“自叙传”到沉静淡泊的散文化。作品主要特色情节单纯自然朴素情感真挚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受日本“私小说”影响较大,作品不以情节见长,疏于结构安排而擅长心理和情绪的宣泄。他在小说中塑造的“零余者”形象,在现代文学史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郁达夫的小说充满感伤情调,笔调自然,语言清新,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郁达夫的作品中,积极与消极,希望与失望,健康与病态,明朗与晦暗紧紧胶着在一起。他的抒情文笔,是舒徐地,飘逸地,宛如悠扬的弦乐,韵律轻盈,从容。叙事时,他不慌不忙,娓娓而谈,于行云流水间显示潇洒地气度。——许子东《郁达夫新论》《沉沦》《茑萝集》《达夫游记等》12卷本《郁达夫文集》主要作品《沉沦》是郁达夫的第一个小说集,也是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郁达夫小说是以真情实感胜人的,从抒写私人的真切感受出发,把这种感受扩展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这是他的一些优秀小说的重要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郁达夫与创造社新文学开始之初,各种文学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是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两个文学团体。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中坚力量。创造社是文学研究会之后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社团,1921年6月在日本成立,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都是当时在日的留学生,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限。前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后期发生分化,一些作家提倡革命文学。接受了欧洲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也给创造社以影响。从总体上说,创造社作家的创作方法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侧重表现自我,尊重作家个性,长于抒情而不注重对客观生活做细致的描摹。在叙事方式上,多采用第一人称,作品有自叙传色彩。创造社较早接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为我国现代派的发展开了先河。•郁达夫有两类作品:一类是极端苦闷、欲望的作品;一类却是非常纯净、美好的作品。前者可以说是哀情;后者是纯情。郁达夫善于写这两种极端的感情。《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是一部非常优美的纯情小说。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篇非常精美的作品。这篇小说的标题就非常富有诗意,可以体现出郁达夫的才华。《春风沉醉的晚上》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郁达夫《忏余独白》在郁达夫的创作史上,《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过渡性的作品。从主题上,他由早期的表现“性的苦闷”转向表现“生的苦闷”;从题材上,由单一的知识分子领域扩展到劳苦大众至整个社会;从艺术风格上,也开始由感伤式的自剖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再现。叙述方法——“自叙传”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一位知识分子青年(“我”)与一名青年女工(陈二妹)间的交往故事。一、思想和情感•作品比较单纯,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很平凡,仍然是叙述自我身边的凡人琐事。保留了郁达夫小说的基本叙述风格。但是,其思想、感情的基调却非常纯净。简单地说,作品就是从平凡而苦难的人生中提升纯洁感情。作品虽然仍然是写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段交往,但是,没有欲望的东西,只是那种非常美好的感情。男主人公是第一人称的“我”,是一个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子,没有工作,精神痛苦、迷惘。女主人公叫陈二妹,是一家烟厂的工人,孤苦无依。由于住在一个阁楼上,经过一段交往,两个人产生了很普通又很纯洁的感情。就是那种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情感。二、情感过程•为什么这样一种很平凡的情感,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呢?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所谓文学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一方面是作家对人性内在情感的深切理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家出色的表现力。这里表现力,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小说技巧。郁达夫一般不太注重小说的外部技巧,他的很多小说都是以表达内心世界为目的的。顺乎情感,一任感情的宣泄。但是,这篇作品却很有技巧的,情感被适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是无节制的宣泄。•这种技巧,就是设计一个非常独特情感过程。作品中两个人的感情,不是直接完全表达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建立起来的。在那种富有变化的委婉曲折的过程,完成情感升华。在这样的过程中,叙述者我的情感变化的幅度比较小,他作为知识分子,从开始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到最后仍然是人道主义的同情,其迷惘、消沉的精神状况也没有改变。但是,陈二妹却存在着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分几个步骤:1、陌生•我和她打个招呼,而陈二妹却没有理他。我只是瞬间的对于女工的同情。2、好奇•陈二妹对我的特殊行为产生好奇的心理。问他为什么总是看书,整天在屋里不出去。我说,不是看书,只是对着书呆在那里。我身体不好,营养不良,又失眠。精神颓废、沮丧。而陈二妹却感到奇怪,无法理解。3、第一次亲密接触•陈二妹对我产生好感,给他一个面包,请他吃香蕉,两个人开始第一次亲密接触。但是,是非常纯洁的。陈二妹的善良以及朴素的感情初步显现出来。她以一种女性的思维和感情去理解他,在陈二妹的眼力,我和他一样是孤苦无依的人。没有工作,没有朋友,生活饥寒交迫。所以很关心他,让他不要抽烟,要他把抽烟的钱节省下来,这些钱可以付房租和买衣服。4、误解•陈二妹对我的特殊行为产生误解。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开始误解他。陈二妹对他的态度开始改变。因为天气热,他神经衰弱,晚上睡不着觉,他总是昼伏夜出,白天在阁楼上,晚上出去到处乱走。陈二妹觉得他行为可疑,不是好人,是盗贼。对他是责备,规劝的目光。甚至还有冷笑。那么,这种误解,一方面是从反面叙述陈二妹的善良人格。另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的曲折性。5、消除误解•陈二妹看到我用买来巧克力香蕉等食物,感到很吃惊,就规劝他,说你何苦要吃这些好东西,何必穿这样的好衣服,何必抽烟等。你这样靠靠偷盗是靠不住的。于是,我就解释为什么晚上出去,没有衣服;神经衰弱,所以要晚上去散步,吃的东西和穿的衣服,都是用稿费买来的。陈二妹消除了误会,急忙道歉。我看到陈二妹这种单纯、善良的性格,灵魂也得到提升。觉得周围有了一点光明。•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委婉的过程,这种情感被十分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是作品富有感染力的最主要原因。三、被夸张的“穷”及其个性意识•除了情感过程之外,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穷”,即“生的苦闷”。郁达夫是最善于写知识分子的“穷”。他的许多作品都以知识分子的“穷”为表现对象。作品对穷的描写也非常出色。•“我”是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精神痛苦、迷惘。他留学归国,却找不到工作,没有固定的居所,除了几本书以外,一无所有。作品一开始就渲染他的“穷”,失业,不断搬迁,连续搬迁了三次,象一条无家可归的狗一样,狼狈不堪。因为交不起房费才搬到这个阴暗、狭小的阁楼里。一些细节是比较精彩的。•用书当床,当写字台,当椅子。这个细节非常精彩,把“穷”写到了极点。翻译小说,创作小说。由于因为没有换季的衣服,整天蹲在屋里。白天不敢出门,晚上出去散步。结果被陈二妹当作盗贼。这个细节也非常好。营养不良,神经衰弱。晚上出去散步,神经衰弱倒是有所好转,但是,身体好转以后,面包又成了问题。•得了五块钱稿费,本来想好好计划下用,但是,一想到反正也是不够花,干脆就花个痛快。于是就买了些水果巧克力等给陈二妹。在作品结尾的时候,他除去交房租的钱,只剩下二三角钱了。明天不知道该怎么活着。怎样理解这种“穷”?•1、这种对穷的描写,存在着明显的夸张色彩。穷本质上是生存危机。是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无法满足。但是,郁达夫本人,或者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总体上看并无生存危机。起码要比今天的知识分子在物质上更优越一些。即使是小学教师,也可以雇保姆的。•2、最重要的是人性解放的思想。郁达夫通过对“穷”的夸张,要表达的人的尊严精神。他要通过人的生存苦难控诉,呼唤人的权利,人的解放。所以,也可以说这种穷的描写是人的解放的时代精神,在郁达夫作品中的体现。•郁达夫不象后来的左翼作家那样,要拷问穷的政治根源和经济根源,而是强调人是物质贫困的状态下,精神上的屈辱。重在精神上的痛苦宣泄。那么,呼唤的是人与人的平等和尊严。•3、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不具有更高的意义,甚至是堕落的标志。“重义轻利”,君子好义,小人好利。孔颜乐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厉害喜欢用穷来标榜自己的道德境界。“穷”是人格崇高的代名词。“清贫”、“两袖清风”,贫和清白、清洁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富往往有一定的危险性。富贵与堕落联系在一起。四、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卑•作品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知识分子,另一个是工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五四时代精英知识分子/启蒙知识分子与民众/被启蒙的对象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暗示了后来五四思想丧失的某种必然性。•知识分子是灰暗,颓废,陈二妹却是纯洁,充实。•作品中的知识分子苦闷的、迷失的,灰暗的,没有任何归属。特别是道德上的灰色感,带这微微的欲望的那种心理。但是,陈二妹却很质朴、纯洁,充实。特别是她具有一种反抗性。对社会压迫的那种朴素的反抗性。这里,应该说流露出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时的自卑情结。和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样的情感。这种现象在五四时期不是个别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大众面前,感到渺小无力。•作为知识分子,主要一种精神、思想的力量。而工农大众却是可以成为社会革命的力量。20年代中期以后,大众被看作是革命的主力。知识分子逐渐边缘化。在左翼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投身到工农大众之中。再往后,知识分子就是工农大众的学生。必须放弃自己的臭架子,接受大众的教育。后来知识分子就成为被改造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国知识分子由道德自卑,到思想改造,知识分子本身的思想价值被全部否定。这种现象,在80年代以后才逐渐好转。•在整个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知识分子的价值全部丧失。这本身,就意味着这种革命的非现代性。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知识,没有知识就不是现代社会。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革命实际上并未在本质上带来了历史的进步。只是改朝换代而已。人物形象分析•“我”•既自伤于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无能为力,又充满着对纯洁感情、善良人性的珍惜和向往。•社会的黑暗不公,是导致我贫穷没落以至愤世嫉俗的根源。通过“我”的命运,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批判主题。•陈二妹•善良、真诚却弱小无助,被压在社会底层,承受着苦难和欺凌。她对于剥削压迫她的资本家十分痛恨,对于与她一样的受苦人深为关切和同情。她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既凸现了她心灵的美好,也客观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剧烈。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于社会中“被欺凌与被侮辱者”的深刻同情,严正控诉了极度不公平的社会。“我”和陈二妹的相互关系又进一步深化了作品主题。陈二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对陈二妹的感怀和珍惜,既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感情,又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是对于人间真情的一首颂歌。在艺术上,《春风沉醉的晚上》既继承了郁达夫早期的感伤和抒情小说的特点,又有新的发展:它不再是完全的情感的倾泄,而是更为含蓄深沉,将强烈的情感寓于客观描写之中。艺术特色1、主客观结合作品中,“我”的主观情感抒发,我和陈二妹的命运及两人间情感关系的客观描写,相互映衬,由各为整体,共同构筑起作品的艺术世界。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在这种主客观结合的艺术氛围中得到充分表现。2、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形象和故事在“我”的视野中展开。作者既借之融入强烈的感情,增添作品的抒情色彩,又为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铺垫基础。故事从我而出,我所见者、感者可充分展示,而不为我所见所感者则留给读者去思索回味。所以,作品中人物的心潮固然是波澜起伏,故事情节也颇具曲折和幽婉,艺术结构非常巧妙。3、对比的手法①环境——人物的对比主人公居住的外部环境肮脏、丑陋和女主人公美好、纯朴的内心世界形成对比,
本文标题:《春风沉醉的晚上》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27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