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目录一、前言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三、虹口区文化创意产业简介四、成功案例列举1、多伦路文化名人街2、1933老场坊五、结语一、前言上海市虹口区位于东经121度29分,北纬31度15分,地处上海市市区北部稍偏东,是上海中心城区之一。系冲积平原,约在公元6至8世纪成陆,域内原河流纵横成网,现仍有大小河流13条。在全球步入创意经济时代之时,地处北外滩的重镇——虹口也同样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契机。进一步挖掘虹口文化底蕴,充分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创意的驱动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将是贯彻执行全面、统筹、协调、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勇于面对时代挑战的生动体现。同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虹口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二、文化创意产业的涵义英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上海市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只是认为创意产业的产业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国内外相关产业和案例的简要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必须包含人的创造力内容;(2)可以产业化或者具有一定的产业化潜力;(3)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外在体现;(4)具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所以,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来源于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智慧,并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目前我国统计指标体系中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最为接近的是“文化产业”。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规定,文化产业被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三、虹口区文化创意产业简介目前,虹口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2家,其中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11家,入驻企业847家,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信息服务、数字媒体、文化时尚等产业。今年上半年,园区共实现三级税收2.35亿元,同比增长60%,区级税收1.15亿元,同比增长72.1%。此图为“花园坊”上海节能环保中心效果图在积极的引导之下,虹口区各创意园区纷纷打造自身鲜明的特色,吸引相关企业纷至沓来。由宰牲场“变身”而来的1933老场坊已成为上海时尚新地标之一,吸引着各界人士竞相前来。“多伦路文化街名人街”也已成为了本市文化旅游线路的首选之一。虹口区下阶段将继续保持产业和园区良好的发展态势,以中央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为契机,从“拓展建设思路、突出发展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经济贡献,强化产业集聚、打造品牌园区,突出政策效应、提升园区功能”四个方面入手,推进虹口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文化环境文化品牌文化产品四、成功案例多伦路文化名人街1933老场坊由于特色鲜明,虹口区创意产业园区已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园区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的北段,是一个具有相当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明传统风貌特色的地区。本地块的东北部与中部以多伦路为核心的地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便已成功地改造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在上海曾名噪一时。后因缺乏总体与长期的功能与配套规划,并且存在管理问题而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而逐渐低落。现经过全新打造,重新对之进行保护、更新与发展,使之成为上海的一条名街。在扩展多伦路原来的线性发展中,建构四川北路——多伦路商业、文化、休闲步行区;形成一个以商业服务、餐饮、休闲、娱乐、展示等多功能综合的,适合于广大市民与国内外旅游观光者前来购物、游览、休憩、健身、娱乐等多种活动的公共生活场区。整个街区在保持原来的尺度、肌理与空间文脉的原则下,开辟一系列大小广场、绿地,通道与小径将保留或新建的建筑组织起来。这样既缓解了四川北路的压力,又为多伦路商业、文化、休闲步行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还为原来居住在这里低劣生活环境下的居民创造了改善生活品质的机会。完善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使之与地段内的大小广场、绿化、通道、小径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此外还要使这些建筑不仅在视觉上并在使用上为本地块发挥更大的核心作用。以弘德堂广场为例,由于其建筑较为完好,且东侧较大西侧较小,则考虑一绿化为主。结合整个地块的改造,对其本身和周边进行整治,妥善解决好交通、停车、绿化等方面的问题。鸿德堂广场平面图多伦路的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改建完成后的多伦路将充分发挥四川北路的商业传统优势与多伦路文化名人步行街的特点,并把多伦路向东面与北面的四川北路方向开放,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将步行街扩展为步行区,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生活街区。1933老场坊建筑名称: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建筑地点:虹口区溧阳路611号设计师: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营造商:上海余洪记营造厂保护等级:暂定为四类保护建筑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建筑层数:5层结构方式: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的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在上海虹口区沙泾路正式建成。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设计者将建筑工艺与工业生产工艺完美结合,所有水泥皆从英国进口,坚固无比。营造者以高超的专业水准,将设计蓝图营造成宏伟而雄浑的建筑实体。正是这当时具有租界官方、国际、国内背景的三方,联手打造了惊世之作——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老场坊历经战火硝烟,虽然数度关闭,难掩萧条,但是建筑本身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2002年现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现宝山区副区长夏雨第一次来考察老场坊。2006年8月1日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锦江国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原工部局宰牲场的租赁协议,正式启动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如此流畅的生产工艺,精密的房屋结构,卓越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开一先河。即使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目前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的也都无从可寻了。风格样式: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圆内方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永远可以领略到1933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无梁楼盖伞形柱由于特色鲜明,虹口区创意产业园区已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园区品牌效应不断增强。9月16日,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行30余人参观了1933老场坊。访问团先后参观了1933老场坊的牛道、品味品位展示厅、中心圆舞台、顶楼露台,感受了1933老场坊独特的建筑风格,对老场坊给予高度评价。世博会期间,28个国家(国际组织)世博参展方总代表、副总代表、馆长、副馆长等一行50余人参观了我区1933老场坊。外宾对于1933老场坊建筑表示出极大兴趣,纷纷驻足留影,并多次向讲解员询问其历史背景。在参观至2楼品味品位的展厅时,众来宾更是兴致盎然,被中国的原创设计魅力所折服,并当场表示愿意收藏部分展品。“1933老场坊”已经成为国内外了解虹口的重要窗口,它的开发模式和中长期规划有别于纯商业开发,在取得盈亏平衡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风貌。五、结语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虹口区成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并逐步搭建四大平台:一、信息共享平台,每两周制作一期电子期刊,及时反映园区动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创意交流平台,举办创意大讲堂活动,传播创意理念,推动创意交流;三、园区沟通平台,定期举办虹口创意产业沙龙,设立专题,一季一会,为政府和园区、园区和园区之间提供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四、政策扶持平台,梳理市、区两级产业政策,聚焦重点园区,促进园区健康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受到广泛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和创意,是知识与个人创造力与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结合。知识创意,具有重复使用、价值放大和资源节约,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刚刚起步且管理规划及后期宣传等环节,常伴随一定的风险;但从区域文化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上具有深远意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为本土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原有的历史遗址有了人气,自然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并为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为虹口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添上精彩的一笔。虹口区曲阳街道运三居委戎欣悦2011年4月
本文标题:文化创意产业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67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