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考研笔记整理)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考研笔记整理)目录第一章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略)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第三章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第四章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第五章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第六章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第七章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第八章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研究(略)第九章中国新石器文化总考察和文明起源探讨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石器时代该概念最早产生于欧洲,依据欧洲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而确立,经历了一定的发生、发展和确认的过程。欧洲中石器时代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年代上,始于更新世最后一次冰器之后,属全新世,结束于农业出现以前;文化源流上,源于欧洲本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环境上,气候逐渐变暖,冰川消融;经济上,仍属于广义的包括渔猎和采集的食物采集阶段;技术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兴起的细石器技术工艺在中石器时代继续存在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大多数考古学家目前仍不使用中石器时代的概念,中国关于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源于国外,由于考古发现和资料积累的缺乏,目前无法肯定或否定中国存在典型意义上的中石器时代,若承认中石器时代只是由于环境与生态的变化,在文化上作为一个一般意义的转化阶段,中国无疑应该存在中石器时代。中国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山西大力沙苑文化、于家沟遗址、独石仔和黄岩洞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华北地区有:东胡林遗存、转化遗存、于家沟遗存、南庄头遗存;长江以南及华南地区有: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存、玉蟾岩遗存、顶蛳山一期遗存、甑皮岩一期至四期遗存、庙岩遗存、大岩三期遗存。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两种模式:华北地区盛行细石器,经济形态表现为狩猎和采集;华南地区基本延续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砾石石器工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显著标注及经济形态:华北地区人类农业模式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陶器出现为标志;华南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以广谱性的渔猎、捕捞和采集经济为主,暂以陶器出现为标志。第三章——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黄河流域(大地湾、裴李岗、磁山、后李)大地湾文化——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的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而提出明明,主要分布于甘肃的陇东地区和陕西的关中地区,以渭河下游地区较为密集,陕南汉水上游部分地区也有分布。重点遗址有大地湾遗址、白家村遗址、西山坪遗址,文化特征着重反映在器物方面,陶器均手制,陶胎较厚,敷贴模制,工艺原始,器型种类少,石器数量少,器形简单,以打制为主,有比较发达的骨器,蚌器制作也有一定规模,可划分为大地湾和李家村两个文化类型。大地湾文化时期定居生活已确立,并且拥有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属于发展中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裴李岗文化——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代表而命名,分布在河南境内40多个县市,重点遗址有裴李岗遗址、莪沟北岗遗址、贾湖遗址、石固遗址、水泉遗址、中山寨遗址,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陶器和石器上,陶器手制,泥条盘筑,石器有打制、磨制、琢磨兼施三种,分裴李岗和贾湖两个文化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农业,采集和渔猎为辅助,出现手工业,属发展中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磁山文化——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太行山东麓,重点遗址有上坡遗址、北福地遗址,陶器手制,泥条盘筑或手捏制,石器多磨制,骨器较发达,农业当处在刀耕火种的方式,饲养业发达。后李文化——以山东临沂李官庄遗址得名,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重点遗址有后李遗址、小荆山遗址、西河遗址,陶系单一,手制,石器有琢制、打制、磨制三种,可分后李和西河两个文化类型,除原始农业外,采集、渔猎及家畜饲养也为当时的主要生产活动。北方地区兴隆洼文化陶器种类简单,石器多为打制,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挖在生土上。琢玉工艺较突出。经济形态有农业为主和渔猎、采集为主两说,该文化中发现有不少公共祭祀遗址。长江流域(彭头山、皂市下层、城背溪、跨湖桥文化)彭头山文化——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而命名,分布在湖南省北部,集中于洞庭湖周围和湘、资、沅、澧四水下游地区,代表性遗址有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文化特征集中反映在陶器和石器方面,陶器以夹炭夹砂陶为主,应为泥条贴塑制成,石器以打制为主,极少磨制,房屋建筑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栏式、台基式几种,该文化已有了早期稻作农业,出现了专门的公共墓地。皂市下层文化——以湖南石门皂市下层为代表,该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推动了对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研究,分布集中于洞庭湖周围,分布范围较碰头山文化有较大扩展,重点遗址有皂市遗址、胡家屋场遗址、坟头堡遗址,陶器中质地疏松、火候较低的夹炭陶占大部分,泥片贴塑法制成,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发现有地面铺沙、居住面垫红烧土以防潮的地面建筑。城背溪文化——以湖北枝城市城背溪遗址得名,其发现推动了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分布于长江三峡东部至江汉平原之间的长江沿岸,重点遗址有城背溪遗址、柳林溪遗址,陶器有夹炭、夹砂、泥质三种,手制,或泥片贴塑,或泥条盘筑,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打制的石片。经济生活是以种植水稻为基础的原始农业,渔猎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跨湖桥文化——以浙江萧江跨湖桥遗址发掘而命名,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文化特征主要反映在陶、石、骨、角和木(竹)器等遗物方面,陶胎呈黑色为该文化陶器的一个显著特点,石器均磨制,木器发现较多,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另从事原始纺织、编织、木工等手工劳动。华南地区(定蛳山文化、其他诸遗存)定蛳山文化——因广西邕宁县定蛳山遗址而得名,以定蛳山遗址第二、第三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以南宁为中心的周围地区,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不少蚌器、骨器和石器,陶器手制,器类单纯,石器以石斧和石锛为大宗,均通体磨制。早期以定蛳山遗址第二期为代表,晚期以第三期为代表,该文化盛行不同类型的屈肢葬,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稻作农业尚未出现。其他诸遗存——甑皮岩五期类文化遗存、大岩五期类文化遗存小结农业文化发展水平及历史地位原始农业——北方地区主要是粟和黍,南方地区主要是水稻,开始栽培蔬菜;原始饲养业——已有饲养鸡狗猪牛羊等家畜,成为原始农业经济重要补充;原始建筑业——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环壕聚落为这一时期主要特点,建筑遗址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及地面铺垫红烧土等地面建筑;原始手工业——制陶,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两种,技术趋于成熟,中原地区制陶主要成就为彩陶和白陶的出现;制石,磨制技术较为成熟;制骨,骨器加工技术普遍提高,兴隆洼文化骨器最为发达;制玉,北方玉器出现和使用较早;精神文化——原始音乐、原始宗教已有发展。社会生活和发展状况黄河中游地区以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为主体的核心文化区,经济形态以粟、黍作农业为主,已有男女简单自然分工;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及后发展起来的北辛文化为一个独立文化区,定居农耕生活已有一定发展;长江中游彭头山、皂市下层和城背溪文化组成了以原始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的文化区;辽西兴隆洼文化及其后继赵家沟文化形成独立文化区;华南定蛳山文化农业经济痕迹不明显,渔猎采集占较大比量。第四章——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群为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个省区内,此外在河北、湖北、甘肃和内蒙古邻近中原的边远地区也有分布,中心分布区在关中——陕南——晋南——豫西,典型仰韶文化及相关外围遗存重点遗址有:大地湾遗址、北首岭遗址、福临堡遗址、瓦窑沟遗址、案板村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元君庙遗址、泉护村遗址、横陈村墓地、史家村墓地、何家湾遗址、龙岗寺遗址、庙底沟遗址、西阴村遗址、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王湾遗址、大河村遗址、后冈遗址、西水坡遗址、下王岗遗址、以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王村文化为主干的仰韶文化,被有些研究者称为“典型仰韶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器物方面,陶器均手制,泥条盘筑,早期以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灰陶与黑陶呈增加趋势,早晚期都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生产工具中石器和骨器发挥主要作用。半坡、庙底沟、西王村三个前后相接续的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仰韶文化群内考古文化划分(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后冈一期、大司空、大河村、下王岗一二三期文化)半坡文化——以原来的半坡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手制,质地多为夹砂和泥质红陶,生产工具中石器以磨制为主,建有大型环壕聚落,居址排列有序,以圆形半地穴为主要建筑形式,村边有公共窑场,村外有公共墓地;庙底沟文化——以原来的庙底沟典型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彩陶除黑陶外,还有红彩和白衣彩,生产工具中石器以磨制为主,普遍采用钻孔技术,居住建筑多仍为半地穴式;西王村文化——以原来的西王村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也有较大比例,器口普遍采用轮修技术,石器多为磨制,房屋建筑以地面木构建筑为主要形式;后冈一期文化——以原来的后冈下层遗存为基础命名,陶器以泥质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多素面陶;大司空文化——以大司空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灰陶为主,彩陶以红褐色为主;大河村文化——以大河村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晚期流行轮制技术,居址平面有长方形、方形、圆形三种,有单体建筑,也有多间连建和套间地面建筑;下王岗一二三期文化——以下王岗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石器以磨制为主,穿孔技术出现较早,房屋建筑以地面式为主,有大型公共墓地。仰韶文化聚落明显特点1、由大小不同按一定规则顺序排列的房子构成聚落的中心;2、有中心广场一类的公共活动场所;3、有公共窑场;4、居址外建有壕沟、哨棚之类的防御设施;5、居址附近有成片的公共墓地。仰韶文化时期居民有定居的聚落,他们有较为稳定的经济生活来源,人们已掌握了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也饲养家畜,还从事采集渔猎活动。仰韶文化居民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要载体是彩陶和陶塑,音乐也有一定发展,制作的乐器有陶埙和陶号角,其居民可能奉行图腾崇拜、天体和大地崇拜、生殖崇拜、灵魂和祖先崇拜,仰韶文化墓葬多数为土坑葬,约四分之一为瓮棺葬。由聚落布局可以发现仰韶文化存在多级社会结构,全村为第一级结构,大型和中性居址分别为第二、三级结构,小型居址为第四级结构,史前居民建立个体家庭,大体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仰韶文化所处发展阶段大致有“母系说”、“父系说”、“母系向父系转化说”,从陶器轮制技术开始发明、房屋建筑分间或套间形式出现、多人二次合葬出现和消失、成年异性二人葬出现、男性生殖崇拜出现五方面来看,仰韶文化社会性质应当有一个转型的时期。黄河下游(北行、大汶口文化)北辛文化——因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而提出命名,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地区的汶、泗河流域,重点遗址有北辛遗址、东贾柏遗址、苑城遗址,陶器方面,陶色不纯,以黄褐色为主,出现慢轮休整技术,石器数量较多,骨、角器制作比较发达,可分为北辛、苑城、白石村、二涧村四个文化类型。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手工业主要表现在制陶、制石和制骨方面,可能出在母系向父系过渡时期。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系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重点遗址有大汶口遗址、王因遗址、大墩子遗址、刘林墓地、花厅墓地、野店遗址、西夏侯遗址、尚庄遗址、三里河遗址、陵阳河遗址、北庄遗址、尉迟寺遗址。早期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并有少量彩陶,石器磨制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中期以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石器磨制精细;晚期泥质灰、黑陶比例明显提高,轮制技术得到普遍运用,骨、角、牙、玉器加工技术进一步发展。大汶口文化可根据早中晚三期划分为9个类型,早期主要有王因、刘林类型,中期有大汶口、北庄和花厅类型,晚期除大汶口类型外,新出现了尚庄、陵阳河、三里河、尉迟寺类型。房屋建筑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建筑技术有很大进步,大汶口文化的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和采集以及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业在北辛文化积淀和发展的基础上,都有了长足进步。文化艺术成就突出变现在彩陶、雕刻、陶塑、图像文字等方面
本文标题: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考研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6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