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羽大帝•关羽家世•《三国志·关羽传》称关羽为“河东解人也”。考关羽之家世,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刊印的《解梁关帝志·谱系考辨》云:“关氏之先,出夏大夫关龙逄”。关龙逄是夏朝君主桀手下的一位大臣。《关帝志·汉寿亭侯父祖辨》云,清康熙十七年(1628),在常平村关帝家庙得一碎砖(碑),再参照其它史籍考证得知,关羽的祖父关审,字问之,号石磐,生于汉和帝永元二年(90),崇尚老聃,信奉道教,学识渊博。东汉后期,逢乱世而避,清静无为,洁身自好。•关羽的父亲、关审之子名毅,字道远。同其父一样,是位有文化的布衣之人。专事农耕,安分守己,教子传家。关羽青少年时期在家习文练武兼作农事,“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178)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常平村关帝家庙有刻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述了关羽的父母是在其23周岁那年包打不平,为民除害,外逃涿郡之前,惧怕官府捉拿而投井身亡。•关羽生平•大约在关羽23岁的时候逃离家乡。5年后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结识刘备、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后随刘备组织武装,参加了同黄巾起义军的作战。献帝初平元年(190),刘备依附公孙瓒,被任为平原县(今山东省平原县)令,后领平原相,关羽、张飞并为别部司马,统领军队。汉兴平元年(194),关羽被派为豫州刺史。建安五年(200),曹操攻击刘备,备败逃依附袁绍,关羽及刘备妻室被围于下邳,羽降曹,诏为偏将军,待以厚礼,被封为汉寿亭侯。同年七月,羽探知刘备在袁绍部下,遂挂印封金,拜书告辞,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建安十三年(208),参加赤壁大战。建安十四年(209),刘备任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带兵屯驻江陵。建安十九年(214),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留关羽独守荆州。任命关羽都督荆州事务。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拜羽为前将军,列“五虎上将”之首。八月,关羽乘孙权与曹操交兵之机,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阳,威镇华夏。同年十月,孙权遣吕蒙抄其后路,袭取荆州。十二月,关羽被孙权伏兵所擒,与子平同时遇害,时年59岁。•大红脸是关羽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但《三国志》却只字未提。相比之下,陈寿描写刘备和诸葛亮都颇费了一番笔墨,写刘备是身长七尺三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写诸葛亮是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如关羽真的相貌非凡,陈寿是不会吝啬笔墨的。《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的字数,虽比同卷张飞(780字)、马超(660字)、黄忠(250字)、赵云(370字)等传的字数要多,但也只有950个字。•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提到髯公的问题,足以看出关羽胡须的特殊之处。看来除了胡须以外,关羽的容貌并无十分特殊之处。那么在人们印象中,赤面长须的关羽相貌是怎么来的呢?关羽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关羽年少时本是个青脸男子且没有胡须,19岁时杀了当地恶霸,逃到西黄原,有一个关母娘娘在桥底下放火。他求老人救救自己,老人让他打破鼻子,用鼻血涂满脸庞,关羽照着做了。然后老人扯下几绺头发粘在关羽嘴上,嘱咐关羽坐着别动。官兵过来后,见桥下只有老太太和胡须很长的红脸大汉,不是要抓的人,便调头而去。•谥封•关羽生前•曹操封其为汉寿亭侯,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为荡寇将军、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名扬海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给关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宋徽宗先后追封关羽为“忠惠公”,由侯爵进为公爵。“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内,追封关羽多达4次,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南宋皇帝赵构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其子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元文宗改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正德四年(1509),朝廷下令将全国的关庙一律改称“忠武庙”。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神宗进封关羽为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封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入关后的顺治元年(1644),即封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世宗胤禛于雍正四年(1726)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文宗于咸丰五年(1855)追封羽的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这样,自羽以上四世,三王一帝,显耀炫赫,连清室的皇宫里也供起了关羽的神位。•兵家尊为武圣•关羽的一生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故兵家对其都很推祟。希望自己的将校兵卒武艺高强,英勇顽强,关羽便被树为榜样而尊为武圣。•北宋时期梁山泊农民起义军,为了争取关羽的后裔“大刀关胜”上山入伙,首领宋江情愿让出自己坐的第一把交椅。•元末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农民起义军和明末高迎样、李自成、张献忠为领袖的农民起义军,直到太平天国,都十分崇敬关羽。有些地方将敬奉关羽的庙宇称为武庙,庙内将关羽和岳飞合祀亦称为“双关庙”,民间说法,岳飞乃忠义神武的关公转世。•商界奉为财神•在香港、澳门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华人、华侨集中经商的地方,几乎各大公司、各家商号、店铺均敬奉有关公的神像,商民们视关羽为能够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的财神。内地商人敬奉关羽始于明代末期,清代和民国时期更为盛行。而晋商更是独领风骚,数量多且分布广。聚于一地的同籍客商多以成立“商会”和建立“会馆”的方式相联络。各地商会敬奉的主神便是关公,会馆建筑的格局则完全仿照关帝庙的式样。当今大量私营个体商户和非国有经济的商家又请出关羽作为心理依托,期望能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常交好运。•护民伏魔尊者•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是明万历年间的事。此后,关公不仅成为封建朝廷官方祭祀的神祗,而且成了民间百姓供奉的神明。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在世的关羽是一个忠勇神武、义气千秋的英雄好汉;死后的关羽亦是一位镇静方隅,肃清中外,降妖伏魔的威神。唯有敬奉关公,才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样,保一家安康,四季昇平。•佛道两教护法神•宋代以后,关公成为整个中国佛教护法神,各家寺院都把关公请进自己的门槛。杭州的灵隐寺、山西五台山一些寺院及交城县的天宁寺均有关公神像,就连北京著名的喇嘛庙一雍和宫,也在西跨院中辟有关帝殿,供奉着一尊制作精美的关公铜铸坐像。•道徒敬关公为“义勇武安王”虽是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七年(1014)赐给关公的封号,但却是中国道教祭奉关羽的开始。宋真宗时期的道教首领张天师第一次把关公拉进道家的教门,以后的道教信徒也都尊崇关羽了。•会门义气象征•关羽的形象为中国历代封建社会广大中、下层群众所拥戴。民国时期,一些民间团体、帮会组织都十分敬仰关羽的精神和品格,赞颂他的忠义与武勇,有所谓“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的说法,以关羽的忠义作为团结内部的纽带。清末民初的义和团、白莲教、天地会、哥老会、青红(洪)帮、三合会等,都特别敬重关羽。•官祀•官方祭祀约始于北宋。但没有形成定制,祭祀也不规范。•《关帝志·祀典》称:“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定京师祀典,每岁五月十三日,用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帛一。”明代的京师北京和应天府南京每年的四季之初、岁暮除夕和五月十三日,皇帝都要派遣专司礼仪的太常寺前往关庙祭祀,拜祭的礼品亦有严格定数。凡有大事和重要活动,都要派官员向关帝报告。•清代祭祀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格也更加提高。清雍正三年(1725),京师增加春秋二祭,变原来的一年一大祭为三大祭。其中五月十三日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果五盘、帛一匹;春秋二季的祀礼同文庙(祭祀孔子)一样,牛、羊、猪各一头,豆类十种,帛一匹。•乾隆九年(1744)正月,高宗弘历主持拟定解州关帝庙正殿和崇宁殿的祝文:•惟帝浩气凌霄,丹心贯日。扶正统而彰信义,威震九州;完大节以笃忠贞,名高三国。神明如在,遍祠宇于寰区;灵应丕昭,荐馨香于历代。屡征异迹,显佑群生。恭值嘉辰,遵行祀典。筵陈笾豆,凡奠牲醪。(正殿)惟公世泽贻庥,灵源积庆。德能昌后,笃生神武之英;善则归亲,宜享尊崇之报。列上公之封爵,锡命犹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备。恭逢诹吉,祗事荐馨。(崇宁殿)•清代后期,祭祀关帝的典礼达到极盛。咸丰三年(1853)将关帝正式脐列为“中祀”,祭关要“行礼三跪九叩,乐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庙仪”。这种官祀大致在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止,政权更迭的形势下停止。•民祀•民间祭祀关羽的活动是随着统治者的倡导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大致与官方的祭祀始于同一时期。是时男女乡民杀羊宰猪,击鼓吹箫,载歌载舞,前往关庙祭拜;各种戏剧艺人和专替人祈祷的巫师亦在关庙内演出祷告;会武术的教师相互比试枪棒练习拳勇,争相献技。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很多,而且遍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几乎占了大半个中国。•运城民间祭祀关帝活动比之全国各地更甚,明祟祯年间,解州民间每年祭祀关帝的活动多达4次:四月初八日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五月十三日为赛会”。在这4个时间里,乡民们都要前往解州关帝庙和常平村关圣家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运城地区民间祭祀关帝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一村、一社或者一族(同姓者)为单位前往关庙祭拜,另一种是一家一户祭拜,由家长主持,所献祭品薄厚不一,量力而行,贵在诚心。•庙会也是祭祀关帝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官祀演化而来。解州每年的四月八日均举办盛大庙会,把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溶为一体。一连数日关帝庙内香火不断,祭拜人流络绎不绝。农历四月临近麦收季节,人们祈祷关帝能赐予好的收成,并在庙会上购置农具和其它物品,为开镰收割作好准备。•金秋大祭•1992年10月5日,关公庙会组织委员会首次举办大型“仿古祭祀关帝乐舞表演”,亦称“金秋大祭”,在解州关帝庙、常平村关圣家庙和关帝祖茔进拜谒。仿古祭关结合民间祭祀传统,全部祀典分鸣鼓、迎神、行礼、奠玉帛、上香、进俎、行初献礼、读祝文、行终献礼、饮福酒、送神、望燎、献艺、礼毕等14项仪程;祭品用古祭最高的太牢规格(整牛、整猪、整羊);祭祀乐器有编磬、笛、管、埙、笙、琵琶、筝、鼓等八音,所奏曲牌依明代所用“中和、宁和、寿和、豫和、熙和、安乐”六和之曲谱就;所献舞蹈亦仿效明时“文德之舞”和“武功之舞’,构思编排。整个祭祀活动规模宏大,庄严肃穆,使参加祭拜的海外客商和游人大饱满眼福。•中国古代道德文化象征:•由于社会各界对关公的无上崇拜,所以在宋元明清的中国社会中,祭祀和仿效关公的活动,几乎进入了所有的社会活动领域。在这一历史时期,举凡宗教仪式、官府祭奠、社会教育、商业交往、集会结社、文学创作、戏曲演唱、人际交往、风俗民情等等领域,都渗入了对关公的崇拜和仿效。在当时社会,祭祀和崇拜关公,成了一种极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关公作为道德楷模和道德偶像被不断提升,关公崇拜作为一种道德文化现象被广泛普及,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凝聚力的形成,以及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规范与提升,曾经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宋代社会
本文标题:关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73888 .html