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八讲--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
第八讲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二十年代小说三十年代小说人生写实派左翼文学(上海)(文研会为主)主观抒情派京派文学(北京)(创造社为主)海派文学(上海)一、左翼小说(一)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1、茅盾的创作2、茅盾小说的价值最先创造了中国式的“三部曲”的写作方式。刻意追求、探索小说的史诗性效果,全景式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作品兼具广阔的历史内容和巨大的思想深度。《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子夜》中篇《林家铺子》3、“社会剖析小说”的影响左翼作家中出现了一种以社会重大事件为背景或表现对象,旨在反映社会危机和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叙事,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如吴祖湘、叶紫、沙汀(二)丁玲(1904-1986)三个时期、三种创作心态二十年代:《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三十年代:《韦护》《一九三0年春上海》四十年代延安期间的创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东北作家群”作家(流亡作家群)1、萧红(1911-1942):特殊的苦难经历1)关注“人生的苦难”,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生死场》:展示苦难中原生态的残酷和野蛮,女性惨烈的生存境遇,同时也充盈着勃勃的生命力量。关于生与死、关于人的“异化”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永恒的悲哀与忧郁、永远无法回去的家2)“诗话小说”的特色作品弥漫着忧郁的基调,来源于孤独的心灵对自我和人的非人处境的哀怜“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留下痕迹。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因为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呼兰河传》)色彩斑斓的意象和诗化的抒情“蓝天凝结得那么严酷,连一些皱折也没有。他用了他所有的目力,探究着蓝色的天边外,是否还存在着一点点黑点,若是还有一个黑点,那就是赵老太太的车子了。可是连一个黑点也没有,实在是没有的,只有一条白亮亮的大路,向着蓝天那边爬去,爬到蓝天的尽头,这大路只剩了狭窄的一条。”(《后花园》)“老人在冰天雪地里,在夜间没人走的道路上筛着他的胡须,筛着全身在游移的筋肉。他走着,他的灵魂也像解了体的房屋一样,一面走,一面坍塌。”(《看风筝》)“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过了十天半月的,又是送神的鼓当当的响,于是人们又着了慌,爬墙的爬墙,登门的登门,看这一家的大神显的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衣裳。听听她唱的是什么强调,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跳到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两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呼兰河传》)“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里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只有远远的狗叫,那或许是从白旗屯传来的,或者是呼兰河的南岸那柳条林子里的野狗的叫唤。总之,那声音来得很远,那已经是呼兰河城以外的事情了。而呼兰河的全城,就都一齐睡着了。”(《呼兰河传》)2、萧军(1907-1988):《八月的乡村》3、端木蕻良《鴜鹭湖的忧郁》、《科尔沁旗草原》二、京派小说关于“京派”:30年代以北平为中心,疏离现实政治而亲近自然人性,采取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和严肃性(一)“京派”文人的特点:1、耕种“自己的园地”,远离政治,安于书斋,追求个性自由独立。2、“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周作人的巨大影响3、“京派小说”特色发展出两种叙事风格:一为抒情体多从乡土社会或回忆中构筑一种理想的完美世界,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小说。比如如沈从文、废名、芦焚、萧乾等人的作品一为讽刺体:站在主流话语之外考察民族和人性的改造问题,如沈从文《八骏图》、废名《莫须有先生传》等(二)京派小说作家1、沈从文(1902——1988):独特的文化观念:“返朴归真”再造中华民族的灵魂,应当从民族文化的原始生命力中寻找活力,回归一种强悍、自由、纯净的生命状态沈从文的两个世界:关于“乡下”和都市的思考。如《虎雏》重要作品:《边城》《萧萧》《长河》《八骏图》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崇拜朝气、力量和强悍,他强调的人性,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原始野性的生命力。《边城》:理想的乡土世界与人生感伤“我除了存心走我一条从幻想中达到人与美与爱接触的路,能使我到这世界有气力寂寞的活下来,真没有别的可做了。已觉得实在生活中间感到人与人精神相通的无望……只从自己的头脑中建筑一种世界,委托文字来保留期待那一个时代的心与心的相通。”人生的荒谬,生命的悲剧本质,现代文明对自然之美的入侵,都在困扰着他。对湘西之美的展示,只能在“牧歌”的理想层面对渴望安宁的人类心灵暂时给予抚慰,却也透露出挥之不去的忧郁。2、林徽因:《九十九度中》等小说3、李劼人的“大河小说”长篇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海派小说(一)初期:张资平和叶灵凤(二)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现代派小说1、“现代派”的引进探讨人的心灵世界和主观感受,尤其是人类精神的“异化”2、海派小说产生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上海商业快速发展,同时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取材和立意与当时的主流革命文化保持距离1932年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一个具有都市性和现代性文学流派的形成3、“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流派依靠感官认识都市,反映都市人群的精神变异刘呐鸥(1905-1940)《都市风景线》——“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穆时英(1912-1940):“新感觉派的圣手”擅长用色彩、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来反映都市里的繁华和喧哗。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雕塑》等《上海的狐步舞》是新感觉派都市描绘的经典之作特点:对于底层人的关注关于“地狱”和“天堂”的思考穆时英小说的现代性:对“孤独”与“颓废”的展示《公墓》序言:“每一个人,除非他是毫无感觉的人,在新的深底里都蕴藏着一种寂寞感,一种没法排除的寂寞感。每一个人,都是部分的,或是全部的不能被人家了解的,而且是精神地隔绝了的。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这些。生活的苦味越是尝得多,感觉越是灵敏的人,那种寂寞就越加深深地钻到骨髓里。”“人在母亲的胎里就是个孤独的胎儿,生到陌生的社会上来,他会受崇拜,受责备,受放逐,可是始终是孤独的,就是葬在棺材里边的遗骨也是孤独的;……绝对的人和人中间的了解是不可能的事,纵然有友谊,有恋——恋也只有相对的了解。”(《PIERROT》)“突然被扔到铁轨上,一面回顾着从后面赶上来的,1小时50公里的急行列车,一面用不熟练的脚步奔逃着的,在生命的底线上游移着的旅人。23年来的精神上的储蓄猛地甭坠下来,失去了一切概念,一切信仰;一切标准、规律、价值全模糊了起来;于是,像在弥留的人的眼前似地,一想到‘再过一秒钟,我就会跌倒在铁轨上,让列车的钢轮把自己碾成三段的吧’时,人间的欢乐,悲哀,烦恼,幻想,希望……全万花筒似的聚散起来,播摇起来。”《白金的女体塑像.自序》穆时英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熟,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而且在艺术表现上有着令人惊异的先锋性,其探索和实验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刘呐鸥、穆时英小说的局限性:对现代主义还停留于“模仿”的表层,未能深入到精神深处的怀疑与批判。施蛰存(1905-2003):短篇小说集《上元灯》《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中篇小说集《将军底头》等小说的心理分析与现代体验:善于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无意识比如《春阳》《梅雨之夕》:作为一篇心理分析小说在新感觉小说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历史小说《石秀》《将军的头》《鸠摩罗什》等,展现出现代人性和精神生活的复杂性新感觉派小说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表达技巧上都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它的出现不仅是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形式上的尝试和实验,更是对思维方式、感觉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的全新选择,缩短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三)四十年代:张爱玲、苏青、予且、谭惟翰、施济美、汤雪华等,使海派小说延续和发展
本文标题:第八讲--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2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