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五)•一.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资本的原始积累•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后者在初期是适应生产力水平的,但是当生产力增长尤其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后者成了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从14世纪末开始: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在封建行会的约束下的小手工业的简单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内部生产者两极分化,条件好的变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其余的成为雇佣工人。师徒制变为雇佣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人和高利贷者在封建社会末期积累的财富逐渐增加,大商人成了包买商,并控制生产资料的供给。生产者想他们借贷,无法偿还就只能把作坊抵债。他们就成为了工业资本家。2.资本的原始积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历史过程。两个手段【1】剥夺农民土地【2】掠夺货币财富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变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政治上资产阶级夺取地主阶级的政权。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3.价值量的决定•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作为和自然经济的对立面出现的,后者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它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成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随着分工的深化,形成专门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因此就需要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有所有,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必须要交换。私有制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导致了等价交换。劳动产品就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因素。二因素决定于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对立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3.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质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量是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正比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前者是不需要专门训练和培养就一般劳动者就能从事的劳动。复杂是简单的多倍。这不是商品生产者计算的,是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从简单是价值形式出发到扩大的,再到一般的,最后就到了货币形式。一方面揭示了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阐明了货币生成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货币的必然性和历史性。•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五种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级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只代表价值。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2】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浪费社会资源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生产者劳动具有两重性,既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有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贯穿于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1)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的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其他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矛盾进一步发展成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劳动价值论的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劳动价值论的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2.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价值包含三个部分:怕【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训练和教育所必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资本家雇佣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不是商品。(二)资本主义所有制•1.所有制和所有权•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所有制和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讲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支配,并凭借占有完成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所有制就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所有制的经济形态就有了法律形态,就是有排他性的所有权范畴。所有制和所有权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劳动的关系。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3.资本积累•4.资本的循环周期与再生产•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6.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不断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尽可能的获取剩余价值。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生产物质资料和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征: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成果或产品属于资本家•价值的增值过程就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资本家为劳动力预付的价值。•雇佣劳动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无偿给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他集中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独特的社会关系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二)•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劳动转移到产品中,转移的这部分价值和原来相等,不多不少。•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的,而是工人生产出来的。工人创造的价值,不仅有自己劳动力的价值,还有剩余价值•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基础上,延长工作时间而获得的。工作日越长,剩余价值就越多。•相对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客观后果是整个社会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工业自动化:工业机器人和工业生产线3.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的积累。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把其用于个人消费,而生产规模不变这是简单再生产。其不仅生产产品,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关系本身。因此简单再生产是物质的再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家的瓜分的剩余价值不仅个人消费,剩下的转为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导致了两极分化以及失业。因为资本的有机构成的趋势是不断提高的,这是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形成相对过剩人口。4.资本的循环周期与再生产(一)•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值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在流通过程中也在运动。产业资本的运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两个前提: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共存;三种职能必须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因此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的周转是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影响周转快慢的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经济制度因素的制约。资本运动过程中,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共存性,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样才能保证资本无止境的价值增值运动。这个不是能够经常具备的,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经济危机和波动4.资本的循环周期与再生产(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社会生产连续不断进行,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就是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社会总价值划分的三个部分:CVM。•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在生产者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生产就会停顿。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实物得到替换是客观规律。•两大部类内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继续,也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生产资料要满足本部类的实物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后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也要满足扩大后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既是总量上的比例,更是结构上的比例,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盲目性使其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这是资本主义不能克服的。只有通过经济危机来调整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工资: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本质都是最大的压榨工人。虽然现在工人的工资一直在不断的提高。•大量的利润会从低利润率的部门向高利润率的部门集中,最终达到社会平均利润率。这是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的必然结果。最终是整个阶级的剥削程度。共同的阶级利益。6.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揭示了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7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